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博物馆陈列内容的组织方法

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曾担任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曾赴美国史密森学会、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博物馆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发表博物馆学领域的论文数十篇,出版《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

课程预告:宋向光老师将在“北京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创新思维专业人才研修班”开讲,报名方式见末端。

博物馆陈列内容是复杂的多节点、多联系的系统。有些博物馆陈列的内容是散点型的,如艺术、科技类陈列,陈列内容呈散点式布局,鼓励观众积极探索,自主选择,在选择中发现共性,激发创造力。观众根据博物馆提供的线索,或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展品进行组合,在特定共性因素的基础上,帮助记忆,形成判断。更多的博物馆陈列则是线性的,如人文、历史、自然类陈列,陈列设计者希望观众循序渐进,按照事件进程体验历史,按照学习规律学习知识。这一类陈列有特定的目的和价值定位,陈列组织者不仅要呈现证据和信息,更要控制展品可能导致观众发生误读的信息表达。不论是散点型陈列还是线性陈列,陈列设计者都要对陈列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以契合陈列的性质,辅助观众参观学习,实现陈列的目的。

在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博物馆专业人员根据博物馆定位、社会发展需求和观众素质等条件,设计出多种内容组织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千秋,可以作为当下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参考。

01

“分类标本”展示体系

“分类标本”展示体系是早期公共博物馆受自然科学学者标本室的影响,集中展示科研标本的陈列。这种陈列内容组织体系不同于皇室贵族的“珍宝库”,后者多根据收藏者的兴趣摆放展品,甚至根据神话传说对展品进行排列组合。

“分类标本”类陈列的目的多是辅助科研,其基本观念是自然世界是客观的、持续演进和发展的;其内容组织的原则是实物的系统呈现,通常根据科学研究对资料的处理规则来安排展品;其关键词是实物、产地、多样、分类、观察、比较、理性、客观、公平、价值中立。

丹麦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Denmark)

1836年,丹麦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Denmark)研究员汤姆森(ChristianJürgensenThomsen)将该馆的古代器物收藏按石器、铜器、铁器三个时代区分,每个时代的器物分别陈列在专门的展厅中[1]。

英国牛津大学皮特瑞沃博物馆(Pitt-RiversMuseum)

英国牛津大学皮特瑞沃博物馆(Pitt-RiversMuseum)建立于1884年,该馆根据乐器、兵器、面具、织物、珠宝、工具等分类,将世界各地的同类器物一起陈列,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人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2]。

此类陈列的展品数量众多,且多为密集陈列,给观众带来“世界真神奇”的惊奇感。观众在陈列中直接接触最基本的实物标本,可以仔细观察每一件展品,从众多的标本中辨识其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探寻标本间的关系,进而思考对这些现象及关系的解释。

02

“知识教学”类展示体系

“知识教学”类展示体系是以传授知识和辅助教学为目标的陈列。

“知识教学”陈列组织者认为,传播知识和教化民众是博物馆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陈列应发挥博物馆实物教学的特点,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博物馆学习的行为特点;陈列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完整的知识系统,要有能帮助观众学习、理解、记忆的实物展品;陈列可使用有助于解说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图表及其他辅助性展品。

“知识教学”陈列的关键词包括知识、概念、知识链、知识层阶、学习者、学习目标、行为、循序渐进、教学法。1870年,英国颁布《基础教育法》,博物馆成为学校开展“实物教学”的重要场所。1895年,英国黑斯尔米尔教育博物馆(HaslemereEducationalMuseum)创办者乔纳森·哈钦森(JonathanHutchinson)爵士明确表示,博物馆是观众的“一本有着丰富插图的书”[3]。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博物馆(theUnitedStatesNationalMuseum)馆长古德(G.B.Goode)是博物馆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博物馆陈列是教育性的,“如同教育性说明的收藏,每份说明都配以精心选择的标本”[4]。这类陈列方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挂在墙上的教科书”。

英国自然博物馆(NaturalHistoryMuseum)

20世纪后期,英国博物馆工作者认为博物馆陈列是传播知识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帮助观众学习并形成积极的态度。英国自然博物馆(NaturalHistoryMuseum)提出基于行为理论构建知识学习的陈列模式,该模式认为应确定观众的知识状况和学习兴趣,陈列要仔细梳理内容的知识结构,结合观众学习兴趣,将理性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帮助观众循序渐进学习的概念体系[5](图一)。

图一//陈列内容主题结构示意(据TheDesignofEducationalExhibits第51页图6.4绘制,见注释5)

