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龙新武的作品集

四十三年前,几乎所有的城里初高中毕业知识青年都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因为不下放到农村当农民,经过农村锻炼二年,也就没有参军、招工、升学的资格。

一九七四年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二日,我怀揣心中的理想和亲人的期待,背上背包,挎上简单的生活用具,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热烈欢送气氛中,乘坐解放牌大卡车,经过四十分钟的颠簸,来到了新田县石羊茶场。从这天开始,我成了中国千百万知青中的一员,开始踏入农村的“广阔天地”。

十六岁的炊事员

到了茶场后,我被分配在茶叶排。但上山垦荒二十多天后,茶场领导却通知我去搞后勤。同时被安排到食堂的还有刘建波。

我们来到茶场主任谢福生房里,聆听他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食堂管理员刘兴旺也做我们的工作:我们都是知青,又是一条街上长大的。我相信你们两人能信任这项工作。一定不要辜负场领导对你们的信任,争取把茶场食堂工作搞好,搞出特色。

虽然在家里还是个饭来张口的懵懂少年,但我与刘建波还是表示服从安排,并当即表态,保证天天按时开餐,不耽误知青、贫下中农代表出工干活。

那时的部队、厂矿、学校、机关食堂,一般25至30人配一个炊事员。我们茶场100余人,又没有自来水,通常应配四名以上的炊事员,而场领导只安排两个炊事员。两个人干四个人的活,又是娃娃,当时茶场的知青和贫下中农代表都认为我们干不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当着领导表了态,只有想办法做好。我们虚心向原食堂炊事员陈水旺、宋土生拜师学艺,从上甑蒸饭到切菜、炒菜和煤炭炉封火、保火等流程,只学了三天,第四天我们就”走马上任”了。

炊事员最难和最担心的是起早床和按时开餐。我与刘建波私下商量,一是早晨必须按时起床,二是保证炭炉不能熄火。

为了保证每天早晨6点按时起床,我向场领导要求买了一个小闹钟。食堂的煤炭炉因晚上封火不严而熄火是常事,我与刘建波上山砍了几百斤野树枝放在柴房,以备熄火时救急。

食堂没有自来水,要到山下的井眼去挑。井眼离食堂约一华里路,来回得十分钟。每天早晨7点半以前,必须挑足一天的水,约10担左右。之所以选择清晨挑水,是因为7点半钟以后,井里陆续有人去洗衣、洗澡,井水就被搞脏了。

清晨,空中笼罩着蒙蒙雾气,山上不时传来“哟……嗬,哟……嗬”的鸟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起初几天,一听到凄厉的鸟叫声,我俩谁都不敢主动走前头。

十六岁,正是贪睡的年纪,早晨闹钟一响,不得不强打精神,吃力地用胳膊支起身子,勉强从床上坐起,眼皮却迟迟睁不开。

逢下雨天,顺手到库房扯张塑料薄膜,披在身上权当雨衣。三月的春天,早晨仍有丝丝寒意,但肩上挑着重担,踉踉跄跄行走在湿滑的泥路上,加上塑料薄膜不透气,衣服裹着汗水,浑身闷热难受。为了防滑,我们用稻草搓成草绳,把草绳绑在鞋底,这样行走在湿滑的山路上,就不怕滑倒了。

炭炉里燃尽的煤渣,要用铁钩一钩一捅从炉桥的空隙漏下去,早中晚钩三次。每次钩炉渣,密密麻麻的煤灰拌着煤气和热浪包裹住人的呼吸系统,呛得肺部一阵刺痛。

当时物质匮乏,猪肉实行计划供应,特别是猪油珍贵,整个茶场100余人,一天供应一铁瓢猪油,大约一斤左右。每天海带、白菜、芥菜、萝卜缨子和芹菜,一个月难沾一次肉腥。有时就连这几样简单的蔬菜还供应不上。

为了满足食堂用菜,陈水旺、宋土生在食堂门口种了一坵茄子。恰恰当年雨水好,到了秋天,还挂满了小小的秋茄。没有菜吃的情况下,只好三餐吃秋茄,早晨酸茄子,中午煮茄子,晚上干茄子,吃得眼睛发绿,看人都起雾。

蔬菜淡季,石羊圩场没有菜卖,刘兴旺就在大米上动起了脑筋,把大米碾成粉,用清水加盐调成米糊,煮熟后当菜吃。

夏天酷暑炎热,有人向场领导要求供应盐汤水,以补充人体因流汗过多所需盐分。每天中晚两餐,菜出锅后,在锅里倒入井水,烧开后放少量海带,撒上盐和葱花,便做成了当时流行的“洗锅汤”,知青们戏称为“青龙飘海”。

餐餐白菜、萝卜,看着没有一点油星的菜,谁也没有胃口。我想办法从家里带了一瓶辣椒酱,把猪油、辣椒酱和萝卜条拌在一起盖在饭上面蒸,这样蒸出来的饭(其实就是现在的“煲仔饭”),吃起来味道特别香。因为舍不得钵子上残留的猪油和香味,饭后连钵底都被舔得干干净净。吃饭时嘴唇上沾了油渍,生怕被人看见向场领导汇报,说我揩公家油,狼吞虎咽后,迅速把嘴唇上的油迹抹去。

