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沉淀下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财富。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人生信条,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陆游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孟子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I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并让孩子继承和发扬。
一、要做到润物无声
二、要做到大张旗鼓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多举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赛,如古诗词背诵比赛,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赛,在读书汇报会中让学生演课本剧、历史剧、神话等,在表演中学生会对中华历史感到无比骄傲,从而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我们语文小组可以创立作文班,古诗写作班,故事创作班等,让学生不仅更好地传承,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更加浓厚。
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学校已经做到了率先垂范。学校组织印刷了《经典诗词诵读》本土教材,学生每天都要进行晨诵,学校还不定期地进行抽测比赛,学生大量积累古诗词,在背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文字美。在背诵中学习古人留下的精髓,感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朗朗上口,感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赤子情怀,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景色,感受“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等更好地诠释了古代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诵读中学习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和私塾道德教育,学会怎样遵守道德,做一个知书明理的人。
三、要做到持之以恒
教育不是三分钟热血,传承传统文化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持之以恒地传承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盲目跟风,不是形势需要。现在的教学很多都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而丢弃了我们最原始的本真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数,高质量的教学。请问,连自己祖国五千年的智慧和文明都丢弃的人,还能会有什么好的教学质量?
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要爱上传统文化,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指引孩子们学习掌握。要做到持之以恒,不仅要爱好,还要不断学习,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经典描写,学习《西游记》中精彩故事叙述,学习《唐诗宋词》中的精髓词句。在学习中只有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才能不愧于一个教育者的称呼!
一、引言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二、如何更好的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培育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方向,也体现了图书馆的运行目标、馆员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激励和约束馆员的行为及思想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可以代表其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面貌。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图书馆全体员工就可以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不断地积累和开拓图书馆的事业。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人文内涵和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引导者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智力,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高校图书馆承担着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开展智力教育,传递信息知识的社会职能,其本身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归纳、传承文献资料的机构,是文化的集聚圣地,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一种知识文化的创新。
2.优化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合理的规划馆舍的布局,是衡量高校图书馆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区的分布要一目了然,对于广大师生查找资料比较方面、快捷、自由。高校图书馆的设备安装和配置应该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高校图书馆内还可以适当的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轻松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熏陶功能。读者的感觉知觉的产生容易受到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施的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要人性化,要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暑假干净整齐,布局和谐,营造出一种轻松、温馨的阅读环境,使读者可以尽快的投入到阅读之中。
三、总结
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用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最近,在与北师大师生交流时又提出,应该把古典诗词和散文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些重要的论断充分说明用中华文化涵养人,特别是涵养党员干部的重要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滋养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靠的是传统文化的支撑与传承。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峥嵘,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丢掉这个根和本。如果丢掉它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做人做事要求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坚守中华文化,要把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自觉学习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应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这应该是一种内在要求。
然而,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无法阻挡,东西方文明在撞击中交汇,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经历了和“”,有的人错误地给传统文化扣上了腐朽没落、封建落后的帽子,甚至让中华文化受到了冷落和歧视。有的人一味地崇洋,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是圆的”,视中国文化为糟粕,甚至把批判和排斥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在学生课本上也出现“去中国化”的现象。这些一味把学习中华文化视为一种保守、封闭、不开明的表现,把学习西方文化视为一种开放、开明、先进的表现是极其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必须从历史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因此,党员干部要把学国学、学经典、学名著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陶冶性情、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继承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行,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必须从先贤圣哲的思想里汲取营养。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涌现出无数的先贤圣哲、仁人志士。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们通过人生的历练体悟总结提升出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思想。这些思想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笔巨大财富,无论到何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人有着启迪、告诫和警醒作用,尤其是对我们的思想形成、道德树立、行为规范有着很好的示范表率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他们身上学习坚守信仰信念、坚持真理标准、维护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让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芒熠熠生辉,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作者:安静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当其冲。在舞蹈的教材与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既是一个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释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艺术是传达或表现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的游弋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舞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创作和发展,就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定位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舞蹈艺术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即是这种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的新生是一个民族层面上的典型精神产物。这不只是单一舞种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舞蹈这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沿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之本,扎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