陈列内容知识应是基础性的,并要根据学习目的进行选择和组织。图二所示的第一级信息是陈列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链,第三级信息是某一知识点的研究前沿情况,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二级信息则是基本知识点与研究前沿问题的联系[6]。

图二//陈列内容“三层级”结构图(据TheDesignofEducationalExhibits第51页图6.2绘制,见注释6)

03

“主题”类陈列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Museum)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Museum)的目标是致力于促进英国设计的发展,该馆“不列颠1500—1900”陈列的内容是英国15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1485—1914年)的日用工艺制品与艺术品。陈列围绕英国设计的发展主题,突出设计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以及促进设计发展的社会条件,基于英国社会发展史、物质文化史、工艺美术和设计创意的研究基础,设置了“风格”、“谁引领潮流?”、“时尚生活”和“何为新潮?”等四个贯穿陈列的主题,每一主题下又分别安排了若干专题,各个专题独立成篇,但都与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众星捧月的效果[7](图三)。

图三//“不列颠1500—1900”陈列主题结构示意图(据CreatingTheBritishGalleriesAtTheV&A:AStudyinMuseology第240-241页的附录4绘制,图中陈列专题内容有删节,见注释7)

04

“讲故事”类陈列

“讲故事”类陈列内容模式是将知识的科学逻辑转换为生动的故事逻辑,将价值中立的信息用带感情的语句表述出来,将机械的物质运动转换为鲜活的人的行为。

其目的是让观众置身于故事构建的情景中,通过与陈列环境、展品和陈列内容的对话和互动,保持对陈列内容的兴趣,保持参观的主动性和注意力,能够将陈列内容转换为自己的生活语言,并向他人转述。“讲故事”要求故事内容的完整性,要有始有终,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背景、面临的问题及挑战、解决办法和结果要交代清楚。“讲故事”重视故事线的设计,故事发展要有逻辑,其热点和转折要合乎故事发展逻辑,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要让展厅、展品、设计都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就在讲述,这些元素与观众之间也在交流,就如同讲故事人不仅用语言讲述故事,也在用语气、语调、场所等方式来表达感情,影响听众。

“讲故事”陈列的关键词包括目标观众、情节、冲突(问题)、节点、转折、风格、逻辑、情感、价值、交流、互动、环境。

《展览论》,玛格丽特霍尔(MargaretHall)著

图四//库克船长航海展的故事线

05

“论证”类陈列

“论证”类陈列内容组织方式重在对观众判断的影响,它的陈列目的在于影响观众对陈列内容的价值、意义的判断,并决定个人对陈列内容的态度。

“论证”类陈列内容结构包括问题提出、描述证据、设身处地、比较归纳等成分。“问题提出”是根据特定情境和事实提出具体问题,以帮助观众根据问题来搜集和验证信息。

“设身处地”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感受当事人的心理感受,理解当事人采取行为的意义。

我国博物馆中多见政论类、纪念类、劝诫类陈列,其目的多为影响观众对某事、某人的判断,可以参考“论证”类陈列内容组织模式。

表一//陈列内容组织方法的特点

上述几种陈列内容组织方法是博物馆多样性发展的体现,也反映了当代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陈列的不同需求。分析这几种陈列内容设计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博物馆陈列的特点,发挥陈列的不同作用(表一)。

不同的陈列内容组织方法还可以充分发掘博物馆藏品的内容宝库,多维度、多层面呈现藏品的内涵和价值,这也为博物馆陈列的丰富多彩提供了更多可能。

[1]KennethHudson.MuseumsofInflu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p.29.

[3]EileanHooper-Greenhill.MuseumandGalleryEducation.LeicesterUniversityPress,1991,p.21.

[4]EdwardP.Alexander.MuseumMasters:TheirMuseumsandTheirInfluence.AltaMiraPress,1983,p.290.

[5][6]M.B.Alt,D.C.Gosling&R.S.Miles.TheDesignofEducationalExhibits.Routledge,2ed.,1988,p.51.

[7]ChristopherWilk&NickHumphrey(edit).CreatingTheBritishGalleriesAtTheV&A:AStudyinMuseology.Victoria&AlbertMuseum,2004,pp.240-241.

