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文化珍宝:抢救一艘三百年前的中国货运古船文物瓷器水下考古南海一号沉船遗址

2005年6月30日,福建考古所的栗建安所长收到一条短信:

接到消息的考古所工作人员立刻与当地文物部门、乡镇政府联系确认情况,奔袭至出事地点,眼前的情况还是令大家震惊。一片不大的海面挤满了几十条渔船,有人正在公然进行非法打捞。根据海警没收的瓷器,考古所工作人员立刻确认:碗礁一带发现重要沉船遗址,并紧急上报国家文物局。海警、边防、渔监、渔政等部门赶赴现场,加大了对盗捞的打击力度,事态暂时得到控制。

三百年前的航船

故事的地点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五洲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碗礁得名,便是因为附近海域常有瓷碗出水。按照此处渔民世世代代的规矩,捞上来的东西,得扔回海里,否则会触怒海神。但这一次渔民并没有将瓷碗扔回海里,而是雇佣民间潜水员下海查看,竟然意外看到一艘古船。

消息不胫而走,盗宝者哄抢文物,事态愈演愈烈,原本宁静的“小渔岛”成了“黄金岛”。成摞的碗、盘、瓶、罐们被吊出水面,不时可以听到瓷器被哗啦啦打碎的声音,不断有瓷片丢进海里。这艘17世纪的木质帆船,迎来了三百年后的惊醒。后来专家根据盗掘面积和船舱的位置分析,被盗掘的文物数量应该不少于2万件,损失非常惊人。

通常情况下,沉船遗址的命名方式为“省名+市县名+距离最近的岛礁或地名+中文序号+沉船遗址”,此处也按此原则,被命名为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一般来说,水下考古的黄金季节是每年的3—6月份,但眼前发生的大规模盗捞,使发掘工作再也无法等待下去了。7月10日,中国考古队正式对“碗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其间还遭遇了5次台风袭击,发掘工作因此时断时续,盗捞也时有发生。很多猖狂的盗掘分子利用台风期工作船和负责现场保卫的武警快艇回港避风的时机,冒10级大风疯狂盗掘。甚至还出现过为保护文物,考古队员驾驶简陋的小渔船,与“有刀有枪”的盗宝者正面对峙的惊险情况。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碗礁一号成果令人欣喜。第一阶段的发掘,揭露出一艘沉船残骸,残长13.5米,残宽约3米,残高1米。推断沉船的原长度在20米左右,属于近海航行的中型运输船。此外,还出水17000余件瓷器。一般来说,因水下环境复杂,许多瓷器在出水时表面会有铁锈等凝结物,但碗礁一号的瓷器却非常完好,“全部都像新的一样”。

碗礁一号出水瓷器皆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景德镇民窑产品,大部分为青花瓷,并有少量的五彩、青花釉里红、单色釉瓷器等,质量上乘、胎质坚硬、釉色莹润、器型多样、纹饰丰富。其中,一批绘有开光纹样的“克拉克瓷”的器身图案更有浓厚的异域风情。

那么问题来了,这艘运输船为什么会沉呢?别急,从考古现场可以做出简单的推理:

首先,这片海域在古代和今天的航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每当退潮时,附近都会露出许多暗礁。此外,根据发掘结果,“碗礁一号”船体东部应该是装载大型立体式瓷器的舱位。将军罐、青花罐、五彩罐、大型花觚、香炉等,都出在这里。但在沉船的周围也发现了很多瓷器,且集中在船体南侧。由此,考古队员分析,船在沉没时,应该向南发生了倾斜。从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推测,“碗礁一号”很有可能是因为遭遇风暴偏离了原定航线,不幸触礁后向南倾斜,最终导致了沉没。

从无到有,捡拾海底历史拼图

一般认为1943年法国海军军官雅克·库斯托领导的水下工作小组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为水下科学探索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英、美等国的学者,在地中海进行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工作,水下考古学才逐步成熟起来。而中国水下考古实践则开始于80年代的两个偶然事件——哈彻打捞、拍卖南海沉船文物和南海一号宋代沉船的发现。

1985年,英国人哈彻在中国南海偷偷打捞出一艘沉船中的青花瓷和金锭等文物,并于次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得巨利。不仅如此,为了“奇货可居”及方便搬运,几十万品相一般的瓷器竟被哈彻砸碎销毁,令人痛心不已。这件事引起巨大轰动,让我们意识到发展水下考古的急迫。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多个国家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组成“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负责审定和协调如何在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重大规划和重要实施项目。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成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的水下考古机构,标志着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

由于数量巨大、种类众多,整个发掘过程持续了10余年。“南海一号”出土各类文物18万余件,包含数量庞大的瓷器和一些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还有3105颗植物种子和果实。船上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名窑的瓷器,不乏珍品。这艘船满载中国货物,是一艘从中国运载商品出口国外的远航货运商船,目的地很可能是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或中东地区,结合船载货物及南宋航运历史来看,其出发地很可能是当时享誉世界的东方大港泉州或广州。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宁波小白礁一号沉船,其为清代道光年间的贸易商船。据检测,船体所用木材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可能为中国船匠参照中国船的式样、结构、工艺在东南亚建造的,并融合了当地的某些造船工艺——没想到吧,从几块破木头也能看出曾经繁华的海上贸易。

还有著名的甲午海战沉船。清朝末年,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封闭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体制,以及缺乏现代化装备和训练的军队,使得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在列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军队,野心勃勃地觊觎着东亚的霸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海战尤为激烈。许多人在历史课本中读到邓世昌和致远舰的故事时,都不禁会想: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他们的痕迹?

