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博物馆(BeijingLuxunMuseum)是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馆区内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鲁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是首批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依托原北京大学红楼建立的旧址类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地,于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民国12年(1923年)10月30日,鲁迅买下位于宫门口三条21号的6间旧屋的小宅院,议价800元。
民国13年(1924年),鲁迅自己设计改建小宅院。
民国35年(1946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通过地方法院办理了《赠与契约》,将鲁迅故居转赠给鲁迅之子周海婴。
民国36年(1947年)6月,朱安病逝,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将其暗地保护起来。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副部长王冶秋等派人查看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故居,并筹备恢复鲁迅故居原状的有关事宜。
1949年9月20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安排人员看管鲁迅故居,在许广平的指导下恢复故居陈设。
1949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十三周年,鲁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了著名诗作《有的人》)
1954年,文化部决定建立鲁迅博物馆,在鲁迅故居旁增建陈列室。
1956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式开放。
1996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六十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基本陈列“鲁迅生平展”正式对外开放。
2002年4月28日,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北京大学红楼的基础上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7月11日,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是历史人物纪念馆,馆内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
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中保存着鲁迅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鲁迅生平陈列馆位于鲁迅故居东侧,1956年10月建,占地1000平方米。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是旧址类博物馆,馆内可参观区包括北京大学红楼旧址一层和院内平房展厅。
北京大学红楼是一座五层高平面呈工字形的砖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因楼的主体用的是红砖,故有“红楼”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