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王成启红色收藏博物馆被首批认证为沛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2017年9月,沛县感动沛县十大最美人物颁奖仪式上。红色博物馆馆长王成启站在领奖台上;
2018年12月,以红色文化博物馆为主体的沛县红色文化公益联盟党支部成立;
2019年10月,王成启的乡村红色博物馆提档升级,成为张寨镇陈油坊村红色文物展览馆;同年,他还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个人”提名奖;
沛县张寨镇陈油坊村的王成启虽然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但他却是沛县及至全国小有名气的“红色收藏家”,虽然只有50岁出头,但已经钟情“红色收藏”40年,拥有各类红色题材展品近5万件。
家乡总是时不时地出现许多让人既惊奇又暖心的稀奇事,张寨镇的一位农民自办红色收藏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当初并没太在意,估摸着就是某位村民出于自己的爱好在家中辟出一个房间,摆设一些旧书报和老物件而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陈油坊村的一处普通的村居时,老远就看到了墙壁上具有年代感觉的巨幅宣传画,图画中的内容让我这位年过六旬之人倍感亲切,随之对这家农民自办的红色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一探究竟。
一件有价值的文物总是记录一段历史,富有一段传奇或平凡的故事。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需要有人去寻找,王成启就是寻找红色文物藏品队伍中的一员。
王成启钟情红色收藏40年,跑遍了全国各地,收集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近百年历史的红色藏品达5万余件。2016年3月,他用女儿二层小楼创办红色文化展览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展览馆藏品丰富,种类繁多,有书籍、报刊、杂志、老照片、连环画、邮票、油画等30多个品种。
红馆自成立以来,以征集红色革命文物,挖掘、研究、整理革命历史为己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开馆首月就接待开馆首月接参观者9000余人,吸引了安徽砀山、萧县,山东微山,铜山等周边群众前来参观。
向参观者背诵毛泽东的《星星之光可以燎原》
王成启很健谈,说起收藏经,滔滔不绝,原来,早些年他就在上海从事收藏生意,利用自己的智慧掘得了市场第一桶金,在得到原始积累后,他改买卖为专门收购,整天奔波于上海及周边的古玩、文物市场,只要有看中的藏品,要是不能入手,他茶饭不思,想方设法也要弄到手。
聚沙成塔,他用近40年的坚持,在红色收藏领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的手里有十多个种类,共四五万件红色藏品。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教育,他萌生了办民间红色博物馆的想法,于是他拿出一部分藏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利用女儿王倩家的二层小楼办起了一个红色博物馆。
二楼北墙面的一幅红军会师油画,是红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王成启的关于这幅油画的故事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完成。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知名油画家画了这幅作品,后来出现在上海的收藏市场上,其大气的画法和精湛的内容以及伟大的长征精神、历史价值被精明的王成启一眼看中,当即他筹借了10万元巨款购买下了这幅作品,在当年,万元户还是凤毛麟角,就别提10万元了。
此后不久,国内许多收藏家得知这件宝贝,给出高达百万的价格要求王成启转让这幅油画,被他婉言拒绝,他说,给现金的钱也不卖,这不单是这件藏品的弥足珍贵,而且是他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幅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红军长征的精神。
如果不经王成启讲解,很少有人知晓他的用心。就连藏品展柜的式样,他也精心做了设计,经过多番思考,他最后定型为党的一大会址造型,还专门在柜子安装了射灯,意喻一大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一大会议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王成启从柜子拿出一本塑封过的老信件,他说,这些信件的作者是位老革命,至今还健在,已经九十多岁,信件是工工整整竖写的家书,字迹工整,清晰可辨,尤其是其中的内容洋溢着革命战士的乐观主义,对战火纷飞年代的艰苦生活的栩栩如生的描写,至今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王成启钟情于收藏,几近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只要看到有关于中国红色革命和毛泽东内容的藏品,只要看中,可以不吃不喝省吃俭用买下来,如果遇到喜欢的东西买不下来,心里就特别挂念。
为了增加藏品,他奔波于北京潘家园、上海文庙等地的收藏市场,具体花了多少钱没统计过,也算不清楚了。为了办博物馆,为了向社会和群众更好展示这些藏品,王成启又投资几万元做了精心的布置。
眼下这座民间红色博物馆有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各代领导人的文选,早期的报纸和杂志,以及解密过的朝鲜战场上的作战文本,还有书签,门票,老照片、信札、幻灯片等等,在二楼的墙角边,看到了2台老式的电唱机和文革期间样板红的胶木唱片。
最吸引中青年参观者注意的是那一排排小人书的连环画册,除了像《白毛女》、《红旗渠》、《渡江侦察记》等中年人这些耳熟能详的,还有很多看上去很陌生的却能引起老年人共鸣的连环画故事。
王成启谈起在农村办红色博物馆的初衷时说:“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连我们农村的村民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现在把这些藏品展示出来,就想让大家重温红色文化,让年轻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参观者感受到正能量。”
随着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王成启的红色博物馆名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年人,看到这些藏品都会难掩心中的激动,老泪纵横。
“办红馆的过程也是感动的过程,一些老干部和群众以及家人的支持是我把红馆办下去的动力!”这其中就包括王成启的家人,女儿王倩和女婿王明哲全力支持父亲,平时帮助整理藏品,如父亲有时外出,女儿就担当起接待员和讲解员。
年过九旬的离休干部王世晶把自己多年制作的抗日内容的展板赠送给了王成启,还有许多群众把有价值的红色内涵的藏品捐赠给了红馆。
八十四年前红军主力会师甘肃会宁的油画
市委、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前来指导
70多年部队战士“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日记,如同铅印一般工整的字体,让大家叹为观止。
2019年年底,王成启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个人”提名
红色文化公益联盟在疫情蔓延的初期向湖北黄石红十字会捐款16700元
为了让藏品“活”起来,他整理出可以外出展示的藏品,精心制作展板,用实物和图片想结合的方式,开始走进厂矿、机关、学校、乡村和社区,让更多的人触摸革命斗争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展品的魅力。红色文化的传播就这样做到了“走起来红一线,停下来红一片。”
王成启很忙,担任张寨镇魏老家村的党支部书记后的他更忙,村里大大小小的事让他团团转,尤其是抗击新型肺炎中,他在村委会里一边20天没有回过家。
“三十五年,从未间断,你把心栓在了红色收藏之上;
三十五年,你栉风沐雨,把全国各地都已跑遍。
一件件藏品,累积成一个时代的高度;
一次次参观参展,让红色传统永驻人们心间。
你以执着的身姿默默前行,把革命前辈的精神弘扬;
你用自己梦想成就贫困学子的梦想,用志愿者的热情构筑起爱的家园。”
在“感动沛县十大最美人物”的颁奖仪式上,笔者为王成启写了这么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