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是位于厦门鼓浪屿景区菽庄花园内的——中国第一个钢琴博物馆。
博物馆静静地站在鼓浪屿的一座小山丘上,等待着有缘人,黑白键的墙体,红砖蓝窗,一眼看上去,有一种非“琴”莫属的感觉。推开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一段由自动钢琴演奏的乐曲。
对于不懂钢琴的人来说,这里是一座非常有价值的博物馆
钢琴博物馆一共两层楼,里面收藏了胡友义、黄玉莲夫妇费劲心力收藏并捐赠的70多架古钢琴。每一架钢琴大都为孤品、绝品,更是“善品”“极品”,保存完好,造型美观,制作精良,没有瑕疵,音色丰满,且不可复制。
这里有很多世界名琴,甚至不乏有肖邦等钢琴大家用过的琴。钢琴造型各异,都是稀世珍品。
比如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摆在博物馆进门最醒目位置的那架“克莱门第”古钢琴,是19世纪初期世界著名的大钢琴家克莱门第制作的。钢琴家亲自做钢琴,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真可谓是开眼之旅。
一台1928年美国制造、价值昂贵的全自动「海那斯」名琴,用的是几乎少见的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谱,就在博物馆中逼真地弹奏出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成为博物馆的背景音乐。
抛开巨大的经济收藏价值不谈,这座博物馆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我们无可估量的。
身为钢琴演奏家的胡友义先生走遍世界,对钢琴发展及古钢琴研究有加,每一台钢琴不仅价值连城,对钢琴发展史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许多钢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得以幸存,作为装饰物的烛台灯饰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其中还有一台钢琴,曾被大火烧成两截,又被衔接起来,成了钢琴博物馆中唯一一台不能弹奏的钢琴。
2003年10月31日,鼓浪屿迎来了第一台管风琴。这台1872年的巨型管风琴共有80个音栓、近3000根音管、4层键,四个货柜才能运完,安装调试更是需要一年半之久。
这架管风琴由上个世纪初世界最著名的管风琴设计师设计,并配以著名雕刻家的雕刻,具有法国古典浪漫派的艺术风格。除了音管,其他部分全部由上等橡木制成,每一根立柱上都有镂空雕刻的精美图案,具有震撼效果。为了使其更具艺术性,连音管也被涂上了颜色,透过镂空的缝隙可以看到红白两色的音管。
对于爱钢琴的人来说,这里充满了归属感
钢琴伴人,似朋友,似亲人。
对于全部这些钢琴的捐赠者——胡友义先生来说,
这些钢琴更像是他的儿女。
为了“儿女们”,他和太太可谓呕心沥血、付出所有。
胡友义出生于鼓浪屿,作为一位著名的钢琴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香港教授钢琴和演出。后有机会赴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并定居在欧洲。他意识到欧洲大陆是钢琴的故乡,但由于一战、二战炮火的威胁,许多历史名琴随着主人的脚步落户到澳洲。后来他不远万里,追琴到澳洲定居,并动用家产,买下环境适宜的整座山,为“钢琴儿女们”安家。墨尔本的夏天温差变化大,他在夜晚为它们盖上毛毯;到了冬天,又开着暖气为它们除湿。
齐克领
1866年美国制作的齐克领钢琴,是世界最大、音量最响的四角钢琴,也是当年美国总统林肯所使用的钢琴的品牌。1880年之后该琴就停产了。澳大利亚一位富人去世之后,他所拥有的一台齐克领钢琴被拍卖,胡友义先生以相当于一栋200平方米的房子外加一座花园的代价,把这台钢琴买了下来。
科勒德
科勒德钢琴是19世纪初伦敦制造的英国最古老的品牌,工艺精湛,音色独特,造型别致。施密特老太太曾在二战期间历尽千辛万苦,把钢琴从英国带到澳大利亚。1988年,80多岁的施密特老太太要搬到老人公寓居住,无法带走钢琴。经修琴专家介绍,老太太像相亲一般,通过多条渠道了解胡友义先生为人,更亲自跑到“胡氏山庄”去考察,经过半年考虑,才恋恋不舍将钢琴卖给了胡先生。搬琴的当天,老太太竟抚琴痛哭,其情其景让搬运工人和胡先生也感伤流泪。从此,胡友义先生获得了“钢琴人”的雅号,名号开始在澳洲传开。
斯坦威
上世纪70年代初,胡友义从朋友口中得知有人藏有一架产于1875年的“斯坦威”演奏琴,曾任波兰总理的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在澳洲开演奏会时弹奏过此琴。胡友义费尽口舌,依然没有买下钢琴。二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已经淡忘了此事。琴的主人不幸病故时,钢琴被拿去拍卖。胡友义先生得知此事后激动不已,连夜乘飞机赶往当地,完成了二十年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