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作与鉴赏—陶瓷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陶瓷制作与鉴赏—陶瓷课的一点心得体会本文简介:姓名:王刚学号:PB11203289陶瓷制作与鉴赏——陶瓷课的一点心得体会这学期有幸能够上王祥老师的《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在学习过程中王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关于陶瓷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歌窑的故事更加令我着迷;其实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应该就是去陶艺中心实践了吧,能够把自己脑袋里想的东西做出来绝对是一件很有成

陶瓷制作与鉴赏—陶瓷课的一点心得体会本文内容:

姓名:王刚

学号:

PB11203289

陶瓷制作与鉴赏

——陶瓷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这学期有幸能够上王祥老师的《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在学习过程中王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关于陶瓷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歌窑的故事更加令我着迷;其实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应该就是去陶艺中心实践了吧,能够把自己脑袋里想的东西做出来绝对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下面我将从陶瓷的制作和鉴赏两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般一件陶瓷作品要经过九个步骤才能成型。第一是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第二是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第三是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第四个是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我们在陶艺中心是直接从拉坯开始的,使用的陶土都是老师认真加工后的。刚开始由于眼高手低做出来的作品都不好,后来我从最基本的形状做起,然后在上面加一些装饰,因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工人师傅们很容易就做出各种形状,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工人师傅已经有很多经验了,我们是初学者应该从最简单的做起。虽说如此还是有几名同学做的作品非常成功,让人羡慕。我们作品经过晒坯后用朱红色和藏青色上了色,最后上了釉。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做了几个作品,虽然不完美,但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我们谈完制作后再谈谈陶瓷的鉴赏。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为此我结合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做了一个小总结。

第一个方法是观胎辨釉也就是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第二个方法是观察造型即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三个方法是辨别款识即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

THE END
1.陶瓷学习心得范文(通用3篇)陶瓷学习心得范文 篇1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陶瓷鉴赏课,起初还以为这门课和考古通论的性质差不多,学习了之后才渐渐发现陶瓷鉴赏课比考古通论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陶瓷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再破碎的瓷片上找到我们祖先留下的记忆。可以了解当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可以做出这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xuexixindetihui/14176518.html
2.艺术鉴赏学习感悟6篇(全文)艺术鉴赏学习感悟(精选6篇) 艺术鉴赏学习感悟 第1篇 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感悟 本学期我参加了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的学习,受益良多。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见识了许许多多优美的陶瓷作品,并且亲自体验了制作陶瓷的过程,而且收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陶瓷作品。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tw8b4dst.html
3.艺术作文陶瓷艺术鉴赏心得体会.docx艺术作文陶瓷艺术鉴赏心得体会.docx 14页内容提供方:156***2389 大小:31.37 KB 字数:约9.66千字 发布时间:2022-08-29发布于山东 浏览人气:15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艺术作文陶瓷艺术鉴赏心得体会.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824/7024150024004156.shtm
4.陶瓷心得体会范例.doc陶瓷心得体会范例 陶瓷心得体会范文 ? ? 陶瓷心得体会1 本学期我参加了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的学习,受益良多。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中国陶瓷开展的历史,见识了许许多多优美的陶瓷作品,并且亲自体验了制作陶瓷的过程,而且收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陶瓷作品。 学习陶瓷艺术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https://www.mayiwenku.com/p-39624740.html
5.陶瓷学习心得(精选20篇)陶瓷学习心得(精选20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瓷学习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瓷学习心得 1 本学期初,我怀着一股激动的热情选报了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这门选修课。起初,我是https://m.ruiwen.com/xuexixinde/7702248.html
6.学习陶瓷鉴赏的感受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陶瓷鉴赏课,起初还以为这门课和考古通论的性质差不多,学习了之后才渐渐发现陶瓷鉴赏课比考古通论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陶瓷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再破碎的瓷片上找到我们祖先留下的记忆。可以了解当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可以做出这些让后人感叹的旷世之作https://www.cnfla.com/duhougan/1156192.html
7.关于陶瓷学习心得关于陶瓷学习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陶瓷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陶瓷学习心得1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陶瓷鉴赏课,起初还以为这门课和考古通论的性质差不多,学习了之后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fanwen/4124617.html
8.参观瓷器心得体会5篇参观瓷器心得体会5篇 参观瓷器心得1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https://wenku.baidu.com/view/99b7d758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32.html
9.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精选6篇)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 陶瓷论文 2010级 高分子2班 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制作陶瓷。当我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我们开始学习中国历史,历史书上介绍: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烧制黑陶和白陶,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可是陶瓷却制作的非常精美。虽然颜色比较单一,但是纹路比较清晰,色泽光亮。一开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9n5p237.html
10.科学网—讲座感悟:中国古陶瓷艺术鉴赏与鉴定杨实老师,78岁高龄的古陶瓷研究者,根据一生的收藏经验,教人品陶瓷,品专家。他以古建筑为例,把与陶瓷相关的人分为五类: 第一类,古建筑理论家。理论家是学院派的研究者们。疑似古建筑,经他们一过目,便知是哪朝哪代的遗迹。他们懂得从艺术方方面去鉴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33-67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