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四五月份以来,包括国博在内的全国多所博物馆就进入了‘一票难求’的状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文化消费占比不断提高,“人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参观好的博物馆、参观优秀的展览。”
观众正在排队等候参观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人民网记者韦衍行摄
值得一提的是,国博去年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过60%。“年轻人已成为国家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王春法表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致知”,为青少年提供优质、良好的参观体验和参观服务,发挥好文化育人功能,也是国博应该做的。
观众正在参观“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人民网记者韦衍行摄
“其次,要加强馆校合作,鼓励中小学把课堂搬到博物馆内;还要规范研学活动,我们会审核研学活动的讲解脚本,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客观。同时,我们也通过专职的讲解员以及志愿者为大家提供公益的讲解服务。多管齐下,为青少年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故事。”王春法说。
在国博,许多观众在参观完展览之后,还会选择到文创商店内去逛一圈。“国博已经深耕文创产品开发多年,近年来又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王春法认为,当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仍有提升的空间,“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传播。如何更准确地挖掘文物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把文创产品做得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所有文博机构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国博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国博积极拓展“朋友圈”,在提升影响力、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确实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王春法看来,博物馆在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文物展览有着低敏感度、强亲和力、高触达率的特点,相对比较容易能让国外观众理解和接受,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将积极提升国际传播的主动性,深化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