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农场17大队50年知青联谊会“全家福”。
联谊会上原大队党支部书记周伟清致辞。
2023年的重阳节,对于一批有着特殊经历、特殊追求、特殊回忆的人来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节日。
10月23日,农历九九重阳这一天上午10点,上海青少年野营基地东方绿舟的风帆雕塑前,来自本市乃至异国他乡的335位老者在此相约。他们的履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海丰农场元华17大队知青。拍集体照的“咔嚓”声,别具一格的签名仪式,唤回了50年前的风华正茂同学少年。
海丰农场17大队50年知青联谊会长新中学校友与大队领导的合影。
元华17大队50年联谊会上第2生产队农友合影。
元华17大队50年知青联谊会上后勤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三为作者)。
01
广阔天地难忘岁月
11点钟,联谊会正式开始,原17大队党支部书记周伟清深情并茂的致辞,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50年前的广阔天地——
五十年前,我们来自长宁、黄浦、徐汇等区的中学应届毕业生,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懵懂与憧憬,来到了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上海海丰农场17大队,在这片盐碱地上,开始了战天斗地的知青生活。
每年春天,我们在牛棚大屋召开春耕动员大会,大家表决心发誓言,誓夺粮棉产量超纲要;每年秋天,打谷场上脱粒机轰鸣,金黄色的稻谷雪白的棉花堆成小山,喜悦的笑声冲天。
这一幕幕场景,都深深印入我们的心中,永远无法忘怀。
我们一起苦过、乐过、哭过、笑过,我们有激情、有悲怆、有苦涩、有温馨,我们共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最纯真的青春时光。
老书记周伟清精彩而又凝炼的开场白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原3小队队长杨建荣的掌声最响,他自豪地回忆说:“我们十七大队取得了农场水稻亩产总产、棉花亩产的好成绩,我们3队水稻亩产创造全场最高纪录,受到上海农场局领导的表彰,我还去上海领奖呢!”。
老周书记在接下来的宴席举杯祝福:“日月如梭光阴似箭,50年后重逢,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千言万语汇聚成两个祝愿,祝愿大家保重身体,幸福快乐每一天!祝福我们的友情像黄海之滨的涛声声声不绝,像黄浦江的流水源远流长!”
02
联谊筹备有条不紊
联谊会主持人、原17大队大队长徐如银,介绍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及筹备经过。他代表全体莅会的农场战友向筹备组人员辛勤付出表示深切的谢意,向十七大队的农友的积极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五月,筹备组成立后,立刻通过发布群组公告,广泛征集活动选址意向和当年老照片,然后到农友建议的活动场所一一踩点,并去海丰农场场部及当年的元华十七队实地考察,通过综合考量,最后确定活动地点在放在东方绿舟。
“17大队50年知青联谊会”上欢乐场面。
活动筹备组先后召开了十余次会议,从资金筹措、计划安排、地点考察、到和农友的信息互动,与摄制团队的沟通,真是劳心劳力,无私奉献,还专门聘请了专业的意灿摄制团队,为这次活动,留下珍贵的回忆,其团队负责人黄德林,也是海丰农场老知青。
这次活动的照片、视频、长幅签字红布等档案和实物,筹备组将再次赴海丰农场,捐赠给上海知青博物馆。
在此,向为此次活动倾情付出的筹备组成员:徐如银、劳月红、朱汉祖、郑贤明、朱剑康等表示深深的敬意!
03
欢聚一堂群情振奋
中午,东方绿舟宾馆宴会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大家频频举杯,传递真诚,欢声笑语共诉衷肠。
“你好!我的战友,我们曾经在黄海之滨相遇,在海丰农场元华17大队的土地上共同奋斗过……”
舞台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50年前的老照片,开场白把大家的情绪推向高潮,宴会厅里出现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认亲”场面——
2小队的张庆华,看到当年同宿舍农友的老照片,激动地四处寻找,找寻那熟悉又陌生的背影,同时也在找寻当年的自己小张。
当年的食堂烧水工王月民,找到了阔别五十载的好友,又听到农友称呼当年的绰号“老虎灶”,更是激动不已:“当年我老虎灶,就是一心想着烧好水,农忙时把热水送上田间!”
