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崇古”之路走出自我时政

今天,“趋古步今”刘一闻作品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

刘一闻是当今书画篆刻家中最具古典风格之美者之一。在五十余年的艺术道路上,他崇古而自我,其作品既有古意,又有个性。

如今,年逾古稀、声誉日隆的刘一闻,依旧坚持“沿着一条典雅之路走”,决不接受艺术的“江湖化”。

记者陈俊珺

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

周末周刊:这次展览的题目“趋古步今”从何而来?

刘一闻:我一直在艺术创作中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小心翼翼地“趋古步今”。“趋古”,并不等于完全模仿古人,和古人写得一模一样。“步今”,不等于表面上的创新。事实上,我很少提及“创新”二字,因为如果自己的“本钱”不够,是很难真正实现创新的,只有积累得够多,方能水到渠成。

周末周刊:展厅里的第一组书法作品简洁大气。“典正”“望岳”“无碍”“至极”,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

刘一闻:这八个字涵盖了这次展览的主题:“典正”出自《颜氏家训》,意在树立一种典雅大气的风格。“望岳”就是要往高处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碍”是一种通达自在的境界,在遇到障碍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至极”就是要做到极致。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平时写行书、楷书比较多,隶书、篆书比较少。这四幅作品,我分别采用了四种字体:“典正”是楷书,“望岳”是篆书,“无碍”是隶书,“至极”则是草书。

周末周刊:紧接着是一组《行书杜甫秋兴八首》,字里行间透出您对杜甫的欣赏之情。

刘一闻:历史上有很多书家都写过杜甫的《秋兴八首》。这次我用的是尺八屏,写得有一点辛苦。因为这八幅作品的落款高低要尽量一致,而我比较随性,不习惯进行精确的计算。而且我用的都是清末老纸,很珍贵,下笔的时候多少会有一点顾虑。走过一点“弯路”后,待到正式创作时,一上午就成了五幅。写书法有时候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周末周刊:除了书法作品,这次展览还呈现了您多年来创作的扇面与绘画。我发现您很喜欢画竹子?

刘一闻:是的,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画竹子,最初是因为写完字之后舍不得剩下的墨,同时也是为了调节心情,画着画着就喜欢上了。

画竹子其实和写书法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对笔墨有掌握力。从对笔性的要求来说,画竹子可能更难,因为画竹子一定要用中锋。有人可能以为,画竹竿才需要中锋,其实画竹叶也需要中锋,否则力度不够。

周末周刊:您画的墨竹跟一般人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刘一闻:我画竹子的形态与章法,源于我过去在上海博物馆工作时所见到的历史上的书画作品,许多古代书画大家都爱画墨竹,阅览这些作品对我来说大有收获。

这和我的性格也有点关系,我从小就喜欢跟别人不一样,画竹子也好,写字、刻印章也好,都会下一番功夫,力求呈现独特的面貌。

书法的好坏不在气势大小

周末周刊:作为祖籍山东的上海人,您的艺术风貌体现了海派艺术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江南之风。您对海派艺术是怎样理解的?

周末周刊:气息很难用语言表达,但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下。

刘一闻:是的,我始终觉得,气息是我们做艺术的人需要追求,但又不太容易追求到的东西。它比较抽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模仿得来的。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书法也讲究气韵,但后者讲究的气韵是内敛的。而且气韵的前提是用笔与结构,否则根本谈不上气韵。

周末周刊:对观众而言,如何感受一幅书法作品的气息与气韵?

刘一闻:我建议大家在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抛开一种思维定式——写得漂亮、气势大,就是好字;看不懂的,就不好。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小时候看到一幅字写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像印出来一样,就觉得是一幅好字。有了一定的阅历与积累,尤其是自己握起这支毛笔后,就一点一点开始学会分辨了。后来,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欣赏过历史上的诸多经典作品后,就逐渐意识到:书法的好坏不在气势大小,而在于内涵的多少和格调的高低。有些作品虽然“看不懂”,但它的内核是美的。比如,徐渭以及张瑞图等晚明书家的作品,真的不太容易看懂,要读懂它们的美,必须具备一些基础。

