数字时代下中华文物传播的新机遇——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NewOpportunitiesfortheDisseminationofChineseCulturalRelicsintheDigitalAge—Taking“EscapefromtheBritishMuseum”asanExample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7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6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23日

摘要

关键词

文物传播,逃出大英博物馆,微短剧,媒介记忆

NewOpportunitiesfortheDisseminationofChineseCulturalRelicsintheDigitalAge

—Taking“EscapefromtheBritishMuseum”asanExample

LinZhao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BeijingInstituteofGraphicCommunication,Beijing

Received:Mar.17th,2024;accepted:Apr.16th,2024;published:Apr.23rd,2024

ABSTRACT

Thenetworkmicro-drama“EscapefromtheBritishMuseum”tellsthestoryofthehuman-shapedChinesewindingsmall-sizedjadepotescapingfromtheBritishMuseumandreturningtoitshomelandwiththeassistanceofjournaliststobringhomelettersforthoseculturalrelicsthatcannotreturnhome.Thisfilmreconstructsthemediamemorythroughvividstoryexpressionanddigitalcommunication,andmakespeoplehaveastrongempathyresponsetohistoricalandculturalissuessuchasthereturnofoverseasculturalrelics.Thispaperelaboratesonthenewstrategiesand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spreadoftheplayandanalyzesthenewopportunitiesofdigitalcommunicationforthespreadofChineseculturalrelics,includinginnovatingtheformofcommunicationandtriggeringempathycommunicationwiththehelpofmultiplenarratives.ThisprovidesapowerfulpracticalexampleforthespreadanddevelopmentofChineseculturalrelicsintheworld.

Keywords:CulturalRelicsDissemination,EscapefromtheBritishMuseum,Micro-Drama,MediaMemory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2.数字时代下中华文物传播新策略

2.1.传统文化与数字渠道的交互

2.2.文化内涵与多元叙事的呼应

2.3.共情传播与家国内核的共振

2.4.优质视听与文化元素的融合

3.数字时代中华文物传播的文化意义

3.1.激发全民集体记忆,赋予共情内涵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中最先提出集体记忆,并将它定义为特定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6]。《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流亡在海外的文物踏上回家之路为主要线索,唤醒无数国人对近代战争,落后,流离,屈辱和新生的共同记忆。所以,每当有人看见满脸污垢的小玉壶里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但却无法找到回家路时,就会潸然泪下,深感痛心。同时,“文物归家”,也实现了中国民族情感的高度凝聚。通过视频呈现的画面,折射出中国文化背后的思想价值。与此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也在寻找一种个人与集体的感情纽带,期望在集体、国家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在戏剧的结尾,通过想象和情感,使无生命的文物变成了故事的叙述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进行了对话,并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中国情怀,赋予文物传播更浓的共情内涵。

3.2.创新文物传播形式,传递中国声音

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深入挖掘、传播、阐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通过网络微短剧的创意形式,还是借助数字展厅的高科技手段,古老文物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得以焕发全新活力,实现了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有效传播方式。向世界展示智慧、古老、可爱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3.建构媒介记忆景观,对抗数字遗忘

“记忆即媒介,文化即传播。没有媒介记忆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媒介记忆的国家是浅薄的”[7]。记忆记录着人类发展的文明,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记忆景观。

然而,由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精力与专业局限性,以及报道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他们在集体记忆记录的过程中往往只能进行有偏向的选择性记载。某一部分的记忆就会被忽视、缺失,“遗忘”便成为了必然。短视频的出现给平民在历史中登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记录自己,呈现自己,制作自己的“起居注”[8]。人们通过短视频的使用丰富了记忆书写中缺失的视角,呈现出更为全面且更具感染力的媒介记忆。

4.结语

《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一次文物传播与新媒体结合的全新尝试,以网络微短剧为载体,采用拟人的方式,通过讲述海外流落文物渴望返回家乡的故事,传递中华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给予观众文化启迪;并用台词、细节设置传递出真挚的情感,唤起民众的共情,从对海外文物回归祖国的期待,到对寻找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这种超越了国家与种族的共同情感,将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民族认同感,并将人类的共识凝聚在一起。

未来,在文物传播方面,不仅仅要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还要发掘文物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器以载道”,让更多人认识到文物之美,时代之美。

