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年的缘分与坚守■少城街巷深处的“宝藏”一个人的大熊猫博物馆
记录赠美大熊猫“兴兴”“玲玲”的16毫米胶片
1973年发行的熊猫主题邮票
人物
随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进入倒计时,大运会吉祥物“蓉宝”让国宝大熊猫成为今年成都文旅的“顶流”。“蓉宝”有着大熊猫的可爱,更有着属于成都的青春活力,联结着成都与世界的“火热”友谊,展现出成都文旅资源的硬实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熊猫的印象多数集中在其生物特性上,少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高度来进行欣赏与研究。在这座“熊闷墩”博物馆里,游客虽然看不到真熊猫,却能够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熊猫文化,不只是几张图画、几张邮票,而是囊括了百余年中大熊猫与世界、大熊猫与新中国发展历程深入交织在一起的文化沉淀。这个隐于闹市的“熊闷墩”,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国宝大熊猫的窗口。
“大隐隐于市”的“熊闷墩”
踏着青石砖铺成的人行道,穿行于竹林与梧桐掩映的老城区,走过一间间斑驳却充满烟火气的民居,一座“迷你”博物馆就藏身于少城街巷深处。这里距离宽窄巷子仅10分钟左右的步行距离,却是闹中取静的姿态。以黑与白为基底的外墙,让它在老城区中显得特立独行,又与周围的宁静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大熊猫民间博物馆(熊闷墩大熊猫民间微博物馆)的所在。在创始人李天健看来,这里是特殊且唯一的:“因为它是国内乃至世界唯一一座以熊猫文化为主打的民间博物馆。”
熊猫文化?这个词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熊猫,这种憨态可掬、懒散笨拙的“萌物”征服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心,以至于在世界各个角落,一提到“PANDA”就会联想到中国、联想到成都。陌生的却是文化。熊猫有文化吗?当然有。基于熊猫的画作、文学作品、文创产品……太多了,各种熊猫元素在成都也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熊猫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过在李天健看来,这些展现依然集中在熊猫的生物自然特性层面,没有系统全面地将熊猫文化进行串联与整合。“熊猫憨态可掬的背后,凝聚的不仅有美学,还有历史与时代。”
3年来,因为李天健“随缘”的心态,“熊闷墩”可谓“大隐隐于市”。“一方面因为博物馆的藏品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客观环境影响,还没到全面开放的最佳节点。”话虽如此说,但博物馆的影响并不小,其间李天健已带着藏品参加了多次省内、国内的展览,也获得多个国际展览的邀请。
孤品影像资料记录熊猫传奇
“熊闷墩微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李天健依然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寸空间,将自己的“镇馆之宝”陈列其上,为游客展示基于熊猫文化的藏品。
在李天健眼中,“熊猫掌印”是重量级的“镇馆之宝”之一。他总共收藏了28副熊猫掌印,包括全球首只人工圈养野化培训放归的大熊猫祥祥的掌印、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的掌印、“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的13只熊猫宝宝的掌印和5只奥运熊猫的掌印。
对于李天健而言,祥祥的掌印有着独特的意义。2003年,两岁的雄性亚成体圈养大熊猫祥祥经过了3年多的独立野化培训,经评估后被放归到卧龙“五一棚”,当时李天健作为媒体人全程参与了新闻报道,并留存下了宝贵的视频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李天健专门为祥祥留下了左右掌的掌印拓片,以此作为全球首例人工圈养野化培训放归大熊猫的历史留念。遗憾的是,不到一年,负责追踪祥祥动态的工作人员在雪地里发现了它的遗体。经研究发现,祥祥的死因很可能是在冬季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从高处摔落重伤致死。
祥祥的离世让无数人惋惜,却为驯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积累了宝贵经验。之后经过科学研究,从2010年起,大熊猫野化放归取得了重大突破。祥祥作为驯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先行者,在大熊猫保护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它的掌印拓片则作为博物馆的“孤品”,承载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除了祥祥,每一个熊猫掌印拓片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谈起曾经近距离接触过的大熊猫,李天健眼眶微微泛红。
博物馆中另一类“镇馆之宝”,当属弥足珍贵的“熊猫影像”。李天健收藏了中、日、美、英等国家,从民国开始,由民间个人和官方机构拍摄制作的有关大熊猫的故事片、纪录片、新闻简报等视频、图片和音频资料。此外,还有他亲手拍摄的熊猫吃羊、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竹子开花等影像作品,许多资料堪称全球独一无二的孤品。
藏品中那卷微微泛黄的16毫米电影胶片最具历史感,也是目前留存下的最宝贵的视频胶片。记录者是一位美国人,拍下了1972年中国向美国赠送大熊猫“兴兴”“玲玲”的影像资料。为了获取这段影像资料,李天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辗转数人,最终从国外将它“淘”到了手中。
博物馆的第三类“镇馆之宝”,当属熊猫史记,收藏了18世纪到民国时期有关熊猫被科学发现、猎杀、贩卖、保护的珍贵历史资料,其中还有大熊猫的发现者戴维的史料。每一个史记背后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熊猫故事……
对自己的10000多件展藏品,李天健每一件都能如数家珍,讲上许久。它们承载的,不仅是熊猫的憨萌外表,更是一个接一个波澜壮阔的传奇。
外国友人朋友圈为熊猫“带货”
李天健在2020年创立的“熊闷墩微博物馆”,随着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影响力悄然从成都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2022年4月,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游客在友人陪伴下慕名前来,走了无数错路,问了许多街坊后,终于找到了“熊闷墩”。当时李天健正和妻子以及店里的工作人员一起整理藏品,外国友人的到来,让他意外的同时也非常欣慰。通过朋友的翻译,李天健详细介绍了馆内的熊猫藏品和熊猫文化,游客赞不绝口。参观结束后,大家还一起吃了一顿地道的成都家常菜。这位中东游客甚至表示,希望能够将熊猫文化带到自己家族企业在成都投资的五星级酒店中。
今年3月初,一位在深圳教书的英国游客跟随着高德地图导航,出现在博物馆门口。李天健看到“老外”一人到来,半开玩笑地说:“你会不会说中文哦?不会说的话,我们可能接待不周哦!”英国游客忙答:“能说!能说!”7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英国游客足足参观了一个下午,每件藏品都仔细地查看、拍照、询问,听到精彩处,他竖起大拇指:“太棒了!我一定要让朋友们也来参观!”临走时,他带走了4件熊猫文创商品,之后又在朋友圈为博物馆“带货”,推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得。
李天健说,成都是“熊猫之乡”,又是中国的“博物馆之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熊猫文化”基础,大熊猫早已成为成都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今自己所做的,就是为这道文化名片再补充一块文化内涵,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大熊猫、热爱大熊猫,同时也让大熊猫为成都的发展增添新的助推力。
随着大运会即将举办和文旅复苏带来的大环境升温,李天健也在积极“备战”,在他看来,用文化讲好熊猫故事,是荣誉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