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加持下,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场馆凭借创新的表达方式和互动体验,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多个,吸引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国家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675.7万人次,同比增加314%,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61.81%。到博物馆去,已成为年轻人社交休闲、乐享文化的新选择,文博场馆也因大学生追捧而焕发新活力。
读懂大学生“文博热”的深层逻辑
认识大学生“文博热”的重要价值
推动文博场馆上新创新。随着参展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对各类展览内容、服务质量和数字化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在促进硬件设施更新与升级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出新颖的展览和互动体验,助推了文博场馆高质量发展。
有效更新大学生知识结构。文博场馆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知识学习平台,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文博场馆为观众充分阐释文物背景和艺术价值,实现了让书本知识“活”起来、让历史场景“立”起来的目的,在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视大学生“文博热”带来的新挑战
大学生“文博热”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博物馆有效供给不足。2023年,全国博物馆备案数6833家,虽然新增268家,但面对激增的参观需求,整体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不少知名展馆“一票难求”现象经常出现,而很多中小型展馆却因资源匮乏缺乏活力,供需之间的差距明显。
博物馆服务管理水平不强。部分文化展馆由于缺少应对大流量游客的预案,在讲解服务、秩序维持、配套措施、活动设计等方面,难以满足大学生观众的高品质要求,影响了参观体验。
展馆功能发挥不充分。文化馆、博物馆除了保护、展出藏品之外,还承载着教育与研究的内在功能。当前,个别展馆片面追求展览人气和热度,忽视了对文物本身的学术研究,缺少对文物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深度阐释,使得展馆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发挥较为单一。
部分大学生观展者素养不高。目前,言行失范、只为“打卡拍照发圈”等现象仍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些观展者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以高水准文博展览吸引青年观众
为促进文博行业健康发展,提升青年学生的观展体验,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改进服务:
完善政策,促进文博事业体系化发展。文博参观热,得益于党和国家及各部门、各地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策支持。实现文博事业长远发展,仍需政策精准发力。应进一步推进文博场馆改革发展,构建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新格局。要研究制定标准规范,建立评价体系,引导鼓励文博场馆针对大学生特点进行实践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要坚持精品意识,积极培育文博产业,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
优化服务,推动文博场馆环境与服务提档升级。提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加大馆内环境改造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鲜明青年元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优质空间。要强化服务意识,做好群体细分,善于用“青言青语”以及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大学生文博参观的满意度。要创新发展思路,除常规展览外,可以开拓主题互动工作坊、学术讲座、展演、夜游等形式,积极拓展文博IP与盲盒、美妆、餐饮、游戏等“跨界”合作,让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青年生活。要积极推动文博场馆数字化建设,持续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为大学生群体增加线上供给,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展览体验。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扩充专业、规范的讲解队伍,增强讲解的历史纵深感、青春时代感、内容趣味性。
提升价值,强化文博场馆教育与文化传播功能。“文博热”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文博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业者应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加大对展品的内在价值、历史背景等的深度挖掘与阐释,厘清文博场馆在文化消费上的边界,担当起珍贵文化遗产内涵的传播者和培育者职责。
做好引领,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文博场馆要在吸引年轻观众和坚守文博场所特质之间找准平衡点,大学生须加强自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尊重文物、文明参观,怀揣求知之心,感知文化之美。(郭元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