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六九届知青!忘不掉的那一片黑土地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23

命运多舛的六九届知青

一个人一生中有许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程,有些是平淡无奇的,还有些是枯燥无味的,但在我们心中那个最深远的角落,有着一个叫做24连的地方,在那里的十年,那是一个永远难忘的一段,是我们这一代人大起大落的一段。那里的故事最感人,那里的记忆最深刻,在那个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年代,只一觉醒来世界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文革的大潮席卷全国,红旗飘飘口号震天,上山下乡运动如同排山倒海。那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那背井离乡浪迹天涯,那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那头顶烈日汗如雨下。那里是一片永恒的黑土地,是一条日夜不停流淌着的嘟噜河,是一望无际杳无人烟的荒草甸。虽然在那个轰轰烈烈鱼龙混杂的年代,在那个人迹罕至不见人家的地方,有一众知青在那里苦熬着暗无天日的光阴,贡献出了他们宝贵的花季青春,但那里终究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栖身之地。那是一片不属于他们的荒原僻壤,那是深深的埋藏在心底不可轻易触碰的一段苦水。毫无疑问,六九届知青最多舛的命运,是知青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拨人,在他们的人生即将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知识平台时,却被推入一个深不可测极速旋转的黑色漩涡中。小小的六九届,还未到成年人的年龄,要知识没知识,要志向没志向,要身高没身高,要力气没力气,想要求识,却被强迫驱赶出学校,在那个巨大的历史悖论处境中苟延残喘怅然若失。这代人不仅仅是文革中的受害者,更是被狠狠的捉弄了一番的无辜者。

在乡间的那些年,知青们逆来顺受低沉压抑,艰辛寂寞苦闷绝望,披星戴月强迫劳动,忧绪难熬孤灯冷夜。不免时时想起家乡,想起父母,甚至到了走投无路的边缘。坎坷多变的生活磨砺和人生体验,逐渐形成了知青的生存模式和独特的文化状态。居于这种现状,知青们始终没有把北大荒当做是自己的家,而是当作了暂时的客居之地,无时不刻的想着早日脱离苦海,渴望着回到熟悉的城市,回到父母的身边。

知青所体现出来的怀旧情怀,其实是知青们对传统美德的一种想往,之所以知青们在恋旧怀旧的大背景下,在现实社会纷繁杂乱的环境中,依然还能够毅然决然的凝聚在一起,这在今天已是具有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时时不忘对那一段历史的思考,也是一种无形的知青文化特征。

在那亘古荒原上......

在那冰天雪地里......

在那异常寒冷的雪夜......

在那挥汗如雨的麦田......

那是一片远离城市忙碌喧嚣的偏远地带,那是一座蚊虫扑面杳无人迹的孤寂营垒。那里荒凉,没有人烟,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荒草甸子。那里属于边境地区,距离国境线直线距离也就几十公里,在嘟噜河大桥设有检查站,进入那里,需要边境居民证。那里未经开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草的海洋,没有尽头,与遥远的天边草天相连。静听,只有风吹草动的沙沙声。

眼前不远,有一片小小的沼泽,那是一池幽幽莹莹的清水,人称泡子。那水面平的如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映衬着飘在蓝天上的云朵,就像有些诗人笔下的美句,微风拂面,波纹荡漾,一泓秋水,沉迷欲醉。然而当时在知青们的眼里,却看不到那些如诗如画的景象,他们感受到的不是美景,不是诗意,不是浪漫,更不是风云旖旎,而是苦难,是艰辛,是无望,是一辈子将要扎根在这里那种坐以待毙百念俱灰的感觉。留在他们心里的,却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顶四面透风的帐篷,一幢摇摇欲坠的板房,突兀的杵在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一脚踏入,并在此翻滚了十年的黑土地24连。那时我们如一纸素笺,少不更事白璧无瑕。在那漫无边际的荒原,知青们用心灵深处的缠绵悱恻,浸润着沉默无语的香草芳菲。用汗水和意志在泥里水里顽强的摆开了脱坯大战,堆砌着我们自己的土坯陋舍,过着有点儿类似史前人类般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大门从此在这里打开,迎接我们的是镰刀、锄头、铁锹、镐头,还有大碴子、大锅饭、大会战、大烟炮。没有了校园的朗朗诵读,没有了活泼的同窗好友,没有了父母的嘘寒问暖,没有了居家的其乐融融。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苦思冥想,想象着有那么一天,能够脱离苦海,想象着有那么一天,能够回到日夜思念的父母身旁。一觉醒来,那思乡的甜梦戛然而止,眼角还挂着未干的泪珠,望着头顶上的帐篷,半天才回过神来,还以为是睡在家里。多么渴望这温馨甜蜜的梦境,在这流连不舍的梦醒时分还能继续。

夜,静静的,周围,漆黑一团,只有拉满一车石头的蹦蹦车发出的砰砰声,搅乱了这黑夜的宁静,在这条看不到头的小路上吃力的慢慢蠕动。抬眼望去,苍穹中繁星点点,好像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镶嵌在漆黑的穹顶上。那清透的星光跟随着我们,好像是我们走他也走,形影不离。此刻,除了寒冷,看着深空中一动不动的惨淡星光,慢慢的让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和深邃。

黑洞洞的夜空好像是一种象征,预示着人生的苦难和挑战,而点点繁星则象征着希望和未来。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呢?难道就像这一颗颗的星星,裹挟在这无垠的黑暗里。越是深思越是迷茫,越是不敢往下想,可越是不敢往下想,就越是不由自主的想象着日后的悲惨结局。往后这一辈子的苦日子,可怎么熬啊?想着想着,便进入了一种幽思苦想的状态,陷入了沉迷,无法自拔……。我心中的黑土地啊,我渴望着你的包容,我眼中的嘟噜河啊,我期盼着你的开恩。伟大的上苍啊,快来拯救这些苦难的灵魂吧!