其实,打捞甲午海战沉舰的想法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萌生,不过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好几次开展工作都没有成功。2014年左右,丹东港扩建涉及当时甲午海战的海域,国家文物局决定支持甲午海战沉舰调查,逐步确认了“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以及其他各沉舰的具体位置与保存状况。开启了近现代钢铁沉船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对话在大海、在天地、在历史

与传统的地面考古不同,水下考古者面对的是全新的物理环境。碗礁一号的考古队员回忆工作场景时提到,海底暗流变幻莫测,流速经常达到50—60厘米/秒,光是控制住身体就已经异常艰难了。

视觉上,入水以后,视觉系统很快由昼视变为夜视,很难适应。在水下观察事物与陆地介质不同,观察事物会严重失真、变形,颜色也依不同水深逐步失真,变成一片灰蓝,因此队员们在水下受伤流血,常常会浑然不觉;海底能见度低,工作期间水下能见度基本保持在0.5米,尤其是台风过后,只能凭着触觉和想象记下沉船的形态和保存情况,回到工作船上以后再进行记录、绘图。

碗礁一号的水下考古工作人员林果回忆起发掘情况曾谈道:

水下考古是一项高危工作,考古队员在茫茫的大海上,与无常的自然,未知的风浪争夺着海底时刻都在消逝的人类历史遗存。

在水下,考古队员们找到了与岁月对话的桥梁,感受着先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更履行着崇高的使命。海上的生活总是很苦的,但考古队员很少在意吃喝睡这些小事,有采访考古队员的媒体记者写道:因为他们要对话的,是大海、是天地、是历史。

参考文献

[1]杜玉冰编著.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纪实[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03.

[2]发现之旅栏目组.考古发现之旅古瓷之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01.

[3]中国航海博物馆,王煜,叶冲作.中国古船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2.

[4]俞伟超著;王春法主编.国博名家丛书俞伟超卷上[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2.11.

[5]赵嘉斌.“碗礁1号”沉船打捞纪实[J].中国文化遗产,2005,(06):62-72+3+5.

[6]翟胜利.南海一号的“海丝”印记[J].知识就是力量,2015,(08):70-73.

[7]栗建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水下考古概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04):128-133.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19.04.016.

[8]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海交史研究,2021,(04):8-22.DOI:10.16674/j.cnki.cn35-1066/u.2021.04.002.

