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体验丝绸之路带入式互动体验系统。(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供图)
新疆日报讯(记者唐堪东报道)近年来,科技赋能加深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深层互动。新技术进入大众生活,不仅加快了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也不可同日而语,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文博、亲近文博。即使很多文博“门外汉”都发现,现如今新疆的博物馆越来越“好玩”了。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2020年“十一”假期,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历史文化厅数字化体验设备——“丝绸之路带入式互动体验系统”投入试运行,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
体验系统包涵“丝路概览”“丝路大地形”两大全景体验剧情,采用航拍视角将丝绸之路历史发展脉络一一为观众梳理,“遗址数字化展示”模块将阿克苏地区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3处世界文化遗产,乌什喀特古城、阔纳齐兰古城等8处文物遗址进行全景还原,体验者可使用交互感知设备进行虚拟游览,仿佛进入历史时空传送门。
通过体验,参观者以最直观的方式进入丝绸之路历史长河中,越过高山、沙漠,走进丝路重镇,品味阿克苏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道历史时空传送门可360度环游丝路遗址,也可同时容纳多名参观者,所有参观者完全被三维立体画面所包围,沉浸其中。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陈列宣教科负责人唐炜说,近年来,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紧紧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在数字化文物展示上不断创新,建成了全疆博物馆首家数字化展厅,打造了龟兹石窟一比一复原场景、魔法换装、360度全息文物鉴赏、文物精粹墙、VR眼镜探古城等智慧化博物馆设施,让公众和文物“亲密接触”,大大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让博物馆真正走近寻常百姓身边。
观众收获观展新体验
新技术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改变着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博物馆的展品“只能看不能摸”,而新技术的出现让文物变得更“接地气”,也逐渐消除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和虚拟技术制造很多虚拟的空间或物体,让观众能够近距离与展品接触,并进行沉浸式体验。
新技术赋能不仅对博物馆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拓展,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也使展览得到了多元化的展现。
文物保护“数字变革”
从博物馆的角度讲,数字文物库可以更好地管理藏品、了解藏品数量及状态,使文物藏品得到规范化管理,提高文物管理的工作效率,在文物库盘点中也能更快速地检索文物。
2020年3月,和田地区博物馆编制了《和田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实施方案》,方案针对和田博物馆可移动珍贵文物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涉及多方面的数字化保护,全面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
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和田地区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化杰说,项目重点对和田地区博物馆馆藏的绝大多数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东汉“元和元年”锦囊,是于阗列入中国版图的重要历史见证物;东汉马钱、骆驼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表性文物;唐代铜佛像,是和田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唐代玉猴,是中国玉石文化的载体。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彩绘木棺,是和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首批进行数字化保护的珍贵文物共200件。
“特别鉴于馆内现有些文物因收藏环境所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张化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