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明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月华乡新华村(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旧址)修建的“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已经基本建成,将于今年8月初国际火把节期间开馆迎客。为了真实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丰富西昌旅游资源人文内涵,该博物馆昨日发布信息称,将面向全国征集知青文物,并在成都和西昌设立了两个征集点。成都征集点设在万和路90号天象大厦西昌宾馆;西昌征集点设在西昌市教育局。
西昌修建知青博物馆
“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选址于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是四川省当年最大的知青农场,位于西昌市新华村七组,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
2009年3月,曾在四川省青年农场当知青的叶永林向西昌市政府建议:保护原四川省青年农场的16孔窑洞,在农场旧址上建博物馆。建议得到了西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经研究决定,拟建“知青博物馆”。并委托著名艺术家朱成以及叶永林等原省青年农场知青,组成设计组规划设计知青博物馆。
据悉,西昌市委、市政府将按照AAA级标准打造知青博物馆景区。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研究知青历史、知青文化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
成都姊妹花闻名全国
“只要是知青,没有人不知道孙传琪、巫方安!”号称“成都知青总联络官”的秦进忠曾经向成都媒体介绍,“姊妹花开大凉山———她俩是当初闻名全国的正面典型”。
据报道,巫方安和孙传琪同为成都市第十一(女子)中学的学生,1963年高中毕业。两个17岁小姑娘抱着“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力量”的决心,结伴上路来到凉山。彝族老乡亲切地称呼孙传琪为“阿角”、巫方安为“阿衣”。
巫方安在凉山一共呆了30年。1993年,年近半百的巫方安终于回到家乡,在成都市总工会工作直至退休。而孙传琪在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四川医学院,学成后分到凉山卫校,2002年因病离世。
据悉,凉山自1964年起共有成都知青24312人,其中7403人来到西昌。
面向全国征集知青文物
据了解,该博物馆在成都和西昌设立了两个知青文物征集点,成都征集点设在万和路90号天象大厦西昌宾馆;西昌征集点设在西昌市教育局。
“知青博物馆主体工程将于6月30日前完工,7月初开展布展工作,8月份火把节的时候就可以开馆迎客!”据知青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工作人员尹兴会介绍,今年火把节期间,人们便可走进西昌知青博物馆,感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知那特殊的“知青”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