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博物馆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民族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不仅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场馆,更是宣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前沿阵地,具有主题明确、受众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

研究阐释

馆藏文物的收集整理、挖掘阐释,是博物馆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物研究是博物馆展览的基础,准确阐释民族文物内涵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也指明了文物的挖掘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文物挖掘和阐释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反映新时代的价值追求。

首先,民族文物研究要跳出传统器物学、文物学、考古学的窠臼,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丰富交往交流交融内涵,阐释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文物背后体现的各民族交流交融事实。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深刻理解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都与中华民族发展密不可分。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民族文物的解读和阐释就会偏离方向。

其次,民族文物阐释要正确理解区域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进行时代话语转化,避免过于夸大单一民族文化特殊性,而忽略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区域内的民族文化,是本地区该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地方性文化,如土家文化、巴文化、黎族文化、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等,处理好地方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也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民族文化经过深度的交融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如湘西苗族文化,历史上和汉文化交流更多,从服饰上反映出和当地的汉族具有一致性,而贵州的苗族文化和周边水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相似性,反而和湘西苗族不同。

最后,解读文物的基因密码,要将文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阐释,求根溯源,因为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生产、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解读文物应始终围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始终贯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核心规律。只有将本土的文物和地域文明放在国家全域、中华文明全景、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来研究,才能为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理论支撑。

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把牢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方向和实践导向,用文物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并贯穿于博物馆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

如何发挥民族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教育功能,需要创新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让文物“活”起来,改变过去博物馆的橱窗式展示和庄重肃穆的氛围,避免让人产生距离感、生硬感和高冷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命运与共的集体意识。博物馆只有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共同体意识浸润、涵养及化育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才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让文物在展厅“动”起来。民族文物的展示,既有历史文物展示的共通性,也有自身的特点,让文物在展厅“动”起来,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如视觉上,打破过去单件陈列,采用堆积、重叠、丰富的陈列,给观众产生视觉震撼;听觉上,通过体验各民族不同的乐器同奏一首歌,达到听觉上的盛宴;触觉上,通过触摸不同铜鼓(复原)击打的节奏,达到触觉上的震撼,这也是民族文物陈列的优势。

合理运用互动体验和场景复原的呈现方式,使文物不是单调的静态展示,而是生动地讲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北京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中,展示有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具,不再是简单的“非遗”技艺体现,而是展示黄道婆“南技北传”的交融故事;蜡染花布讲述的是“中原蜡染南徙”的故事;江南桑蚕技艺讲述的是“江南丝绸西迁”的故事;“水族马尾绣背带”不仅是展示水族马尾绣技艺,而是体现中华民族“母爱”的故事;“福禄寿喜”土家族织锦,传达的是中华民族“吉祥和孝道的和谐故事”;等等。

此外,这次展览通过深刻的阐释和生动的展示,讲明白各民族交融的故事,于无声中传达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中华典藏展区,运用互动设备“花瓣墙”,将古籍复制件摆放在不同的花瓣造型里,寓意“瓣瓣不同,瓣瓣同心”,观众可任意抽取一片花瓣,自动弹出一件古籍复印件,不同的花瓣典藏不同的古籍,让观众有“开盲盒”的趣味感和新奇感,增加了参观体验感和参与感,打破了文物古籍的单调和高冷,让文物古籍“动”起来同时“活”起来。民族博物馆应打破过去通柜式陈列,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陈列方法,展示应更加活泼和多元化,让人产生亲切感、生动感,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才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润物细无声中传播出去。

让文物“鲜”起来。民族地区博物馆承担着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及各民族交往交融故事的责任,但普遍缺乏讲好故事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文物活化利用不足,未能将文物转化为群众喜欢的文化产品,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让文物“鲜活”起来,就需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和手段。

首先,应及时转换话语表达,修改调整解说词,在准确基础上,提升解说词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各民族交融的事实,让观众耳目一新,饶有兴趣。其次,开展共同体意识的专项社教活动,如博物馆里的各民族团结故事等。最后,通过文创,让体现民族交融的产品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让冰冷的文物转化为富有生趣的产品进入日常生活,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种方式。

目前,民族博物馆文创尚停留在探索阶段,同质化产品多,有影响力的产品少。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创的重要源泉,应借鉴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文创产品”提高到“文化产品”的高度这一做法。新时代,民族博物馆应以展示“文化产品”的高度来开发文创产品,用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鲜活”起来,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博物馆之于中华文化、之于民族自信、之于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途径,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协同并进,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THE END
1.《镇“淀”之宝》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在海淀,循长河而下,在树木繁盛之地来到一座撷取民族文化,博采众家之长的高等学府,在这里找寻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探寻中华民族绚烂而统一的文化精髓。 https://zyk.bjhd.gov.cn/kjhd/whhd/hdww/zdzb/202403/t20240304_4643629_hd.shtml
2.广西民族博物馆,展示民族特色,懂得尊重和传承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后的心得体会 我最近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美术班培训期间,有幸参观了广西民族博物馆,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这个博物馆展示了广西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地区的多元文化。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广西各个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610526446476965&wfr=spider&for=pc
3.赓续红色基因,提升教育功能——以黔东南民族博物馆为例借助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对年轻一代意义重大。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为例,作为全面反映黔东南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性民族博物馆,目前设有四个基本陈列展示馆,其中黔东南州历史文化展示馆的红色记忆篇较其他篇章面积和篇幅都是最大的,这为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http://qdnzmb.com/xueshuchengguo/188.html
4.察右后旗民族博物馆带你领略历史的魅力察右后旗民族博物馆承载着察右后旗的文化和历史,为让莘莘学子感受察右后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物的独特魅力,10月29日上午,丰华中学的400余名学生走进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同学们真切的感受了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一件件展品就像一扇扇大门,学生们穿梭其中推开这历史的大门,时而驻足观看,时而若有所思。 http://zhibolvyou.cn/page215?article_id=12816
5.民族馆的意义民族博物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民族博物馆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天比不过海的蓝 2023-06-05 13:55:48相关https://edu.iask.sina.com.cn/jy/kO9zN7MiCN.html
6.一起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感受那份浓厚的文化底蕴广西民族博物馆 承载着广西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这里 我仿佛穿越时光 领略了千年的传承 一件件精美的文物 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壮族的铜鼓 瑶族的服饰 每一个展品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 感受那份浓厚的文化底蕴 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当地特色民族文化https://m.ctrip.com/webapp/you/tripshoot/paipai/detail/detail?articleId=43841302&isHideNavBar=YES&seo=0&twojumpwakeup=0&allianceId=1049189&sid=19855591
7.我参观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后的感受学生们应该多去参观这样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充分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着的历史责任感,这对我们的未来,为将来祖国的振兴,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放下你们的手机,趁着6天小长假,大家都快一起来参观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吧! 作者:南宁三中青秀校区 高一(13)班 韦云焯https://www.meipian.cn/gestq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