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一眼法版"清明上河图",英国人自己吵翻了侨梁

话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相爱相杀,这件事只要是个地球人都知道。

从互相打仗到殖民竞争,历史上纠缠了N个世纪的两国,往来之中最让英国人觉得脸上无光的事情之一,必然是11世纪中叶让英格兰“沦陷”在法国人手里的“诺曼征服”(NormanConquest)。

诺曼征服中至关重要的是黑斯廷斯战役。

如果这场战争被以艺术品的形式在英国公开展出,你以为英国人会因此觉得脸上无光,甚至恼羞成怒吗?

那你也是太小看心大的英国人了!正是为了这样一件艺术品,这两天不仅英媒集体刷屏,下议院议员们甚至为争抢在哪儿把它展出而吵起来了!

它的名字,叫做《贝叶挂毯》(BayeuxTapestry)。

藏了950年的法版“清明上河图”,英国人“请”了3次才请动

《贝叶挂毯》讲述的正是前面提到的诺曼征服的故事,并且主要聚焦最为著名的黑斯廷斯战役(BattleofHastings),一直珍藏在法国。

说起来这幅《贝叶挂毯》,虽然讲述内容是诺曼征服,但除此之外本身艺术价值也是很高了。

据介绍,它原长70米,宽半米,现存62米;画面上共出现623个人物,55只狗,202匹战马,49棵树,41艘船,超过500只鸟和龙等生物。还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环画……

关于《贝叶挂毯》最早的书面记载,出现在1476年法国贝叶大教堂的藏宝名录里,不过后来的考证普遍认为,它就是于11世纪在英国坎特伯里织成的,负责完成它的是当地圣奥古斯丁修道院(StAugustine'sAbbey)的修女们。

它之所以950年没有离开过法国,而且连巴黎都不怎么去,其实还是因为《贝叶挂毯》年代久远,运输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英国人曾经两次向法国请求把《贝叶挂毯》运到英国来展出,一次是1953年为了庆祝女王加冕,另一次则是1966年,纪念黑斯廷斯战役900周年,不过都被拒绝了。算上这次,也是很有“三顾茅庐”的劲儿了……

虽然现在法国方面终于答应了出借《贝叶挂毯》,但据称法国方面表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确保远距离运输不会损坏这件艺术珍宝。

另外马克龙也表示,借可以,最早也要等到2020年,甚至再往后……

为争抢展出地点,大英博物馆和议员都出手了

在这种事情方面胜算比较大的自然是大英博物馆,其总监HartwigFischer已经出面表示,大英博物馆如果能展出《贝叶挂毯》,将非常“荣幸和愉快”,并且还不忘拍拍法国马屁,表示“这可能是法国对英国最有意义的一次物品出借了”。

然而不要以为《贝叶挂毯》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例行首相问答(PMQ)中,梅姨信心满满以为要把挂毯在伦敦展出的决定不会遭到反对,结果还真有议员来跟梅姨对着干!

代表BexhillandBattle地区的议员HuwMerriman就当场表示,《贝叶挂毯》应该在巴特尔修道院(BattleAbbey)展出,因为这里是黑斯廷斯战役的重要战场。

而身为“梅姨2.0”的现任内政大臣安珀·路德,也想把《贝叶挂毯》请来自己所代表的HastingsandRye地区,毕竟这里大名就是“黑斯廷斯”。

相爱相杀的英法关系理不清,诺曼征服其实也成就了英国鼎盛时期

大部分英国人对《贝叶挂毯》的到来表示欢迎,其实主要还是看重它的历史价值。英国学者MaggieKneen就表示:

“对孩子们而言,这是学习历史很好的机会。贝叶挂毯在坎特伯里制成,这多多少少得到过艺术史的证明。当你真正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它其中蕴含着多少宝贵的信息。”

虽然诺曼征服是后来成为威廉一世的诺曼底公爵带兵攻占了英国的“屈辱历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彻底结束了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让那时候的英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化。

这甚至对英语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很多英语单词,都是哪个时期由法语传入的。

据了解,被法国统治期间,英国与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贸易往来反而增多,加强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联系,让英国积攒实力,甚至为后来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导火索。

这样想来,也难怪留欧派、软脱欧派对《贝叶挂毯》的到来尤其欢迎了:它根本就是在提醒英国人,留在欧盟好处多多啊!

