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中国安阳,那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发源地。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面积22700平方米,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金檐金瓦,令人遥念殷商时代的宫廷风韵。
另一个,却是在日本。
日本汉字博物馆位于京都那条著名的“花街”祇园附近,大小仅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十分之一。黑檐、灰墙、庭院,在这个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两层博物馆里,你可以在一层看、听、触摸汉字,或者去二层玩、享受和学习汉字。
位于博物馆中央「五万汉字塔」最令人印象深刻,高达7.8米的大柱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汉字。在塔的身上以蓝色、黄色和黑色印满了无一重复的汉字,这些汉字的数量一共多达50000个。
对于蓝色和黄色的大字,日本人认为,「这些蓝色和黄色的字是日本人在成为社会人之前必会的汉字」,这样煞费苦心排印的五万汉字塔,实在令人动容。
从甲骨文到打字机,参观者能了解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作为日本独特文字发展变化的历史,还能了解到汉字书写材料和工具的发展变化。
▲大约2000年前书写在木简上的中国行政联络公文的复制品
▲东芝公司1981年制造的日语打字机。通过替换活字,最多可以打出2600个汉字
参观者还可以边玩边学习汉字的结构和特征,这里就是一个记载汉字历史、体验汉字乐趣的游乐场。
日本汉字博物馆副馆长山崎信夫在说,建立这座汉字博物馆,不仅是为了打造一个「面向世界广泛宣传日本汉字文化的设施」,还是为了让进来参观的人打心底产生“如果不好好写好好读(汉字)的话会非常糟糕”的感慨。
日本人无法割舍的汉字情结,甚至带动了汉字产业的繁盛,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汉字设计了。
日本80后设计师井口浩太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字,在他眼中,汉字会动。他将16个不同的汉字拆解再组合,做成汉字动画,表现京都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
让人惊叹的不只是他对汉字的理解与想象,还有汉字动起来时的美。
▲門。京都的特色,都在这一道道门
▲傘。旋转、撑开的一把一把油纸伞
▲鈴。叮咚作响的铃铛,仿佛在耳边
▲布。日式的布帘,藏在布字中
事实上,日本的汉字设计遍布在大街小巷的招牌中,可见日本人对汉字有多重视,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更应该守护好自己的文化呢?
中华汉字文化流传甚远,而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但随着工艺和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束之高阁,成为了我们回溯历史时,所仰望和惊叹的灿烂文化发明成果。
而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这一中国古老的发明再次震撼地被展现在世界面前。
每一帧都像是一张海报。展示了文字之魂,将这一历史悠久的工艺“复活”在世人面前。它连接的,不仅是古老的传承,更是现代生活的轨道。
活字在今天的再现,不单是文明物证的聚合,更旨在捡拾逝去的文字灵魂。同时,让人们有机会触摸到汉字文化骨骼。
无论怎样,中日两国对汉字的初心是一样的,即都想将汉字文化展示给全世界,让整个人类都能体会到汉字的博大与精彩。在我们的国家,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企业机构在为此努力着。
近日,万象城联合西西弗书店、字在、接力出版社等多家企业,将在南宁万象城打造一个别开生面的汉字博物馆,使母语之美转化成可视可触的生活形态与创意载体。
在这场主题展中,我们重新建立了与汉字的联系:
汉字不止是沉重的文物,更是鲜活的潮物、萌物、美物;
汉字不只是冰冷的表达工具,汉字有魂,有生命,有她的诗意与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