[8]〔英〕玛格丽特·霍尔:《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本文摘自: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实物性元素及内容结构析》,原文发表于《东南文化》2016年02期。

THE END
1.博物馆展览的阐释与叙事:背景路径与方法博物馆展览的阐释与叙事:背景、路径与方法 【摘要】在博物馆收藏史中出现了大量为认知服务的展品,这些展品的集合所形成的主题性展览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某一事件、现象或进程。对展品进行阐释是帮助观众理解展览的必要工作,也是展览策划与设计的核心任务。阐释工作可以从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层面展开。在对个体展品的阐释中,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851.html
2.策略展览中的图像:博物馆和艺术陈列中的冲突压力中央美术学院资源依赖和制度理论两种理论都预言,外部投资者在博物馆展览之类的问题上有发言权。而负责展览的博物馆策展人也直接影响博物馆的产出,从而引导、阻止或调解外部影响。文中我将处理两个重要问题:(1)外部投资者对展览的范围和方向有何影响;(2)策展人如何处理投资者的期许,以及他们与对“在博物馆展览中什么是恰当且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newsdetail/2737
3.博物馆开放方式研究5篇(全文)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为征集、典藏、研究和陈列藏品, 但是博物馆在藏品保护和藏品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解决藏品保护与藏品陈列展示这对矛盾, 已经成为博物馆研究者遇到的难题之一。藏品三维数字化的出现, 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 可以获得藏品实体虚拟模型, 通过虚拟展陈方式, 让参观者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pkb3opj.html
4.博物馆展览布展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doc博物馆展览布展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doc,1 - 博物馆展览布展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 博物馆展览是向公众展示文物、艺术品及其他相关主题的重要活动。展览布展是展览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有序的安排和布置来展示展品,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下是博物馆展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04/5333023022011021.shtm
5.民俗博物馆布展方案(通用8篇)全新的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怎样才能更人性化,更全面地反映广东的历史,岭南特有的民俗风情及艺术?关于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陈列布展的一系列问题今天在珠岛宾馆展开热烈的讨论。 大约一年以前,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的逐鹿之争已尘埃落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馆落成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众多珍宝怎么陈列?如何以全新的面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iuyn340.html
6.展讯苏州丝绸博物馆:让优秀传统文化“留得住”“用得好魏馆长: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开始的闭馆到有序开放,疫情对博物馆直接的影响是观众数量的减少,年度计划中展览项目的调整,对外合作交流活动的暂停等等。面对疫情“新常态”,我认为博物馆人要把握处理好两个方面:思想和行动,一个是观念,一个是方法。首先要在观念上对疫情有清醒的https://m.cnacs.net.cn/89/197001/3060.html
7.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位于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总会旧址,地处人民广场历史风貌保护区,是全面综合反映上海6000年悠久地方历史及光辉革命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属的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上海历史及上海革命历史的研究、征集相关文物文献、举办陈列展览、进行宣传教育等,是上https://rsj.sh.gov.cn/tzpgg_17408/20210113/t0035_1397362.html
8.博物馆概论3在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中,藏品的环境控制、藏品的科学分析、藏品的保护修复是三个主要部分。理论上,对于物质材料的各种科学分析手段,均可用于博物馆藏品的分析。但鉴于多数博物馆藏品的不可再生性,实际常运用于藏品的分析方法,一般需要满足对藏品无损或微损的要求。同时,有些藏品还需要进行现场分析,分析手段需要满足便携https://www.jianshu.com/p/c706d4bad0d0
9.专题研究“零展品”博物馆展品体系构建——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鉴于近十年来南博的征集工作在理念、方法与团队建设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展品征集工作由南博文物征集部负责,具体任务是在一年半的时间征集满足展览需求的万余件展品。征集组首先明确了中运博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专题博物馆”;随即及时熟悉展览大纲,了解展陈内容;最后确定征集展品的总体要求是“展品既要有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view&aid=52141
10.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分析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的论文范文。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分析 篇1 摘要: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展示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展览中的一部分,其不仅具有展示设计https://www.yjbys.com/bylw/wenhuayishu/90890.html
11.从文物点交看中外博物馆业务活动方式的异同【内容提要】文物点交是文物展览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本文介绍了中外博物馆在文物点交场地、内容、器材、报告、人员配备、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别,这些差别是博物馆之间不同业务活动方式的体现。工作人员通过点交文物实现有效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对展览设计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https://www.chnmuseum.cn/yj/xslw/201812/t20181224_36316.shtml
12.李倩倩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博物馆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前沿地带、新兴学术思想的实验场域,得以运用数字技术对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再语境化,一定程度上辅助博物馆展览达成了“对过去的可视化重建”,在保存国家历史与记忆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陈胜前将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的重建过去的方法归纳为三种进路:“一种是把零碎的考古材料拼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16059
13.现代文明起源范文如今, 当代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追求的更是环境的新颖型和文化的多样型, 不仅要加入历史的底蕴, 更要加入现代文明的元素。 2. 空间灵感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传承下来的一种中国建筑风格,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这与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有相似之处, 再者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对于博物馆的https://www.gwyoo.com/haowen/28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