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以人工智能提升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效能 文博资讯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越发实现跨领域、跨任务、跨模态的创新应用。随着数字技术与博物馆融合的日益深入,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供给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数字化供给体系

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是深度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博物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等核心功能,创新博物馆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博物馆保护、管理、服务能力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当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供给体系可以归纳为三个层级。

第一,基于数字技术实现馆藏文物数字化。即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储存、分析和处理,对建筑、景观、环境的形式、结构、装饰等信息进行全面精确再现,从而为文物复原、重现、共享和再利用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博物馆数据库资源整合、开发和转化。使用虚拟现实、3D视觉、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构建虚拟漫游系统,通过互联网和各类智慧终端为观众提供远程访问、线上参观、语音导览、定位导航等“触手可及”和“即开即用”服务,为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研究和教育活动提供多元场景。

第三,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与系统集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AR/VR/MR、图像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搭建从保护、修复到展览、展示再到教育、传播的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赋予博物馆“智能大脑”,实现博物馆管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

存在一定不足

我国博物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刚刚开启,在文物数字化采集、展示和管理等领域还存在一定不足。

第一,观众行为测量和统计尚不精确。当前博物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跟踪观察等方式了解观众参观情况,以此推测观众喜好。但是,观众的主观意愿往往会受到现实环境、认知错位、他人干扰、博物馆疲劳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使得对观众行为的预测产生不确定性,导致对观众需求和行为的测量统计存在较大误差,使得博物馆数字化供给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

第二,信息管理系统缺乏集成能力和兼容性。当前部分博物馆同时使用多套信息管理系统,而不同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导致采集数据无法进行实时通信和业务协同,形成信息“孤岛”。而且,一些博物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仍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手动调控,需要博物馆开放时段保持常态化人员值班调度馆内各项资源,反映出信息管理系统的顶层架构和后台部署的集成能力不高。

第三,数据格式标准不一阻碍资源共建共享。当前,不少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数据处理标准。以藏品管理为例,如何“分类”“计件”“定名”各有说法,出现了藏品综合管理软件繁多的现象,导致藏品数字化进程越快,大范围、高效率的共享越困难,不利于检索操作、共享传播,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优化决策。

第四,多元化个性化深度需求难以满足。除国家博物馆及省属博物馆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外,我国大部分县市级博物馆展览还停留在简单实物陈列和图文展示的层面。部分已实现视频演示、电子讲解、文物数字建档的博物馆,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大多按固定程序预先设定或制作,没有建立观众与博物馆信息的实时、动态、深度交互,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和有效反馈,整体智慧化水平有限。

提升效能的路径

人工智能推动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效能提升,不仅需要升级博物馆线下实体空间的供给容量和能级,而且应当创新拓展博物馆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方式,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

第二,服务:“人机共生”增强泛在化体验。融合虚拟漫游、交互展示、智能导览、知识图谱等多种技术,实现更具沉浸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机互动”和泛在化服务。例如,将人脸和语音识别技术融入智能导览员和聊天机器人;结合室内无线网络和定位技术提供智能地图,优化观众的参观路径;利用传感器和AR技术将步行路线、终点坐标与实时位置结合;嵌入自然语言模型和语义网络分析手段,构建全链路、全景式的文物知识图谱,提高馆藏检索能力和展陈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管理:建立智慧中枢促进系统协同。进一步实现博物馆海量数据的自动分类与处理,强化管理中枢和系统协同。例如,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实现展示平台的内容即时变换、参观数据实时更新、各系统数据的自动交叉分析。将博物馆内各业务流程统一接入智能问答系统,以大语言模型处理各项管理指令,实现操控指令的高效输入与接收,提高管理系统的集成能力和兼容性,推动博物馆更有效率运转。

第五,共享: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数据格式标准不一、阻碍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在确保文物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与合理流动。一方面,可以在文博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关联重构以及治理等环节制定统一标准,确保人工智能可知、可用、可控、可塑。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博物馆数据云服务体系,实现分布式储存,采取生产闭环、消费开环模式,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加大文物数据资源开放力度,激活数字文物的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大厦6层福建省文物局

网站主办单位:福建省文物局联系方式:0591-87505960传真:0591-87118173

THE END
1.如何打造VR沉浸式体验线上虚拟3D博物馆,文物3D数字化虚拟展示和多此外,还可定制各类主题的文物藏品3D云展览,通过微信、小程序和Web等多样化渠道传播,打造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博物馆文化IP。 3D数字博物馆 我们利用3D、VR等技术,为博物馆打造实景复刻或纯虚拟的线上3D博物馆,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呈现展馆和藏品,为观众带来“云游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 https://jimuyida.com/about/newsdetails/1870040486098501634
2.数字化博物馆创业:虚拟展览的新模式文章浏览阅读1k次,点赞13次,收藏15次。数字化博物馆创业:虚拟展览的新模式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 虚拟展览,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数字化保护, 交互式体验,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1. 背景介绍1.1 问题由来https://blog.csdn.net/2405_88636357/article/details/144164115
3.不再高冷!数字技术正在唤活“沉睡”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移动博物馆、泛在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先后出现在博物馆学领域。而在实体博物馆中引入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的时空边界,博物馆自身的功能也有所增加。 现今,全球博物馆中的数字技术主要应用于三种场景:在地、在线以及在场。 物理空间中,观众切身“在地”。通过展台陈列、文字图片或展览视频https://m.gmw.cn/2022-12/14/content_1303223897.htm
4.虚拟博物馆,能否完全替代传统博物馆?界面新闻·JMedia艺术+科技,为博物馆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专家们表示,尽管有些人担心数字化会导致前往线下博物馆的人减少,但也会带来新机遇,让博物馆扩大受众面,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示藏品。线下展厅有面积限制,但在虚拟世界里空间将不再是问题。而且,颇具创意的沉浸式虚拟体验,更能激发观众的兴趣。Preda指出:“年轻一代不热衷于以传统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456029.html
5.虚拟博物馆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虚拟博物馆”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虚拟博物馆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虚拟博物馆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虚拟博物馆”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349032.htm
6.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重塑文化遗产的新篇章本文深入探讨博物馆数字化工程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示数字技术如何为博物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以及这一进程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意义。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294967504343040
7.沉浸式博物馆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敦煌研究院、福建博物院及海外的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等18个国家40余家机构共建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分为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和云上策展4个版块。 “丝路数博”致力于开展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实体http://jyc.hbwgyxy.com/user/allContent/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