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如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契丹,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草绿花红中牵车策马,穹庐毡帐里奏乐起舞;“春水”“秋山”,鹘健鹅肥,相地卓歇,以时捺钵。然而,在如画的边地风光的另一面,是契丹人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俘虏,其后耶律大石建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契丹族的政权延续了三百余年。其盛时,曾势压后晋而得幽云十六州,与宋争峰而屡挫对手,四面所及,一时俱服。大辽“五京”也随之次第而建。五京并峙,见证了契丹人雄踞北国、虎视中原的历史进程。在大辽五京巍峨宫阙、繁华市井的背后,时代更迭中的天下分合之势、王朝盛衰之由、族群融合之情、礼俗信仰之状等无不贯穿其中。五京,不仅仅上演五京的故事……
第一部分五京备焉
辽代设立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又以五京为中心,划分统治区域为五道。《辽史》记载称: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这种记录虽有所偏差,但是也反映出五京呈现多中心发展态势,又有所分工。
“万岁台”金花银砚盒盒长18.4、宽11-13.6、通高7.6厘米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金花银“万岁台”砚盒平面略呈梯形,盒身内套一层素面银片,盒底有花式足13个,周边錾刻忍冬卷草纹。盒盖盝顶,正面下端錾刻波涛,中部模冲腾龙,三枝立莲穿绕于龙身,其中一朵盛开,经龙嘴衔立于龙头顶部,花蕊之上竖刻“万岁台”3字,上端錾刻远山浮云,一轮骄阳冉冉升起。盒盖四边錾刻牡丹、环形花纹。盒内装箕形石砚盒。“金花银”是仅在纹样上局部鎏金的工艺。
双狮纹鎏金錾花银盒口径14.6、通高8.9厘米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银盒方圆形,花式口,曲腹,缺圈足。腹部錾刻缠枝花卉。器盖顶部圆凸,纹饰以模压为主,局部錾刻。正面主体纹饰分两层:中心双狮腾跃,花枝缠绕,外围以凸线、联珠、花朵等为边;外层为飞鸟、昆虫、云朵、缠枝组合纹饰,以宝相莲瓣纹作边框。侧边为奔驰的双狮、双鹿、双羊及花卉纹。
第二部分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是游牧、渔猎文化在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辽国虽然有五京,但是,辽国的皇帝并不常住京城,他与重要的朝臣一起,随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钵地。捺钵活动除了捕鱼、打雁、狩猎、避暑外,还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讨国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接纳附属国和附属部族(落)的贡品等政治内容,因此,辽的全国政治中心是流动的、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而转移。
玉臂鞲长7.3厘米、宽3厘米;扣绊长2厘米、宽1.5厘米法库县大孤家子乡李贝堡村辽墓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辽代狩猎放鹰者将臂鞲置于手臂上,以防止被鹰抓伤。《说文解字》:"鞲,臂衣也"。鞲最早用皮革制作。辽代臂鞲多为玉石质、金属质。
第三部分南北面官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契丹就开始南下蚕食中原,至辽太宗耶律德光,借着中原后唐政权内讧的机会,帮助反叛的石敬瑭灭唐建晋,从而取得了燕云十六州。面对新获得的土地和人口,契丹统治者依据他们从唐朝学来的经验,创造性的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国策。这种灵活的统治方式,团结了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