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也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书店和图书馆,构筑了人的阅读世界:书店像是尘世,图书馆像是教堂,一个热闹,一个庄严。
01
一个好的书店,令人爱上;一座好的图书馆,令人流连。两者有相同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将书铺陈的美:四壁被图书环绕,置身其中,书香袭人,身心俱悦。而所异之处,在于一个灵活多变,一个序列井然。图书馆是属于文化事业,书店则是属于文化产业。前者是公益性机构,后者是营利性机构。
外媒评选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荷兰教堂书店
书店为了让书能够顺利销售出去,店址一般设在居民区、生活区等人流集中、交通便捷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市民来购书。而图书馆的选址,常常远离闹市,相对于其它公共设施来说,图书馆很少特别突出的建筑,而通往图书馆的路线多半是漫长而复杂的--相对于书店的近在咫尺,图书馆的往返显得特别隆重,一般人若非周末闲暇,是很少去的。
虽然地段并不占优,但图书馆的系统性功能又远非书店可比:图书馆会把同一类型的图书分类整理,对于读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找到一本书,就找到一批书”。
外媒评选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葡萄牙莱罗书店
同一类型的书,在这里经过“整序归类”变得系统起来,图书馆对于做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无可替代。
02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绿洲,缺少书店的城市绝对缺乏内涵,难以想象,如果北京没有三联书店,郑州没有城市之光,广州没有方所,那么城市将会怎样?
虽然不少耳熟能详的书店基本都在慢慢关门--但汹涌的网络购书终究不能完全代替书店的存在,即在于书店具有某种发现的功能,不同品味的店主会选择不同品味的书籍进行销售,每一个逛书店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探险者。
其实书店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延伸性,比如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
莎士比亚书店门头
1951年,38岁的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左岸拉丁区开了一家英文书店,即莎士比亚书店,它紧邻着塞纳河边,河对面就是巴黎圣母院。
有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书店,其中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莎士比亚书店成了从英语国家初来乍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
莎士比亚书店内景
莎士比亚书店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文学沙龙。这里虽然是书店,但不只是卖书,书店里经常举办一些由作家自己朗读还未发表作品的活动。而随着《尤利西斯》出版后的迅速火爆,许多文学青年还将书店当成自己实现文学梦的重要跳板而趋之若鹜。
如今,莎士比亚书店已经成为巴黎文化地标。
一个城市的气质,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宽阔的街道,作为生活其中的居民最在意还是浓浓的文化内涵,是弥漫的书香味,这才是值得细细品味值得反复咀嚼的精美。
03
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据说与这个地区的图书馆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图书馆经验特别值得借鉴。在美国,《图书馆法》规定,各级政府要为图书馆纳税。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该市0.05%的地税必须交给公共图书馆使用,保证图书馆经费的稳定增加;美国人常把自己的图书馆和麦当劳相比,不仅分布广,而且都是很好的位置。
其实读书人都有一个梦,会梦想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里拥有许多间非常方便的图书馆,它们可以是连锁的,可以是特色,分散在很多社区里面,有的最好就在社区里面--环境舒适优雅,有成千上万本书和每周不同的主题座谈。
当然,也许是托了网络营销书籍的咄咄逼人之势,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都在做吸引读者回流的努力--开讲座、搞活动、办论坛……招招用尽,这也许是一种好的开始。
但其实,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它的主体仍然只是书--在如今这个社会,有太多人有粗浅且错误的认识,认为读书只是一种形式,越读书越不会取得成功--但其实,读书就是读书,从来和成功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需要快速成功和直接获利,而书籍太慢了,不独于书,其实整个中国文化正在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娱乐化和商业化。
其实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是书店还是图书馆,都是真正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