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老师问:学生背英语单词时,总是英文和中文对应不起来,怎么办?
这一问题看着简单,实际上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语言心理学的知识。
很多人以为在人的大脑中,英文单词和中文是一一对应保存着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简单而言,在母语学习中,是确立语言符号对应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的过程。而英语学习涉及到“英文语言符号→概念→中文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者的转换能力。
以下几个例子,将说明这一抽象的概念。
一
先来看第一个实例。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到3个汉字“祝丽雅”,头脑中马上出现单位同事祝丽雅的美女形象,可是您怎么也想不起这位美女的英文名字叫什么了?
但是,如果经常念叨这位美女的英文名字Amanda,或者这位美女的英文名字Julia听起来像“祝丽雅”,或者即便您自己不说但也经常听到别人叫她Amanda/Julia,是不是就更容易叫出来了呢?
所以,一定要经常接触,或者中英文有特殊联系,就容易记住。——可是,到底是Urmander还是Amanda?这就要靠接触和抄写书面单词来解决了。这一个实例就是“你报中文,学生说/写不出英文”的情况。
二
来看第二个实例。请观察下图10分钟:
10分钟结束,请说出下图是谁?
是不是很难回答?这个实例就是“您知道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事物,但是您就是不知道(想不起)它的名称”。
但看过奥特曼全集的人必然脱口而出。为什么?因为他们家娃说得多、用得多呀。因为他们是在观看不同剧集的日常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而不是10分钟内轰炸式机械记忆。
三
再来看第三个实例。假设到班主任对您说:“明天让你妈(妈妈、母亲、娘、娘亲、令堂、妈咪、大仙女、mum、mom、mama、mummy、mother)到学校来一趟。”这时您头脑中是否咆哮着同一个女性人物?
第三个例子说明同一个概念可能有不同的语言符号——口语的或书面的;古代的或现代的;现实的或网络的;中文的或英文的。您能否在不同的符号(symbol)、语域(register)、风格(style)的词汇之间转换呢?
同一个事物在头脑中的概念是唯一的(根据实际情况会加上不同的属性attributes),对应的词汇量越大,转换能力通常越强。
四
接下来是第四个实例。请认真观察、朗读、记忆下列蓝色词汇表:
现在请和身边的人闲聊明星八卦吃瓜五分钟。
吃瓜回来了吗?请问,还记得上面第3个蓝色符号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吗?
您就不反复朗读抄写一下这6个melons的英文名称吗?那怎么可能记得住没学过的5个?再说了,非知道这6个瓜的中文才能学会这6个瓜的英文名称吗?外国小娃娃出生后需要先学会中文才能理解他们的母语吗?显然不是。能像学母语一样直接反应,也能学好英语。
五
最后,第五个例子。请观察记忆下列词汇表10分钟:
现在请您默写第1个橘色符号的单词。是不是几乎完全记不起来?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就如同从来没学过拼音和英语的插班生突然转到五年级上英语课。你我觉得非常简单的教材内容,对他而言,概念相互容易混淆,单词不会读,也不会写,更不知道各个单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文字就是天书。但愿您的学生不是这种情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最可靠(但不一定是最容易操作和记忆)的记忆词汇的方式是在日常学习中将这些单词用起来,而例4和例5则说明了能按照发音规律读出、写出单词可以提高记忆单词拼写的效率。
大部分人理解的“背单词”,就是读一个英语单词,说一个中文意思,一下子可以背十几个。看着容易操作,但实际上真的有效果吗?如果有,上述问题也就不会产生了。
有一个词COVID-19,经过2020一年的“浸润”,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记住了。再比如bed看着就像一张床,eye看着就像2只眼睛,这些都是容易记住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单词都这么幸运,比如drill和experience等成千上万个单词。要想记住它们的音形义,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多接触、多使用(运用音形规则来读写,在情境语境中使用单词)。
据说,一个单词能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段正确主动使用7次,就能永远记住(不包括做选择题、判断题,而是根据上下文填空、说写句子、说写短文、翻译等)。如何想办法让学生一个单词能有效使用7次呢?
老师们,行动起来,解决学生词汇的“老大难”问题吧!
○学生课前难静心,如何用好英语课堂的初始5分钟?|上海好老师
○一份周末任务单,让我收到了来自学生的70多封英文邮件|案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