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能让后人念念不忘,口齿生香的女子为数不多,上官婉儿便是其中的一位。
说起上官婉儿,人们对她的印象往往是“才华出众”,正因为她身上拥有寻常女子所没有的蕙质兰心,武则天才把上官婉儿留在身边,不仅让她随侍身侧,还令其负责替自己拟写诏书。此后,上官婉儿掌管宫中制诰多年,享有“巾帼宰相”之名。
女皇退位后,上官婉儿嫁给了唐中宗李显,并被封为昭容。在其权势最盛时,堪称是“如日中天”,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她都拥有显赫的地位。直至公元710年,上官婉儿因为站错队伍,被发动政变的唐玄宗李隆基诛杀。
关于上官婉儿的生平,很多人知道的仅限于此。但就在2013年,考古学家从西安市西咸新区的空港新城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穴,以及婉儿的墓志铭。通过这段长达982字的铭文,我们才得以了解到这位大唐才女更多的精彩人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宪实,专业方向为隋唐历史和敦煌吐鲁番学,曾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并担任过大型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的编剧。
在其新著《武则天研究》一书中,孟教授对上官婉儿的墓志铭进行了深入解读,让我们了解到被尘封千年之久的历史真相,并得以洞悉女帝武则天掌权前后的故事。
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原题为《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但墓志盖称《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据墓志记载,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到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册为昭容”,后来又因故降为“婕妤”,从正二品连撸两级,降为正三品。
据史书记载,上官婉儿生于麟德元年,即公元664年。据此推算,婉儿13岁的时候,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而14岁入宫的武则天,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宫中的才人,并获赐号“武媚”。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将武则天纳为昭仪。
由此可见,后来被唐中宗李显纳入后宫的上官婉儿,早在13岁时就已成为唐高宗李治的妃嫔,曾有过一段与武则天“共侍一夫”的经历。后来,武则天登基称帝时,识时务的上官婉儿又甘愿雌付其下,成为武周一朝的“女宰相”。不得不说,造化真是弄人。
此外,上官婉儿与武则天之间有着难以化解的血海深仇,她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武则天之手,而上官婉儿本人也被发配官府,为奴为婢。
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能得到武则天的信任,直至身居高位,足可见其心机手腕,并不在武则天之下,只是没有得到好的机遇。倘若给她一个机会,上官婉儿或许能成为下一个女帝也未可知。
说起上官家族与武则天的灭门之仇,孟宪实教授在《武则天研究》一书中也有提及。他在书中援引了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其中有这样一段:
“祖仪,皇朝晋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秦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
这段话里的“祖仪”,指的是上官婉儿的祖父,曾官拜宰相的上官仪。按照史学界通常的观点,在麟德元年,即公元664年发生的“废后风波”当中,上官仪俨然是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正是这场“废后风波”,直接导致了武则天的全面掌权。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史料记载,唐高宗看不惯武则天的专横跋扈,二人之间产生了矛盾,高宗便产生了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的念头。但此时武则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高宗找来上官仪,与他密谋除掉武则天的后位。
然而事情中途暴露,唐高宗畏惧武则天,便可耻地出卖了上官仪,就这样,上官仪作为代罪羔羊,变成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与儿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武则天株杀。从此,唐王朝的政治完全被武则天所掌握,“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
但孟教授对此却提出了异议,他指出,上官仪其人,并不像其他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武则天。
早年间,在“废王立武”的事件中,时任秘书少监的上官仪,曾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他能在短短两年内,从一个四品的秘书少监,一路擢拔到位极人臣的宰相之位,与其在“废王立武”一事中的立场和站队有很大关系。
据此,孟教授认为,高宗与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很可能是一场误会,经武则天解释后,唐高宗非常尴尬,为了缓解夫妻关系,便把锅推给了可怜的上官仪。
而上官仪此前显然也并没有除掉武则天的蓄谋,恐怕他只是为了附和皇帝,随口表态支持,谁承想因此丢了身家性命,连他的朋友和家人也受到牵连。
由此可见,上官仪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远不及自己的孙女上官婉儿,更不必说手腕狠辣的女帝武则天了。
武则天的政治手腕之强硬,斗争策略之高明,从她极力促成设置的“北门学士”职位便可见一斑。
据《旧唐书》记载,“时天后讽高宗广召文词之士入禁中修撰……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高宗时期的北门学士一职的设置,是武则天努力的结果,目的也是为武则天服务。自此,武则天便可通过她手下这些“北门学士”,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力,“以分宰相之权”。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身上蕴藏着大量谜团。受传统主流史学观点影响,在今天,多数人倾向于认为,武则天野心十足且道德败坏,她“宫闱淫乱,秽德昭彰,难以言述”,是个禽兽不如的坏女人。
但孟宪实教授却认为,评价一个人物的历史地位,不仅进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判,更重要的是看她的历史创造,也就是为历史提供了哪些新的贡献。要研究这个人代表了什么社会阶层、标志着什么社会趋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武则天的确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女强人。史书记载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是一个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人物。通过研究这位女帝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素养,我们完全可以提升自己治国理政、应对危机、掌握时局的能力!
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武周替代李唐,这取决于个人的奋斗还是历史条件?女皇的事业风调雨顺,为什么却要回归李唐?答案尽在这本《武则天研究》里。
这本书并非一本武则天的传记,孟教授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武则天称帝前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武则天横空出世,就是为了完成一场政治实验吗?
此前,武则天的形象从未脱离《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范畴,而这本《武则天研究》却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千古女帝最真实的一面。正如孟宪实教授所感慨的那样:
一千多年过去了,武则天还是孤独一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在写什么?荒野风景、人间情感?不,都不是。他在写一个人——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