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0-04作者:图/刘兆鹏王昭文/杨晓越点击: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深入贯彻落实指示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党支部一行9名教师于2024年9月2日至7日赴贵州开展暑期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活动。
01交流研讨:与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仁交流研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交流过程中,我院实践研修小组也介绍了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统战和青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优势与特色。最后,实践研修小组就统战成果认定、国社科申报经验、“四史”课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生就业等问题与对方老师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交流探讨,实践研修小组了解了作为全国重点马院之一的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方面建设情况,开拓了视野,找出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受益匪浅。
下午,实践研修小组一行参观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该博物馆的主题展馆——贵州山地文明馆以“见山”为主题,分“见形、见灵、见神、见智”四个展厅,立体展现了贵州山地的鲜明特点和贵州师范大学关于贵州山地文明研究的丰硕成果。通过参观,老师们了解了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特征,感受到多彩多元的民族文化之美,同时也认识到贵州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
参观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列室
在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调研交流
02参观红色遗址和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文化
在此次实践研修活动中,老师们还参观了花溪公园戴安澜将军衣冠墓、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黔灵山公园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黔灵山公园麒麟洞、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贵阳达德学校旧址、遵义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址和纪念馆。
实践研修小组来到花溪公园戴安澜衣冠墓,登上26级石阶进入第二级拜台,正中竖立着戴安澜将军生平简介碑,石碑背面有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戴将军的评语。再登28级石阶,便来到墓地核心处,戴安澜将军的半身像庄严地矗立在中轴线上,像座上刻有周恩来总理“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联,高度赞扬了戴将军为国赴难的民族气魄和无私的爱国情怀。站在戴安澜将军衣冠冢前,老师们仿佛与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脚下这片静谧的土地不仅埋藏着戴将军的遗物,更深深烙印着他为抵御外侮而舍生忘死的铁血忠魂。老师们站在塑像面前低头默哀,共同缅怀这位抗日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戴安澜将军的事迹如同一座丰碑,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大家表示在追忆英雄的同时,更要将这份崇高的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观戴安澜将军衣冠墓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秘密监狱,对外挂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从1938年11月设立到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共关押1200多人。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包括展厅和息烽集中营旧址(含玄天洞)两部分。实践研修小组首先参观了《烽火不息》主题展馆,该展馆以大量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为内容,利用珍贵文物、图、文、表、照,以及声、光、电、情景模拟等形式,详细介绍了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和革命烈士在狱中的活动情况。通过参观,老师们深入了解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深入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张露萍、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共和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韩子栋等革命先烈的生动事迹。其后通过参观营区旧址,置身于阴森的牢房,亲见那些残酷的刑具,老师们真切体会到先烈们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所表现出的坚韧顽强、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大家认为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无疑是思政课最为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必将更好地“点亮”和丰富思政课堂。
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参观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
参观麒麟洞
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原称高家花园,系贵阳高氏于清代乾隆以来聚居的住宅。1935年1月,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工作委员会,高家后人高言志(共产党员)提供高家花园作为中共地下党以及进步人士开展革命活动之地,该处成为了省工委秘密集会和部署工作的秘密机关。老师们在此主要参观了永久性地方党史陈列展览——《中共贵州省工委斗争纪略展》,该展览分为党的创立时期、党的早期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活动等部分,概述了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期间省工委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及英勇斗争,反映了贵州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顽强斗争、前仆后继,直至赢得解放的历史过程。通过参观,老师们深入了解了贵州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脉络,那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鲜活的实物让老师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血与火洗礼的岁月,感动于万千革命志士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深刻认识到贵州解放的来之不易,这也是贵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强斗争的必然结果。老师们在思想和心灵上接受了一次全面深刻的党性洗礼,提高了自我修养,希望以实际行动继承先辈遗志,在今后的思政课堂上,将革命先烈的精神与信念传递给青年学生。
参观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前身是建于元代的南霁云祠,1901年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黄齐生(在此)创办学校。该校是贵州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不仅在贵州省内享有盛名,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与专业人才,为贵州以及全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名校。通过参观,实践研修小组了解了达德学校“好学、知耻、力行”的办学理念、革命历史以及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变迁情况。老师们被学校首聘女教师、首办女子师范班、高举“天足”运动大旗等教育改革举措深深感染,同时也详细了解了王若飞、黄齐生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达德师生不惧黑暗、心向光明,为救亡图存而前仆后继,驻足在这充满深厚历史和红色文化底蕴的氛围中,老师们表示一定要从中汲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
参观达德学校旧址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03参观博物馆:感悟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通过此次贵州暑期实践研修活动,老师们在行走中亲身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魅力,在思想层面加深了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素材,有利于夯实思政课文化力量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承担深具历史元素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政课教师,大家一致表示,会时刻保持学习和进取的状态,将实践研修中收获的历史资源有效融入日常教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04研修感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王昭老师
