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传世公认共有3个藏本:宋本《清明上河图》、明仇本《清明上河图》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清代时原本都藏于北京紫禁城,后因历史原因,几经辗转,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宋本、明仇本、清院本,有如祖孙三代,共同诠释了“中华第一神品”的无穷魅力。
一、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
北宋年间,一代帝王书画家宋徽宗赵佶(1101—1124在位)沿袭“偃武修文”国策,大办翰林书画院(即宫廷画院),推行绘画科举制,宣和(1119~1125)年间又编撰《宣和画谱》,由此画家地位倍增,中国绘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的张择端改习绘画,并考入翰林书画院。但他擅长的风俗画与当时盛行的“院体画”格格不入,得不到“主流美术圈”的认可和帮助,故作品未能入选《宣和画谱》。不过,微服出访的公主“柔儿”对他十分赏识且暗生情愫。在柔儿的举荐下,张择端才历经十年创作的反映宋都繁荣的民风民俗画卷才得以现世。
当画作呈献帝王时,其创作风格令宋徽宗他耳目一新,惊喜万分,艺术造诣倍受赞赏,特别是创作题材所描绘的太平盛世情景,更加迎合了朝廷的政治需求,故宋徽宗欣然以他“瘦金体”签题为“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加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作印记。
宋徽宗签题可谓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一语双关,显示了帝王非凡文采和政治图谋。
客观地讲,《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因宋徽宗签题而名声大震;因北宋王朝覆灭和繁华都市消失而变得神秘珍贵;因五次进宫,四次被盗而扑朔迷离;也因画作后幅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以及《清河书画舫》、《庚子消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增加了传世份量,并使之成为“中华神品”和享誉世界的名画杰作。但其辗转飘零,历经劫难,所演绎的传奇故事,也折射了千百年来中国帝王之争给民众和社会生态造成的沧桑与灾难!
借助《清明上河图》追忆昔日盛景只是一场梦幻。在欣赏名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同时,我们应理解帝王宋徽宗、乾隆、嘉庆和溥仪在《清明上河图》上印记时所蕴含的政治思量与意图。记住盛景背后的耻辱和繁华下的虚荣,思考“盛世”为何倾刻消失?以史鉴今,方可以知兴替。
1、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全图)
2、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去题跋高清全图)
二、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明朝,《清明上河图》几经流传被苏州人陆完收藏。嘉靖五年(1526)陆完去世后,《清明上河图》被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走。期间,以"苏州造"为代表的赝品、仿本和摹本众多,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仿摹本水准极高,被公认为众仿作之鼻祖。
仇本《清明上河图》虽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再造了一个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动城市——苏州:宋代夯土城墙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包砖城墙;画面中心的城门,让人联想到苏州城的阊门;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彰显明代苏州的繁华。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张择端画中的木质虹桥已经被仇英笔下的石拱桥取代,桥上市景已由张本的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张本中鲜见的马匹和羊群在仇本中随处可见,而张本中骆驼、毛驴、牛车等中原交通工具,在仇本中却难觅踪影。
值得一提的是,仇英原有两本《清明上河图》藏清内府。其中一本连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伪满溥仪盗出宫后带至沈阳。1945年,溥仪携图出逃被截获,两本《清明上河图》及大量文物才幸免于难。
1、明仇英《清明上河图》辽宁博物院藏本
2、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3、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保利拍卖网拍品(局部)
三、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
清院本是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加之受西洋画风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从画面细节来看,结婚、戏台、船上生活、耍猴戏、虹桥、校场、饭馆、走索、小儿科、荡秋千、书画摊、画家、学堂、比武和鹿苑等等活动情节非常丰富,特别是虹桥市景已由张本木桥上的几个草棚凉亭和仇本石桥上的几个木售货亭,演进为石桥上两排统一规范且固定的商店,形成了整齐而繁华的桥上商业街区,画中人物也增加到超过4000人,尺寸更扩大到1152.8公分长及35.6公分宽,较“仇本”及“张本”长许多,进而更加充分地展现了清初民俗风情,实为院画中的精品之作。
同时,由于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所画之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故在互联网上广为盛传,众多网站和网友也误将此版本当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赏阅传播,故有必要加以说明。
笔者认为,此作反映了清初民众自由、经济繁荣的场景,折射了博取众长、融汇中西的社会思潮,“康乾盛世”可见一斑。可惜的是,此画未能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所描述的场景在中国更没有延续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崇尚君王将相的历史文化、追逐名利的传统习俗、“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和几千年专制思想根深蒂固,阻碍着现代科技体制和创新机制的发育与发展,以致在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后,中国与欧美的发展差距越发扩大,真正意义上的《清明上河图》需要炎黄子孙特别是中华精英共同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