反正相爱相杀了这么多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爱恨情仇,真的不是一副法国版“清明上河图”能够拉扯清楚的啊……

THE END
1.深藏故宫,仅出展4次,它是“中华第一神品”一幅《清明上河图》,百年难展出几回,就算展出每个人还限定只能观摩15分钟。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真的是三天三夜都参不透其中奥秘。不过别担心!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把《清明上河图》搬回家!这次故宫出版社直接下场,用了6年时间,为大众打造了这么一套书——《大宋风华:清明上河图立体书套装》惊喜好礼+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774355765930628&wfr=spider&for=pc
2.去的时候清明上河图没有展出,但是看到了传去的时候清明上河图没有展出,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翡翠白菜。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和北京的故宫是两个概念,藏品真的都很牛B 台北故宫博物院 士林夜市 展览馆 7 8 9 3 4 5 0 1 2 1 2 3 说点什么吧 Gemini_pan 8月6日 23:29 打分 最近好流行打卡博物馆,就想起2015年去过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时候https://m.dianping.com/review/136241635
3.“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来厦展出台海网7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雪梅 陈雨晴)7月8日-8月31日,“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厦门站展览登陆厦门国际会展中心D2馆。 此次展览为厦门首次原尺寸复原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展览围绕《清明上河图》及北宋文化,运用高科技手段还原约一千年前中国城市与文化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http://m.taihainet.com/news/xmnews/shms/2023-07-10/2713543.html
4.“中华第一神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引起轰动,它究竟有什么魅力排队5小时只为惊鸿一瞥一生难忘的回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之珍贵,被誉为“天下第一神品”。作为千年瑰宝,《清明上河图》展出的次数少之又少。挚爱收藏书画的乾隆皇帝,如果说一生有什么遗憾,那一定是没能在有生之年一睹《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并盖章题诗。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和《千里江山图》《韩熙载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03439786&efid=RsiEDwqdPSPV_MNywAfwiQ
5.辽博首次展出明代无名氏仿《清明上河图》辽博展出的明代仿《清明上河图》(局部)。 两幅《清明上河图》细节对比图(左为明代仿作,右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真迹)。 仿《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古城闹市。 辽宁省博物馆一楼展出的“传移摹写——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摹本展”惊喜不断,常年封存的重要文物——明代仿《清明上河图》正在展出,让观众大开眼界。这件https://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ad/con/201903/14/content_21437.html
6.《清明上河图》临摹记郑伟,观海楼主人。凭自身的兴趣爱好,长年研习书画,最近十年,持之以恒地临摹国宝名画《清明上河图》。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再好的名画都有保存寿命,即使经过再好的修复,数百年后也会融掉。而且古书画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对温度、湿度、灯光都很敏感,一级文物规定展出时间不能超过10天,而且展出一次就得歇好几年https://www.jianshu.com/p/138ddc5029a7
7.世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启示——兼谈苏州博物馆陈列他们的共同之处还在于展出的物品都是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国宝级长篇巨作,都以图画的形式进行表现。同样的展览由于运用展示手段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在世博会中国馆展区,观众在欣赏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后,继续品味文物真迹,从直观上加深了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加深了印象。而《姑苏繁华图》的展示https://www.szmuseum.com/AcademicResearch/Detail/a64e3eed-b08d-4be2-8224-03ccf8974b40
8.《清明上河图》所有古车“神还原”春秋战国时的战车是什么样的?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有着怎样精巧的结构?独轮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的房车和国外的有什么不同?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究竟有多少种车……中国是历史上最早造车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大部分古车都已经消失,甚至只在古书典籍中留下一个名字。 http://www.zhushan.cn/p/155310.html
9.故宫博物院展出清明上河图8千人排长队参观新闻鉴于此前《清明上河图》展出时“万人空巷”的盛况,故宫提前做了接待应急预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会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参观情况适时调整,有效应对。 >>延伸阅读 《石渠宝笈》收录皇帝书画收藏 《石渠宝笈》号称中国书画著录史上的“四库全书”,于270年前初编成书,相当于皇帝自家的书画收藏“账本”,其中著录http://news.cntv.cn/2015/09/09/ARTI1441750047253820.shtml
10.《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同样是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为庆祝中日外交正常化40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馆曾于2012年精选了200件文物赴日展出,甚至打破了“元代以前的书画、丝作品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惯常规定,出借了镇馆之宝、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亦有日本方面的藏品,日本所藏传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9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