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尘土探寻文明根脉——中国考古博物馆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田野间,遗址旁,一锹一铲,探寻文明根脉。

从野外到博物馆展厅,浸着泥土芬芳的历史文物,与世人面面相对。这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充满了未知与好奇。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记者仔细端详着每一件珍宝,经历着凝视与被凝视,思绪仿佛到了那一幕幕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见证着古老文明的新生。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的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

中轴线上的“历史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自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100多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了丰厚成果。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极大地激发了历史、考古、文化遗产工作者的积极性。这个时候,需要一座“中国考古博物馆”去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因,呈现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支撑。

2019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随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2019年年底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2023年9月15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至此,在这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多了一座展现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新地标。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策划之初,中国历史研究院集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国边疆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几十位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为展览出谋划策,研讨定位。十多人参与撰写展陈大纲,反复修改,精研十稿,又邀请了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老一辈专家学者审阅并提出中肯意见。

仓储式陈列是该馆的一大特色。记者在展厅看到,部分展品被放置在如仓库般的小格子内,考古出土物则以遗址、遗迹为单位进行密集陈列,旁边还附上图解说明。

这样的学科特点从根本上要求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要充分考虑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遗迹单位,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组织、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学解读。

似鼎如尊的建筑秉承古典之美

中国考古博物馆坐落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内。主体建筑外形似鼎如尊,是记者对它的第一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鼎”代表着权力与疆域,“尊”象征着尊重和吉祥。中国考古博物馆是展现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的国家级殿堂,里面收藏展示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和演进。对于这样重要的建筑,“鼎”和“尊”似乎更加契合它的内涵与意义。它雄伟宏大、庄重威严,站其面前,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迎面扑来。

主体建筑外廓正方,堂开九间,中空五格,涵容四方。檐口之上以“亜”字形态衔接方圆,承托起圆形天台,环观四方之景,俯仰天地之象。斗拱承托从屋檐到柱身的静力学传力曲线,在竖向的韵律中,自下而上呈现出由实到虚、由简而繁的渐次变化。这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征的经典线型,秉承了中国传统建筑“形构同源”的设计理念,以纯美之形态、升腾之韵律展现中华文化中正淳和的精神气质,彰显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气势。

如果把镜头拉远,用俯瞰的视角来看,中国考古博物馆所在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筑群,更加令人震撼。

中国人建城造屋的首要之事是“居中取正”,要符合中华文化中正淳和的精神特质。纵观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基本都遵循了这一营造法则。中国历史研究院也是这样。其主体建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文化综合区轴向性公共空间的正中南端,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最为壮丽的“Π”型形制,以裙楼环抱主体建筑,以东西两阙衬托中央耸立之势。在体现国家宏硕壮美之文化形象的同时,形成一系列亲民开放的外部空间场所,与文化综合区的公共空间系统衔接融合。

裙楼与主楼相得益彰,其通过双层立面的设计与主楼相结合,竖向的“石简”格构在间断中呈现出连续性,在渐变中寻求韵律,不仅构成了立面的分形元素,还增强了建筑的视觉吸引力,在尺度和节奏上,使整个建筑群呈现内外的连贯性。

适应当地气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先人在建造房屋时尤其注重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建材、使用不同的营造法式,让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中国考古博物馆继承发扬了这种智慧,通过形态构成和空间组织,更多地利用建造本身,而不是设备,达到较为舒适的室内外环境质量,实现被动式环境调控。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中国考古博物馆珍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是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审美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重要场所,其建筑本身也凝聚了中国精神内涵,在物理空间与这座城市甚至这个国家产生文化共振,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展陈彰显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博物馆展览应该是思想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结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启迪民智。展览策划的思想性尤为重要。

中国考古博物馆精心设计展陈,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撷取中国历史研究院珍藏文物精品和文献精华,以社会形态变迁为基本脉络,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重点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创新,以创新精神不断进行物质文明创造、精神文明创新和政治文明创建,展陈中的文物就是见证。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开始栽培粟和黍,研究烧制陶器,用于存放、蒸煮食物。战国时期,大型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向人们展示当时的韵律与审美。高超的琢玉技术、先进的铜器铸造方法、繁复的陶瓷工艺等,都曾惊艳世界。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汇聚的过程。展陈通过历代疆域变化、中国古代都城一脉相承的规划布局来展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包容性由来已久。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厚德载物”的修养之道、“因睦以合族”的治家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兼听则明”的治国之道以及“协和万邦”“修德来远”的民族、国家间交往之道。展陈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立足点,展示中华文明与其他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示的文物精品和文献精华,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先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今人面前,让今人回望过去,观古今之变,看沧海桑田,守望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THE END
1.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 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03/20/57798620_1109749714.shtml
2.中国考古博物馆读懂“宅兹中国”,感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的深刻内涵,H0∪CHENG,中国考古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场北路1https://www.meipian.cn/4xekhx15
3.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探索千年文明,凝聚创新力量–北大医学后勤2024年5月10日下午,教室管理服务中心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探索千年文明,凝聚创新力量。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故事。全馆以“http://byhq.bjmu.edu.cn/archives/18285
4.中国考古博物馆对公众开放预约公告及参观须知通知消息中国考古博物馆即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从即日起可预约2023年9月16日(含)后参观。现公告如下: 一、中国考古博物馆简介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tzxx/202309/t20230915_3260182.html
5.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门票/地址/图片/中国考古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于2023年9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 开放时间 全年 周三-周日 09:00-16:30开放;全年 周一-周二 全天不开放,周三至周日对社会公众开放。周二对历史、考古、文博及相关单位团体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6:30(16:https://you.ctrip.com/sight/beijing1/142206313.html
6.南京博物院简介南京博物院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著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近年来,每年公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多达150余种(篇),“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南京博物院学人文集”、“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丛书”等按计划陆续出版,基本形成了考古发掘报告、文保工程报告、学术专著、文物图录(册页)、研究性杂志以及https://www.njmuseum.com/en/articleDetails?id=9064
7.辽宁省博物馆讲座| 辽宁省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2024-11-30 10:00 嘉宾简介 刘宝山,研究馆员,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江苏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曾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各类专业图书多部。 讲座内容 从甘青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和符号入手,结合民族学材料,解读https://www.lnmuseum.com.cn/
8.互鉴实证多元一体:国博2023考古调查与发掘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202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克苏地区文博院等单位,连续五年对乌什吐尔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近年的考古发掘显示,乌什吐尔遗址现存建筑的主体年代为魏晋至唐代,其性质可能为集驻军、戍守、屯田、稽查行旅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军事戍堡类遗址,对照文献记载,应为唐代的柘(zhè)厥关。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401/t20240111_265769_wap.shtml
9.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新闻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新闻 中国新闻 2023 00:00/00:00 自动 倍速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节目简介https://www.mgtv.com/b/510427/19767768.html
10.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微博中国考古博物馆官方微博 +关注 g 私信 =主页 152关注 76327粉丝 1076微博 中国考古博物馆官方微博 ü 简介: 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中 更多a 微关系 他的关注(152) 微博数据助手 人民日报 CCTV焦点访谈 人民日报海外https://weibo.com/p/1001067086083910/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