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横亘东西大地的黄河与长江,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那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是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见证。
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地跨今天的京、津、冀、鲁、豫、皖、苏、浙八大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影响之大,堪称世界第一,是人类工程史上无数匠人创造的奇迹。
大运河是一条藏着千年故事的古老河流。1500多年前,随着隋炀帝的一声令下,大运河肇始开凿,一路带着历史的雨露与强音,带着现代的底蕴与呐喊,向我们奔流而来。
在这段历史之中,紫檀与大运河无形之中产生了一段木与水的不解之缘——大运河贯通南北,明清时期,从南海诸国输入的紫檀等名贵木材、在南方地区制作的紫檀及其他各类硬木家具,都沿着大运河运送到京城、销售到北方,在大运河的滋养下蓬勃发展起来。
千年光阴流转之中,大运河紫檀博物馆依傍着这样一条至今鲜活的文化载体,以紫檀为契机,让这段缘分在大运河紫檀匠心广场再获新生。
大运河紫檀匠心广场由大运河紫檀博物馆一体化运营,在大运河畔、登云桥下设计天成馆、匠心街、天工馆、阅木连廊,不仅续写紫檀与木作的故事,更是在这样一方珍贵的土地上孕育不被城市繁华改变的匠心。
鲁班尺,相传为我国木匠鼻祖春秋时期鲁国公输班所作,最早记载于南宋陈元靓所编的《事林广记》之中。鲁班尺按照形制又可分为鲁班曲尺和门光尺。前者主要用于营造建筑、制作器物时,度量、下料,后者主要用于选定器物吉凶压字。
广场内以鲁班尺步道为线索,打造长逾300米的鲁班尺步道串联起广场的几个区域,其设计原型为门光尺。门光尺没有刻度只有字句、判词,采用自下而上的丈量方法,容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律”“阴阳五行”“堪舆七政”“后天八卦”“天文九星”“洛书九宫”“紫白飞顺”等学说理论,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空间结构在此交糅叠合。
这是木作祖师给后代工匠留下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我们谨以鲁班尺步道为载体,表达中国传统造物“器以载道”的微言大义。
鲁班尺步道两侧,更有纷繁的木作艺术珍品铺陈开来,匠人们一榫一卯的精雕细琢重新赋予木头以灵魂,在生与老的轮回中,引领观众的审美走向更远更深的地方,艺术、品质、传承,在无言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踏步在木作祖师的伟大发明之上,漫游在精妙绝伦的珍品之间,历史的光隙在现实的空间中流淌,匠心从无形凝结成具体而又深邃的精神力量,幻化为中国木作文化的无穷魅力。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也许,更美的风景就在桥下——大运河紫檀匠心广场处于博物馆主体场馆与大运河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登云大桥底的“灰空间”。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常常被人遗忘。半年前,这里是城管办公仓储用地,并不对公众开放,仅有一条逼仄的小道可供路人穿越桥底通行。
设计师结合实际的尺度条件、周边需求、环境因素,将这里打造成展览与活动场地。广场内,增设22个全景玻璃展柜;广场外,一改凌乱的沿河绿化带进行园林景观提升。另外,因地制宜增设100余米连廊及28个通柜,再以逾300米的“鲁班尺”步道贯通整个空间,优雅地融入周边的整体环境氛围。
大运河紫檀匠心广场重新点亮和激活了登云大桥的桥下空间,让已被遗忘许久的角落重新焕发新生,作为博物馆与周边发生关系的延伸,悄然回归到公共场所本质,变身匠心和木作文化的聚集地,传承匠心、执着匠艺、追求匠境,以此致敬古往今来的每一位匠人。
在不久的未来,广场内的多媒体灯光视觉秀演绎也将呈现,从天成馆的“南方有木,流光溢彩”,再到天工馆的“千年紫檀,寸生寸金”,灯影木语之中,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紫檀的沉浸式视觉盛宴。
大运河紫檀匠心广场,如今已正式向公众开放,每天7:00至22:30向所有市民、游客和对中国古典家具、中国木作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敞开。这是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献给大运河和杭州的“匠心之礼”,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木作文化的质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