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打造公众“身边的博物馆”,开放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发布会,介绍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与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关强表示,国家文物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文物系统保护全面加强,“应保尽保”理念渐入人心,文物安全状况持续向好;文明研究阐释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了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知,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文物传承利用成风化人,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开放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让公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人文交流合作影响扩大,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文物治理能力切实增强,汇聚起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据介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推进,截至9月23日,已复查25.3万余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已调查1.8万余处新发现文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十四五”期间990余项主动性考古项目有序实施,将进一步深化考古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各方积极推动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加强文物督察,有力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9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0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遗产4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取得一系列重要工作进展。土遗址、丝织品、壁画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文物科技作用日益凸显。

如何应对“博物馆热”问题

这些数据都说明,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接下来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

首先,要扩大优质文化的供给能力。其实“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博物馆“冷热不均”的问题,如何让博物馆热得均衡,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会继续统筹不同类别博物馆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布了新一批央地共建重点博物馆名单,对这些大馆,我们会引导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方式,把优质的文化资源直接送到基层。同时,我们也会开展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指导4000多家中小博物馆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

再次,积极拓展服务形式,打造公众“身边的博物馆”。我们会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展新模式。同时,我们通过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打造流动的博物馆,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

怎么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关强针对文物活化利用的问题作出回答。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持续加大文物的保护宣传,当前各个领域工作也都有了新进展。国家文物局推出了两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21个省市县为创建主体,激发了改革创新的活力。此外,我们还有百余条文物主题游径,串联了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众考古等举措,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近文物、走近遗产,既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深化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方面,我们深入推进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媒介资源、教育资源、公众资源,以文物传播推动文明传承。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实现了三个推动。

开放文物资源,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加强与中央媒体、地方媒体、行业媒体、商业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沟通,会同全国两百多家文博单位建立文物宣传传播矩阵,加强对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成果、重要展览展陈的信息发布,提供多样化的文物宣传内容供给。刚才我们有的同志也介绍到了,像故宫的“数字文物”产学研应用体系、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等各地创新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也获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盘活文物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共同讲好文物故事。

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让文物“热”起来。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何以中国盛世中华”系列网络宣传活动、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活动等,组织“当一天普查员”“文物保护看基层”等主题宣传活动。围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等举办了多场新闻发布会,组织各地开展73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打造精品节目,推动让文物“亮”起来。我们与有关媒体单位联合打造《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大型节目,推出《文博日历》《文物说节气》《中国考古大讲堂》等新媒体产品。就在上个周末,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寻古中国》双双荣获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大型节目《帛书传奇》也举行了启动仪式。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够通过这些文物阐释传播作品,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我认为,博物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非国有博物馆同样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物的教育普及和社会融合,更是城市形象的提升和旅游业的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也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文化工程。

多年的收藏行业实践,我深知,非国有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和展示的重要平台,是实现“文物活起来”理念的关键一环。民间收藏和非有国有博物馆通过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各类文物,使这些沉睡的历史记忆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同时,非国有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展览、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让文物与公众产生互动,使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民间收藏以及非国有博物馆通过收藏保护各类文物,有效防止了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破坏。(作者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创始人刘一田)

THE END
1.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系首先,文物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任何活化利用都不能以破坏或损毁文物的代价去换取,因为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这些价值是通过长期的保护得以保存的。因此,在活化利用之前,必须确保文物得到充分的保护,防止其受到进一步损害。 其次,开发利用是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文物活化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文化,实现文物https://wenku.baidu.com/view/c9a8a1206a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3.html
2.如何把文物活化文物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展示与阐释 1. 创新展览方式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例如,通过 VR 技术,观众可以“穿越”到古代,亲身体验文物所处的历史场景。 - 举办互动性强的展览,设置多媒体互动装置、游戏环节等,让观众在参与中https://www.meipian.cn/56l22ijb
3.文物建筑“活化”,历史记忆“新生”晋江会馆将变身为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梨园公会将用于建设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聚顺和栈南货老店将开设糖果主题阅读+糖果体验空间……4月14日,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招标结果落地,共有6处文物建筑确定了“活化”方案。 2020年1月,西城区向社会公开发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一共推出7处文物活化https://m.btime.com/item/476oqu3e1bg8aua0brhenimhjdi
4.科学管理出土文物活化利用考古成果编者按:2017 年8 月2——4 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资料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考古资料与库藏文物科学管理和活化利用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考古资料与库藏文物科学管理和活化利用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学科发展的要求,系统梳理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大众,让http://www.okaygis.com/index.php?c=news&id=535&t_name=1507512293
5.“画活”文物文物“活化”“突破传统展览模式,积极活化展览展示,进行全省各级博物馆及沪苏浙有关博物馆获奖作品巡展,同时将展览下沉到县区级中小型博物馆。”吴磊说,这场大联动不断拓宽着展览展示平台,而“我在博物馆画文物”VR云展览、文物短视频、云讲解等,则让文物知识伴着优秀作品传播得更快更远。“依托博物馆资源,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https://m.hf365.com/article/387124
6.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赋能文物"活化"的路径思考驱动文物活化创新升级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借助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与恢复, 文物重现,文物历史场景构建,文物要素提取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实现文物的活化.本文结合静态博物 馆模式,实景再现模式和舞台化表现模式等文物活化基本范式,对数字化与文物活化的融合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新媒体 + 文物","新技术 + 文物","新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Download.aspx?paperID=46428
7.活化文物资源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活化文物资源 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物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江苏锚定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中国式http://m.qunzh.com/ldjs_2612/whjs/202303/t20230321_102792.html
8.新时代博物馆讲解的文物活化理念与技巧在我国占比最高的历史类博物馆中,文物一直是展陈体系的重点,“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随着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如何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成为当代博物馆人的重要课题。 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98
9.遗产观察浅议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从政府到民众开展了广泛的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实践活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中成片的历史村落、重要工业遗产,以及革命文物的保护与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917/18/52882257_996015915.shtml
10.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做好文物活化利用,让城乡更好共融前不久,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广州召开,文物考古研究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价值?广东的文保领域现状如何?收藏周刊记者带着这些话题,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进行了独家专访,她认为,做好文物活化利用,更好地让城乡共融。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4/28/c644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