THE END
1.文物的回归与保护:历史的呼唤与未来的责任在全球化的今天,文物面临着自然侵蚀、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多重威胁。因此,文物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应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存和管理;公众则应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实践中来。https://www.jiceng.org/xyxx/253453.html
2.每日文章:文物篇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之所以能够触及全球各地文化的精髓,正是因为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虽然有着历史的伤痕,但也有着对文化遗产尊重与保护的努力。如今,尽管呼吁归还部分文物的声音未曾停歇,但大英博物馆也在通过数字化展览、教育项目等方式,向公众传递文物背后的故事,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https://www.jianshu.com/p/177c491a3a5b
3.掌上明珠地标见证包容互鉴“黄金桥梁”贯中西最近在澳门刚刚落成了一座博物馆,有“世界级文旅地标”之称,它就是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据当地朋友介绍,圆明园兽首铜像正在这里展出。今天就一起去这座“中西合璧、古今交融、虚实结合”的博物殿堂逛一逛。 上个月刚刚投入运营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坐落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k5NjQ0NTAwMQ==&mid=2650593422&idx=1&sn=ce0f194898ed903957f81a010578dddf&chksm=470e9532f5889250960d16d8ca18d3882f18c3975b343f35353a9b129996950d8dc6a4f50455&scene=27
4.吉林四普进行时,三代守护文物与文脉最残忍的文物,距今两千多年看起来还是很疼,在当时极为罕见! 搞笑的哥哥笑 10跟贴 被专家玩坏的铁狮子,专家不可怕,可怕的是按着专家的话去做! 老郭搞笑说 华人导游: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仅5%是掠夺的,一会儿大家别生气 可达鸭面面观 2.3万跟贴 老汉家藏9道圣旨,博物馆展览期间弄丢2道,结果仅仅赔偿9万https://m.163.com/v/video/VTILASIGA.html
5.为什么中国文物,要“逃出大英博物馆”?“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 还有自媒体博主拍摄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片 引得无数中国人共情 那么,作为一个科普博主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明白 大英博物馆与中国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大英博物馆 究竟“收藏”了多少中国的文物? https://k.sina.cn/article_1895327843_70f868630190169sn.html
6.站上风口浪尖的大英博物馆,到底什么样?大英博物馆冲上了热搜,还是第一的位置。 热搜的话题词是#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故事的起因要追溯到8月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确认馆藏的2000件藏品失踪,只有部分被找回。 《环球时报》据此正式向大英博物馆提出要求,希望其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https://i.ifeng.com/c/8Sg0DGWeDIM
7.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为何拒绝归还?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的呼声8月28日也冲上热搜第一。那么,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为何不归还这些文物? 大英博物馆/新华社资料图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从哪来的? 互联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梗:“不要问女人的体重,不要问男人的薪资,不要问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从哪来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404799
8.大英博物馆:变宝为废,我们有一手!“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话题也冲上了热搜。 就像中国记者徐德智在联合国犀利提问那样:大英博物馆被曝丢了2000多件文物,既然管不好,那是否应该还给文物来源国? 是啊,既然大英博物馆自身保管不好,而且还被当做废品卖,如此失职,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的英国是“强盗”。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e8d557366c.shtml
9.观网快评:这1700件中国珍品应还给故宫博物院,而非捐给大英博物馆而且更重要的是,大英博物馆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赃物接收者”,其800万件馆藏绝大多数来自其他国家,中国的文物两万多件,来路正不正可想而知。印度、埃及、希腊等国一直有声音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其文物,中国媒体也发出“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强烈呼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维德基金会把这1700件中国珍品捐献https://www.guancha.cn/GuanChaZheWang/2024_11_15_755505.shtml
10.看度深观察丨《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Z世代青年的流量之花开在了最近,因为文物被盗的丑闻,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在中国,我们期盼海外文物回国的心情同样强烈。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与此同时,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该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https://www.cditv.cn/show/4813-1589985.html
11.高考写作作文指导《逃出大英博物馆》导写.docx半年过去,创作出了这个“国宝出逃”的故事,唤醒了无数人的民族情感。 2023年8月28日,“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在8月26日证实,该博物馆大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只有部分被找回。随着被盗事件频繁发生,多国声讨大英博物馆要求其归还劫掠自他国的文物。据统计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27/603512502401001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