如今,在我看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要体现传统,要耐读,有内韵,有格调,同时也应该是“干干净净”的。

周末周刊:与欣赏绘画相比,欣赏书法需要更高的门槛。

刘一闻:的确,虽然两者的本质都是表现美、表达创作者内心所想,但绘画可以借助色彩、比例、构图来实现,书法只有笔墨与线条,它的美更为抽象。

书法不是单纯地写字,它的外延很大。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有一种诗的美、音乐的美,让人读了以后能产生某种想象,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心灵享受。

“如果不读书,终究表面”

周末周刊:内行人赞不绝口,外行人却看不懂,不得欣赏的要领,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在内行与外行之间架起桥梁?

刘一闻:我们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有一种责任,就是要帮助更多的观众看懂书法,可以通过讲座等方式进行讲解,与观众多交流。记得有一次,我举办讲座后,有一位观众发问:你说王羲之的书法好,但现在的人这么聪明,为什么就写不过古人?为什么一定要学古人?在上海博物馆工作时,我曾被观众问道:苏东坡的字到底好在哪儿?是不是因为他是大文豪,字才被挂在这里?

周末周刊:为大众普及书法欣赏之道任重而道远。现在有一些内容十分通俗有趣,甚至是大白话的书法作品很受观众的欢迎,您怎么看?

刘一闻:确实,有些人还会写一些字体怪诞的作品,或者尝试用左手甚至左、右手交替的方式书写。这都是形式上的变化,只能解决表面问题。

在艺术上,认识是第一位的。只有认识精准,围绕于整个艺术的创作活动、思维活动才会准确。谢稚柳先生曾经对我说:“艺术需手段高明、识见高明,但如果不读书,终究表面。”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除了技法要到家之外,还要在思想上、认识上不断进步,开阔自己的眼界。多读书,才能有完整的对待书法艺术的视角。

最近我正在读董其昌先生的《画禅室随笔》,其中的《论用笔》写得真好:“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书法的八字真言。然而,结体需要点画之间上下贯势,米芾说自己是集古字,这是因为他在古字的点画安排上最留心,等到他晚年才自出新意。

哪怕只有一个知音,也够了

周末周刊: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如何才能走出自我?新意是可遇不可求的吗?

刘一闻:新意首先源于对书法、对线条保持敏感,其次就是我刚才说的要拓宽眼界。得益于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让我有幸与古人神交。我每次在库房里看到一件好的作品,就会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哪怕是很小的一笔,或者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会对我有所启发。

能与这些经典作品结缘,是我一生的财富。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举办这次作品展之际,我将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中华民族印谱》原作共57件。

周末周刊:您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似乎从来不追求热闹,您所追求的是怎样的境界?

刘一闻:我认为,从事艺术工作,不能满足于观众的掌声。对我来说,一百个观众中哪怕只有一个知音,就够了。因此我一直用专业而非市场的标准看待艺术,哪怕这条路人迹罕至,我也会继续坚持领悟传统,对抗平庸,追求崇高。

刘一闻

1949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山东日照,从小受其外祖父、我国著名考古历史学家王献唐先生的熏陶和发蒙。在50余年的书、画、印实践中,他深得苏白、方去疾、方介堪、沙孟海、来楚生、唐云、关良、谢稚柳、陆俨少、商承祚、潘学固、钱君匋等先生的指导与影响,自辟蹊径,形成了典雅醇古的个人风格。

20世纪80年代,刘一闻即以典雅清逸的印风驰誉印坛。90年代起,他历任国家级书法、篆刻大展评审。

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2015年,荣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2016年,在上海成立“刘一闻大师工作室”。出版物有《刘一闻印稿》《刘一闻作品》《刘一闻书画》《一闻艺话》《一闻艺论》及《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系列丛书·刘一闻》《三德馆印迹》《一闻艺谭》《上海博物馆藏楹联》等50种。

