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讲题的主要部分是关于青绿颜料在山水画中的应用,今天的课其实分两部分:后面一部分按照整体系列课程的设计要放一个纪录片,我选择了一个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傅申先生的生平记录影片,也很轻松幽默,而且跟这个奖金有一些关系,因为美术史的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实际上和鉴定是无法完全剥离开来的,所以后面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家看看美术史家兼鉴定家是怎样思考怎样工作的,也许有一些互相的启迪作用。
先开始讲这个题目“山水与颜料”,这是大家非常熟悉也非常顺眼的山水画,一说中国山水画水韵墨张或者是水墨淋漓、悠远淡雅应该就是长这样,这样的山水画都没有问题,即使是用一点颜色,这里用了一点赭石色,远山用了一点花青,这种技法叫做浅绛,包括童子的衣服也用了一点花青。只有这个椅披用了一点更重的颜色,还有后面的这个是看起来是一段墙的上部或者是一个建筑的屋脊,局部点缀了稍微重一点的红色,如果把这个红色加上墨的色调,这墨是黑色的,这就是丹青传统。
丹就是红色,青实际上不是蓝色,是黑色。我们习惯于把绘画称为丹青,因为朱色和黑色是我们汉民族,具体讲应该是我们农耕民族的一个文化传统中作为制式。所以山水画好像就应该是这样,以墨为骨干,少量的朱,然后大量的赭石造成一种红褐色的,汉人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会觉得眼睛很舒服。
可实际上山水画还存在另外一种样貌,这是去年故宫办的《千里江山图》和中国青绿山水画展,这个颜色就非常刺激,当然《千里江山图》本身是一个蛮个性的,或者说它就是一个异类,它跟一般的青绿山水比起来,色彩的烈度提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可是大家很喜欢,如果放在中间的主展柜里的不是它,可能观众故宫跑排长队的热情还不会那么高,说明我们的眼睛好像跟其他民族的人也没有太大差别,我们看到这些非常鲜艳非常刺激的颜色其实也会很喜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但是为什么它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不能成为主流呢,你们看故宫可以办一个青绿山水画展,但是他好像没有办法办一个水墨山水画展,因为水墨山水实在太多了,水墨山水那么大的存世数量,那么多实践的艺术家,那么在水墨山水里面,就要再给理出很多线索来分别办展,但是青绿山水就这么一拎,青绿山水四个字本身就是线索。这也从侧面说明,青绿山水的存世量其实相对少一些,它的面貌也似乎要单一一些。
青绿山水的技法并没有失传,今天还是有很多艺术家在画,甚至也是国画系山水专业的一个基本的训练科目,今天的青绿山水,我们看今天用的颜料,青绿用的都是矿物颜料。用的技法是勾勒添彩或者是三矾九染之法。勾勒添彩是一遍,三矾九染是只要画很多遍,勾勒了以后上彩,轮廓被盖住了以后可能要再提一提,然后接着再上颜色。
现在用的颜料是比较好的,是石青和石绿,石青当然也有人工合成的化学颜料,但是真正讲究的用传统技法的话,现代人所继承的传统技法,石青应该是青金石为原料,石绿是绿松石,矿物磨成粉末以后,用一个水净沉淀的办法,可以一道一道的提取出颜料,就像做酱油一样,当然头道是味道最浓的,后来就越来越淡了,也像我们泡茶,第一杯第二杯还比较浓,后来就会越来越淡。
那么这个颜色也是从头青、二青、三青、四青,颜色的饱和度逐渐降低。但是这些颜料还是一种细的矿物粉末,是比较重的,所以没有办法一次涂的很厚,只能用薄涂一遍一遍往上涂的技法。其实我们可以打一个比较粗糙的比方,我们现在请师傅来装修刷墙,立邦漆也得刷三遍,不能说我一遍把这五筒漆全部刷墙上,那回头准得掉了,得一遍刷完干了再刷一遍。这个自身有分量的材料通过多遍的涂上去,可以增加它的附着度。
这是我们美术创作或者说是艺术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物质性,它得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有一定的物质的材料才能制作,这是研究美术史,尤其是在美院以外观察美术史,很容易忽略掉的一个特性。但是我们在美术学院里面做美术史,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物质性。
这是在青绿《千里江山图》和青绿山水画的展厅里面展出清宫的一个宫廷画院的院落碟子,这个就是石绿,这是石青,还有残的颜料干在里面,这三碟是石青,这三碟是石绿,这是头青,这是头绿,后来调进了别的颜色。
所以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山水与颜料,我们翻译一下,其实是要谈这个问题,就是青绿颜料是从哪里来的?它又发展到哪里去?后来变成什么样呢?因为《千里江山图》这种奇怪的面貌实际上是青绿颜料在中国的一个使用青绿颜料的巅峰状态,用的颜料也是最好的,用的量,最后达成的视觉冲击都是千古一高峰。那么后来又变成什么样了?这也是我们要探究一下的。所以这里说的颜料不仅仅是指这种物质材料,也是指这种色彩观念。为什么要用这么刺激的青绿颜色,《千里江山图》奇怪的面貌,我觉得是需要解释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