THE END
1.海南南海博物馆:探索海洋文明之旅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如同穿越时空隧道,开启一场探索海洋文明的奇妙旅程。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展览,从远古时期的航海工具到近代的渔业发展,再到当代的海洋科技应用,每一个展区都生动地再现了南海地区海洋文明的发展脉络。其中,“南海遗珍”展厅尤为引人注目,这里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如古代沉船残骸、精美瓷器https://www.cnxds.com/2024baiqi/baiye/hainandujia/163275.html
2.海南南海博物馆旅游攻略:探索海洋文明之旅5. 南海民俗风情馆:这里展示了南海地区的民俗风情,涵盖渔民的生活习俗、海洋信仰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渔民的生活状态,熟悉海洋文化对当地的作用。 六、(海南)南海博物馆官方网站 游客可通过访问(海南)南海博物馆官方网站,理解更多关于博物馆的资讯,涵盖展览信息、活动预告、参观指南等。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https://m.makepolo.com/post/hainanshengtai/1163600.html
3.沉浸式体验深海考古现场澳大利亚华裔青年“揽”琼岛:在南海博物在展览现场,澳大利亚青年大学生相继戴上VR眼镜,现场“捞取”刚刚才观看过的出水文物近距离观赏,“身处沉船遗址,大量堆叠有序的各式精美瓷器就在眼前,像穿越了一样”。 12月14日,参加2024年澳大利亚华裔大学生海南交流活动的青年大学生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观看“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http://news.media123.cn/news/1/4006.html
4.#海洋史上的今天#2007年12月22日11时30分,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史上的今天#2007年12月22日11时30分,21日已经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经过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整体浮出水面。“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https://weibo.com/3707154124/P60mH5RyP
5.深圳包团去阳江旅游推荐阳江旅游有哪些景点好玩的?欣赏游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博物馆 【详细行程】: 第一天:深圳--午餐--阳江海陵岛--南海一号、十里银滩--入住酒店 08:30早上于指定地点集合,乘车前往开平 12:00 中午享用午餐; 13:00前往广东第二大岛--海陵岛; 15:00到达前往参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博物馆,该馆总投资约https://shenzhen.11467.com/info/21281425.htm
6.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门票保利南海I号展览馆主要展出广东(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馆内有风筝馆、漆艺馆。木艺馆等展厅。另外,景区亮点是仿照古沉船南海一号按1:1比例建造的“南海I古船” 。古船由保利集团斥 巨资建造,严格按照南宋年代的福船模型建造,船身长30.8米,宽10米,高3.4米,其中主桅杆的高度更是达22米。 http://jd.ptotour.com/19616
7.参观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记这艘沉积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商船, 于2007年12月,正式入住海陵岛“南海一号博物馆”。 这是1: 1的仿制品,正品在博物馆典藏。 古船长30.8米,宽10米,高3.4米, 桅杆的高度是22米,排水量是600吨,载重约800吨。 进展览馆大门前雕塑。 海船远洋航行前装货场景。 https://www.meipian.cn/50nptdon
8.广东省南海一号博物馆调查问卷6.南海一号博物馆属于哪个级别? 省级县级市级国家级 7.南海一号是哪个年代的? 宋朝明朝清朝元朝 8.您是否支持政府加大力度建设类似南海一号博物馆的文化场所? A是B否 9.您是如何得知南海一号博物馆的? A.新闻上得知B.上网查到的C.本地亲戚介绍D.路过便进来了 10.您对于南海一号博物馆哪个展览区比较感兴趣?(https://www.wjx.cn/xz/236911650.aspx
9.十一假期天津文化和旅游重点活动推介界面新闻展览通过“在海的那一边”、“来自海上”、“世界的改变”、“逐梦天涯”、“大海在中国在”五个部分,以讲述主题故事的方式,为广大观众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多角度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风貌。观众将欣赏到南宋沉船南海一号、龙海半洋礁1号、明沉船南澳Ⅰ号出水瓷器、宋长干寺地宫出土绢地“永如松竹”绣袱、郑和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536861_qq.html
10.多媒体展览展示数字展厅展馆> 数字展厅展馆 多媒体展览展示4年+ 行业经验积淀 44 专利及软著 88 数字展馆设计施工经验 9万m2 展示空间面积 数字影院 数字沙盘 裸眼3D 全息投影 多宝阁 交互展项 数字影院 查看案例库 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五折幕影院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5D影院 上海IM展厅创意影院 https://www.frontop.cn/multimedia-exhibition?act=115&tp=115
11.五年级海洋教育教案(精选6篇)师:(出示沉没于南海西沙海域的华光礁一号和在泉州湾一个古海港淤陆中发现的一艘庞大的宋代三桅沉船)这些沉船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生1:中外考古者迄今已发现与中国相关的沉船200多艘。生2:欧洲考古学者曾感叹:“古代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就坐落在海底。” 生3:对沉船的研究促进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0u6z07k.html
12.沉埋海底800年“南海一号”初露峥嵘文化考古拱形建筑构成,6个不同主体展馆中,一号展馆是主展厅,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南海Ι号文化精品展和中国水下考古三个主题;二号展馆是序厅;三号馆就是著名的“水晶宫”,其中分水下观光走廊和考古工作平台;四号展馆是出土文物保护以及展馆管理设备存放地;五号馆为办公区;六号馆则套在Ι号馆中,主要是展览“南海Ι号”的https://news.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88110
13.国内规模最大的白银货币展,让你看尽白银时代千年变迁展览以131件文物展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尤其是大航海时代来临后,白银作为纽带连接起中国与世界历史。展览分为“传统银两”、“西银东渐”以及“银与纸钞”三部分,包括银锭、银元、纸钞等品类,时间跨度从唐末至民国。展品中,除了来自上海博物馆与中国财税博物馆的文物之外,还有借展自“南海一号”考古队的出水文物https://www.yicai.com/news/100177141.html
14.“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展出近日,“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香港举行开幕礼,展出“南海一号”远洋商船出土文物及粤港澳三地相关文物,以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角色。展览由国家文物局、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合办,设于香港文物探知馆,展期为8月16日至2025年2月12日。展览导览中介绍,http://aoc.ouc.edu.cn/2024/0903/c9828a482855/page.htm
15.南海一号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前往香港迪士尼乐园建设用地范围的填海区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张松先生和张威先生的共同宣传下,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为“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无偿捐助港币120万https://baike.sogou.com/v700795.htm
16.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东南网该展览由来自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江西、上海等省市的51家博物馆携手合作,荟萃精品文物240余件(套),折射出中国历代的流光风韵,再现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详细] 中国“海上http://www.fjsen.com/zhuanti/hssczlzl.htm
17.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展区复评结果53 冯均仪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 广东 54 冯卫军、孙静怡 有一点行动 江苏 55 冯潇 密林 山东 56 傅西西 广场舞 浙江 57 甘奥深、温雅涵 大工业时代·冶炼 江苏 58 高登甲 船长老高 辽宁 59 高冠峰 焦书记的475天 河南 60 高慧华 山寺桃花始盛开 新疆 61 高津承 铁骨铮铮 黑龙江 62 高http://www.zgsshw.cn/content.asp?id=4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