现为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THE END
1.[中国新闻]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新闻]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12月6日在总台综合频道首播 12月7日在总台中文国际频道重播 00:01:02 [中国新闻]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00:00:27[中国新闻]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来源https://tv.cctv.cn/2024/12/06/VIDElCCbQAxXfJjMuV2hoO6Q241206.shtml
2.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新闻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节目简介 中国新闻 2024 播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 芒果TV 主持人:徐俐/ 纪萌 / 胡悦鑫 / 王洲 / 周瑛锋 地区:国际/ 国内 类型:时事/ 社会 简介:《中国新闻》创办于1992年10月1日,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最重要的新闻栏目品牌之一,多次https://www.mgtv.com/b/607459/22169617.html
3.[共同关注]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00:01:12 [共同关注]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 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 00:00:54 [共同关注]关注叙利亚局势 媒体:黎真主党武装派遣部队前往霍姆斯 00:00:24[共同关注]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 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来源: 央视网 2024-12-06 19:05 内容简介 热播https://tv.cctv.com/2024/12/06/VIDEYoRnpmvtQB9iEzQjviC3241206.shtml
4.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刻苦钻研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为后辈拾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仪式在京举行。“人民艺术家”称号获得者,当代作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064633005189511&wfr=spider&for=pc
5.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 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C位看新闻 发布于:山西省 2024.12.07 10:49 +1 首赞 收藏 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biznews.sohu.com/a/834106052_121757519
6.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晚间新闻20242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晚间新闻 2024 20241206 是在优酷播出的资讯高清视频,于2024-12-06 23:03:50上线。视频内容简介: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晚间新闻 2024 20241206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Q1MDU1OTg4MA==.html
7.我社《禁地青春》一书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12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仪式在京举行。山东大学杰出校友、核武器研究专家、科普作家、1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奖励的魏世杰先生受邀参加仪式。魏世杰先生的著作《禁地青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收藏。 https://cbs.sdu.edu.cn/info/1014/2857.htm
8.与诸位先生嘉宾室首次相见#父亲#强迫症治愈系#《先生》入藏群贤毕至 相约先生 人间难得相聚喜 12月6日魏老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与诸位先生嘉宾室首次相见#父亲#强迫症治愈系#《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仪式 - 艾莲于20241207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339.1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https://www.douyin.com/video/7445479038694608154
9.科协资讯周刊(2024年12月第一期)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仪式在北京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张彦仲等作为“先生”代表出席活动。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内容) 学会动态 中国航海学会 https://thirdpage.thepaper.cn/h5/jrtt/29587448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更多+ 科协动态 2024.12.14 中国科协党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4.12.10 中国科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4.12.11 中国科协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年度全体会议召开 2024.12.09 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主题展览开展 https://www.cast.org.cn/?mobile=1
11.许伯夷先生藏两岸书信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2024年1月25日,“许伯夷先生藏两岸书信捐赠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收藏家许伯夷先生出席并讲话。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陈星莺,民革中央常委、联络部部长张庆盈,许伯夷先生夫人黄扬婷等出席仪式。入藏仪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01/t20240126_265885_wap.shtml
12.许伯夷无偿捐赠,一批两岸家书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1月25日,“许伯夷先生藏两岸书信捐赠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仪式”举行。6265件套入藏书信中,3559件套是海峡两岸来往书信,充分反映了两岸民众之间延绵不断、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 许伯夷是活跃于海峡两岸的知名艺术家、收藏家,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播,积极支持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2023年初,许伯夷通过民革中央,将他多年来https://news.sina.cn/2024-01-26/detail-inaewiyw4418715.d.html
13.央博官网《物现文明·旋律》:5000年前的陶声回响 1/ “凌家滩文化玉器展”亮相故宫文华殿 凌家滩古玉藏着哪些文化密码? 2/ 春节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居世界第一 3/ 美在苍朴——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以来写意花鸟画家作品展开展 4/ “四时并运——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5/https://arts.cntv.cn/?key=%B3%C1%CB%AF%B5%C4%C9%AD%C1%D6&att=1000002%3A602
14.扬子晚报网《五朵金花》编剧王公浦的悲喜人生 分离36年 200万字情书感动世人 刘谷香王德耀情书入藏家书博物馆 走进巴金的家 | 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 追寻巴金的江苏足迹|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 叶嘉莹的七个人生瞬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少年志… 更多 “风一样的女子”“学习徐大拿”“大饼侠”…… http://yangt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