吃着美味佳肴,大家又打开了另一个话匣子:“当年的生活蛮艰苦,有一段辰光老是吃冬瓜,有点肉片和豆腐算是改善伙食了。还好食堂动足脑筋翻花头,今朝清炒冬瓜,明朝红烧冬瓜,后天咖喱冬瓜,哈哈哈!”
欢声笑语中,“牙刷牙膏”这对老夫老妻在台上相依相偎,留下了有特殊意义的照片。
原来,夫妻俩当年都是17大队的知青,在共同的岁月里从互有好感到形影不离,大家就善意地送了个“牙刷牙膏”的昵称。
2017年回海丰农场的留影。
当年,17大队还有很多对男女知青,因为“海丰情,知青缘”开花结果为“夫妻档”,在大丰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现在,他们伉俪情深,纷纷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相聚的时光总是甜蜜,知心的话语荡起涟漪。说说当年的趣闻轶事,聊聊曾经的年少轻狂,谈谈晚年的规划打算……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仿佛有说不完的千言万语。
忽然,一阵动听悦耳的“祝你生日快乐……”传来,一只大大的蛋糕,摆放在6小队的沈娇娜的桌前,今天正是她67岁生日,17大队的农友们和她共祝生日,她激动地一再说:“太幸福了,这个生日太幸福了!”
04
海丰情结天长地久
回忆中的知青生活有着酸甜苦辣,之后,大家虽然陆续离开了17大队,离开了大丰,却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海丰情结”。
在以后的人生路程中,这个“情结”成为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原动力。很多农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更多的农友在平凡岗位上担起事业和家业的重任,虽有波折但永远乐观向上。
诚如原大队食堂工作的曹孝敏说的:“当时我在食堂做早饭,清晨4点多到岗,两个人负责全大队六百多人的用餐,又是熬粥又是做馒头,忙得不可开交,农忙还要深入田间一线送水送点心。
当年号召上山下乡的宣传画。
1978年参加海丰农场元华分场首届团代会17大队的代表合影(前排左二为作者)。
正是这样吃苦耐劳的磨砺,成为以后从容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一切艰难的源泉,时刻用“海丰”精神勉励自己,不断进取,在公务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履职”。退休后的曹孝敏,在社区发光发热。参加了老年大学舞蹈班,入选上海市广场舞大赛,并进入复赛在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播出,生活得有滋有味。
海丰农场17大队50年知青联谊会上,300余名“海丰人”签名长幅红布名单,将捐赠上海知青博物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少农友也同样遭遇了下岗潮,收入锐减,生活艰难,但是他们说:“农场那么艰苦的日子都挺过来了,下岗又算什么呢?知青的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切。”
农友殷春芳,44岁下岗后,做过营业员,当过门卫,因为有农场食堂工作经历,先后被聘为交通银行及公安系统出入境单位的炊事员岗位,烧菜做饭,做月饼八宝饭包粽子样样在行,获得单位的一再挽留,一直工作到56岁才退休。
华灯初上,是重逢后告别的时刻。当相聚的欢欣将往事沉淀为感动时,一张张因为喜悦而噙满热泪的脸庞,一双双紧紧相握的手难分难舍。
农友陶智刚为知青50年联谊活动赋诗:半百情意海丰起/一世宿缘沪上圆/绿舟共庆重阳日/红尘欢度桑榆年。由郑贤明书成条幅。
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融入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岁月把既往的深情厚谊镌刻在农友们皱纹里,心坎上。
最后,作者想对为本次联谊活动慷慨捐款捐物的农友由衷说上一声:谢谢!正是您们乐善好施的善举,让17大队50年知青联谊活动插上靓丽的羽翼,收获别样的精彩,300余名曾经的“海丰人”尽情欢乐于东方绿舟。期以来日,我们再相会,但愿到那时,老伙伴们精神更矍铄,笑靥更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