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2:新增收费线上带展服务,每期200元/人。
线上带展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给你讲故事,告诉你该怎么看,该往哪看。
已经推出。
预计本月底开讲,开始接受报名。点击各期链接查看详情。
每期200元/人,有意加微237091入群
昨天博物馆头条公众号的“中博百搭博主榜“6月榜单中,我竟然名列其中。说实话,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个榜的存在,此前全然不知情,所以自然也没花钱。在此对中博表示感谢。
对此我还是挺意外的。虽然也算笔耕不辍,但我的初衷挺朴素,每天发文,每个月在线导览的曝光量就能多一点,这个月的收入就能多一点。另一方面,我发文的主要目的是因为我需要自己学习,因此我很少追热点,虽然现在基本能做到以此为生,但自我学习+爽仍旧是第一位的。
今天有位做场馆灯光解决方案的朋友加我,聊到后面说了一句话让我颇为感慨。
张嘴吐槽是很简单的,但你说的话要言之有物,而且听不听,听多少,怎么听其实还是取决于当地各单位的文明程度,毕竟不鸟我的还是大多数。起码以上反馈证明我企图以一个人挑战一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陋习并不是痴人说梦,当然,我也不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各位的支持点赞转发,我哪来的影响力呢。
在此感谢各位。
正文:
今天还是更新安徽博物院的内容。去过这么多次安博,似乎以前从未发文写过,这次是为了看淮夷青铜器,上一次是凌家滩特展,再往前是新干大洋洲青铜器,还去看过两次常设展。
原定19号回深,结果当天合肥下雨,航班取消一次,推迟两次,于是改签20号的航班,这让我多了一天再好好转一次安徽博物院的常设展。数年过去,我对文房四宝失去兴趣,对北朝以后的文物失去兴趣,即便是青铜器方面,对大部分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也不再抱有强烈兴趣。以前围着铸客大鼎拍,在反光+昏暗的蔡侯申壶前面死等合适的拍摄时机的情况也不会再发生了。
相反,当年第一次去安博的时候先看新石器时代,看了没两步就上楼看铜器,最后忘了回头,直接把这个厅给漏了。现在多年过去,每年去都要再把新石器时代厅从头到尾看一遍,随着自己对史前认识的加深,也愈发觉得安徽史前文明的灿烂。
双墩文化,凌家滩文化,薛家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哪个不是大名鼎鼎。尤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江淮地区在当时连接起长江中游和下游以及后来连接中原的重要枢纽位置。
比如凌家滩的玉器和红山文化,崧泽文化以及北阴阳营文化的相互影响,并对后来的后石家河文化影响深远,薛家岗的陶器无论从造型和纹饰,打磨精良,尺寸硕大的石锛,石钺等都和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关系密切,多孔石刀则可能影响了后来的二里头文化。
安徽博物院的青铜器及汉代以后得展厅玻璃灯光都不咋样,特展厅虽然黑,但起码拍出来清楚,铜器厅以及几乎没有优点可言了。很多文物拍出来就像蒙了一层雾,纹饰都看不太清楚。
今天不说铜器,就不展开了。
另一点我个人认为十分严重的问题是史前展厅的鸟形神器。
这件东西原件在2003-2006年尉迟寺第二阶段发掘时出土,编号T2318⑦:1。
鸟形神器出土的探方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尉迟寺的第二次发掘和时任蒙城县长牛群有直接的关系。是牛群到任县长后第二天就注意到尉迟寺遗址,第三天前往遗址考察。并主动联系社科院考古所,一年多后正式进行发掘。
也就是说没有牛群,这座鸟形神器不知道要过多久才会被发现。
鸟形神器我先后在安徽博物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亳州市博物馆,蒙城博物馆见过数次。
你猜原件在哪?当然在中国考古博物馆。
但安徽博物院从未标注自己所展出的这件为复制品。
说来惭愧,以前我还一直以为这东西有两件。直到这次才发现不对劲。
怎么说呢,懊悔自己过去未认真做功课,自然也生气自己这么明显的复制品过去却从未看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安徽博物院,你为啥不标明呢?甚至还写收藏单位为“蒙城县文物局”?指的是这件复制品的收藏单位吗?
省级博物馆设备陈旧可以理解,这么重要的文物展出复制品却不注明,这是操守问题。不应该。
改进当然也是有的,凌家滩的大玉猪我看过多次,上个月还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看过。过去安博的展柜反光严重,但这次灯光有了极大的调整,猪的五官獠牙得到了特别对待。这比之前凌家滩特展裸展时的效果都好。
我对安徽博物院的印象仍然是不错的。但希望馆方能更复制品标注的问题,别再让其他观众数年后还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