那麦田里的汗流满面,那豆地里的屈膝折腰,那风华正茂的多彩青春,那呼啸而过的峥嵘岁月。十屯九屯,朝阳初起,落日熔金。东山苇场,雪夜残烛,细雨孤烟。大食堂小卖部,觅食而聚,来客盈门。木工房晒麦场,刨花飞舞,上跳入囤。保养间农具场,机器轰鸣,铁锤叮当。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知青们用自己的身躯与心灵,书写着慷慨悲壮的青春之歌。

经过黑土地的洗礼,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一段坎坷不凡的人生经历。在那段风雨兼程的路上,我们比肩前行,虽然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同时我们也收获了豁达磊落的品行,这才是我们终身最宝贵的无形财富。几十年的时光和岁月,让我们学会了用理性的思维来感怀过去。把知青的梦想、悲壮、理念、见解和知青的独特情感,重新展示于人,因为那段光阴是属于我们人生至暗时刻的浪漫悲歌。

知青生活的艰苦和磨难,让我们很是伤痛,但更多的是刻骨的难忘,铭记那段暗无天日的年月,是我们不可推脱的责任。不管当初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我们都挺了过来,并且感到了现实生活的无尽美好。眼下的知青,都有着从容淡定的心态,他们懂得享受生活的甜美和快乐,深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练就了智慧的生活和良好的修养,旷日多姿的我们必然导致现实中的丰富多彩。手搭凉棚,回首凝望那片远去的黑土,那是一段撕心裂肺的故事,那是一段风华正茂的青春。仔细回想起来,那更是一段知青历史长河中的浓墨重彩,也更是一段知青岁月中的热血豪情。

王云智:男,北京知青,六九年十六周岁下乡去黑龙江,七八年返京,待业两年后分配到北京市公路管理处,学习汽车驾驶,九一年到中国招商国际旅游总公司,直到退休。

THE END
1.青春的足迹——杭州知青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的青春岁月由杭州十二中学派送的35人中,有27位1968年12月已下乡到临安插队落户,因当年杭州完不成支边任务,这27位知青自愿到黑龙江支边。 到二营杭州知青名单 八连(5人,1969年7月1日出发,杭女中派送): 韩东岚(女)、胡运兰(女)、邹建飞、张建初、朱小江 十连(13人,1969年6月18日出发,杭十二中派送): https://www.meipian.cn/2821z3ke
2.32团11连知青名单32团荒友64年 (男) 常月贵张庆礼(女)高向华张爱琴 68年 (男) 李明喜李锐刘新民王阔赵玉哲德宝新 刘增仁吴久华张荣川王树政邢长存王森元 68年 (女) 王秀兰徐蓁蓁孙聿岱方毓辉梁秀玲阮大穗 王静戚小敏唐芝明曹来平李 萍 69年 (男) 邹家君张健赵铁林马志刚冷铁汉姚广恩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48ff9690100kbyf.html
3.知青往事:上海来的五位女知青,她们永远是我心中的五朵金花我偷偷喜欢了她们好多年呢,结果她们一个接一个地招工进城里去了,我这是白高兴一场啊。好在过了几十年了,到现在我还跟这五个上海知青有联系,我们就像兄妹一样,感情可好啦。我和五位上海女知青的情感生活经历,得从五十五年前的1969年春天开始讲起。1969年3月末吧,子来了几十名穿着很时髦的上海知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607557101843630&wfr=spider&for=pc
4.知青档案J138025J138-025-0003-0754 王爱君 建设大队 1974 女 稠城公社 1969年下乡红湾红耿大队婚迁 J138-025-0003-0755 张小平 农协大队 1974 28岁 初中 女 稠城公社 1964年稠城下乡保联1966年转农协 J138-025-0003-0756 李凯琴 建设大队 1974 女 稠城公社 金华县城关镇1965年下放保联1966年下放建设 J138-025-0003-07http://www.yw.gov.cn/art/2018/11/9/art_1229136127_50739079.html
5.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周年纪念,很清楚的记得1969年3月17号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周年纪念,很清楚的记得1969年3月17号早上、父亲把我送上解放牌汽车上后,从那天起踏上了知青下乡插队生活,那年我才十七岁半。有几张彩照片是2017年在重庆知青纪念馆体验拍照,此歌献给上山下乡的老知青。?♂♂? - 汪玉秀《兔》于https://www.douyin.com/note/734724968151834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