打砖炸石烧石灰

一九七五年四月,我重新回到茶叶排。当时我们茶场没有烤烟房和澡堂,厕所也是男女混用,食堂过于狭小,坐不下百多号人。场领导决定兴建烤烟房和澡堂,同时改建食堂和厕所。盖房子没有砖,采完谷雨茶后,我又被抽去打砖。

踩泥是力气活,在泥泞中,牛辛苦,人也辛苦。我跟在牛屁股后面,高一脚低一脚,几圈下来,双脚踩进泥堆就抽不出来了,整个人顺势倒在泥巴上面。因为没有经验,时不时踩到泥浆里,溅得满身都是泥浆。泥浆和着汗水,把全身裹得五官难辨,远远看去,酷似一樽泥塑。

当时知青出工干活都要记工分,打200个土砖计十分,红砖500个计十分,就算累得精疲力尽,也要坚持完成当天的任务。

砌房子没有石灰,我们又到乐大晚岔路口、立新水库渠道分水闸石灰岩岭上,打炮眼,开山炸石烧石灰。我跟郑新平组成一对,轮流撑钢钎,抡大锤。初次撑钢钎时不得要领,钢钎握得太紧,双手全被震裂,虎口渗出殷红的鲜血,傍晚收工后,用红药水简单搽一下,缠上纱布,第二天又继续撑钎抡锤。

砖和石灰都烧好了,短短几个月,澡堂、厕所和烤烟房如期建成。看到凝聚自己心血的劳动成果,心里感到特别自豪。

冬修水利

一九七五年十月,我跟唐建平、石祥明、阳玲、张丽华、皮丽荣六人,从石羊茶场临时抽出至立新水库管理所,参加冬修水利。

当时农民挑的土方,按2500斤折算成一立方。我们负责把金盆圩公社、石羊公社各村农民挑上大坝的泥巴逐一过秤,开具票证,农民再凭票到水库管理所结账领取水利补助费。

水库大坝上,用杉树支起三个三菱锥形的过秤点,中间吊一杆大杆秤。我们六人分成三组,每组一男一女,男的过秤,女的开票。

水库管理所给我们的工资报酬是每人每月四十元,扣除伙食费后,剩余部分由茶场会计与水库管理所结账,划转为茶场的收入。实际我们六人还给茶场增加了一笔收入。

冬天,北风呼啸,坝上的风更大。我们六人被寒风吹的瑟瑟发抖,耳朵被刀割一样,手脚僵硬。为了过秤和开票时不至双手迟缓,每天一上大坝,先得活动手脚,双手合拢使劲搓,双脚不停蹦跳,直至全身发热。

冬天是枯水季节,水库蓄水不足,不能发电。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库区被黑暗笼罩,除了偶尔几声狗叫,只有几盏煤油灯忽明忽暗,四周寂静得可怕。有时无处消磨漫长的黑夜,偶尔也到宏发圩去走走。但3公里路程,辛苦了一天,一般也不愿意走了。所以,大多数时候,几个人坐在宿舍神侃。

弹指一挥间,43年光阴已逝,但知青下放的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清晰而永久地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两年多的茶场劳动,让我知道了农事的艰辛,体会了农民的不易,增进了与农民的感情。上山下乡,磨砺了我的体魄和意志,培养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让我学会了宽容和忍让,使我懂得了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的道理。知青下放的历炼,为我以后参加工作仍然能够依靠群众,勇挑重担,从容面对困难和压力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终身受用。上山下乡,无怨无悔!

THE END
1.知青往事让人看得眼含热泪的知青回忆文章为了节约用碱,发面不敢让它完全发起来,半发面的馒头是又酸又硬,又加之那个年代把好麦子都上交国家了,自己留下来的麦子有一部分都发了芽,用它蒸出来的馒头还发粘,就餐的知青每天吃着又酸又硬又粘的馒头怨声载道,浪费也很严重。粮食是计划供应的,本来就有些紧张。司务长们除了忍受着就餐人员话语的攻击,还https://www.360doc.cn/article/31655491_1001146679.html
2.知青往事:当年妈妈搅黄了我的婚事,我很痛苦妈妈却说是为了我好知青往事:当年妈妈搅黄了我的婚事,我很痛苦妈妈却说是为了我好,庄稼,马队长,马玉明,知青点,马家沟,知青往事https://www.163.com/dy/article/IE3NREPD05564UUN.html
3.知青往事一二三知青生涯驻心头。 今聚一堂忆往事, 互诉情谊乐悠悠。 国泰民安世道好, 都要坚持到最后! 马桶 罗蓉泽 马桶即粪桶(淤桶),和谷箩、高耳畚箕一样是农具。 到711矿去收淤要用它,在犁过待耙的稻田泼粪水时要用它;种马铃薯、点麦子和点萝卜施底肥也要用它。更不用说浇灌农作物和自留地的蔬菜要用它。 https://www.meipian.cn/4osd6kcn
4.《知青往事》(顾鉴明)简介书评在线阅读知青往事 作者:顾鉴明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24.40 定价 ¥40.0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服务 由“当当”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当当自营 商品详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http://product.dangdang.com/26918209.html
5.知青往事图书知青往事古吴轩出版社 想读 在读 读过 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童书小读伴2019-12-03 20:23:11 成功之路大部分是别人写的,没看头。其他生活化的故事有趣,但是太零碎,又太简短,不尽兴。题材很好,可惜不是一个人一以贯之。 0豆瓣阅读热门小说 1 这里没有善男信女 2 岔路口 3 老公孩子一起养 4 失笑 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5460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