在这个暑期,我有幸参与了教研室组织的研修活动,走访了贵州的几处重要地标,这次实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前往了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里,我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感受到了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学术氛围。通过与学院师生的交流,我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应该追求的方向。
随后,我们来到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这座纪念馆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息烽集中营革命斗争史,那些冰冷的刑具、锈迹斑斑的铁链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黑暗的历史。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与牺牲,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此外,我们还游览了黔灵山公园和遵义会议纪念馆。黔灵山公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而遵义会议纪念馆则让我重温了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转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次研修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我深刻感受到了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决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任付新老师
2024年8月贵州之行收获颇丰。试举两例。通过实地走访贵州师范大学,深入了解了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诲人不倦的教学风尚、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团结友爱的学院风气,我愈发明白,个人的成才离不可自身的努力,单位社会大小环境的培育。时光有限,理应奋发有为。
我通过参观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了解到该馆于2021年11月建成,建筑总面积近7100㎡,是综合性博物馆。该馆由一大主题展馆和七大配套展厅组成。主题展馆——贵州山地文明馆以“见山”为主题,分“见形、见灵、见神、见智”四个展厅,立体展现贵州山地的鲜明特点和贵州师范大学关于贵州山地文明研究的成果。七大配套展区分别为“贵州民族乐器厅”“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厅”“教学仪器设备厅”“特展厅”“时光照相馆”“香樟印象”和“师大光影”。仔细参观博物馆过后,得出如下认知:一个注重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高校值得世人敬重;教书育人、刻苦治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理应是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刘庆老师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政教师,来到遵义会议会址、陈列纪念馆,瞻仰红色圣地,缅怀革命先烈。通过观看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历史图片,真切体会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以其重大的历史贡献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内心感到无比激动和振奋。今后,我将把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遵义会议精神与课程教学亲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近代中国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大力宣讲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培养崇高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四个自信”,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刘兆鹏老师
本次暑期实践研修,我们踏上了贵州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研修之初,我们来到贵州师范大学,参观了美丽的校园与学校博物馆,并与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领导和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了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具体情况,感悟良多,收获满满。步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长廊。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浓厚的民族风情,让我对贵州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有了更加直观地感受。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参观遵义会议遗址,展厅珍贵的照片、文件等,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此次研修,我不仅领略了贵州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理想,这将成为我人生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和历史之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刘彩萍老师
本次暑期实践研修活动中,我们来到一所充满魅力的学府——贵州师范大学,并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进行了座谈。此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双方的友谊,而且也使我了解了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的建设情况及其丰硕成果,在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都收获了有益的经验。贵州师范大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馆以“贵州山地文明”为主题,以丰富的实物、标本、图片、音视频等资料,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化、艺术化的手段,立体展现了贵州多彩多元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认识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提升教学效果,真正让思政课与学生的精神需求同频共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李晓晨老师
本次暑期实践研修内容丰富多样,收获颇丰。研修首站来到了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与全国重点马院的同仁们进行交流,我们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也明确了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在参观花溪公园戴安澜将军衣冠墓和黔灵山公园麒麟洞的过程中,我感动于这些爱国将领在民族存亡之际所进行的爱国义举。通过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黔灵山公园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和遵义会议纪念馆,则让我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无惧无畏、英勇战斗的崇高品质,也更加领悟到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在思想和心灵上受到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触动。步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琳琅满目的展品呈现出贵州各民族深厚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使我感受到民族文化交融之美,也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今后的思政课堂上,我将努力把研修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积累的素材融入教学当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程实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杨晓越老师
本次实践研修活动丰富、充实,收获满满。我们参观了美丽壮观的贵州师范大学校园与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关于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学科建设、教研室建设、科研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智慧课程建设、思政课程群建设、研究生培养等,与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与贵州师范大学增进了兄弟院校情谊。参观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其分别以“见山”“见形”“见神”“见灵”“见智”为主题,进行了生命和文明的探寻与共享,让我们深受震撼、感慨万千。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各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