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由此汇集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历经五千年的沧海变化与沉淀后,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筑起了坚固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形成了独特丰富且成熟深厚的文化体系,并且融会贯通,呈现出深邃圆融的文化思想内核。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蕴含的宝贵教育资源也是其得以辉映万古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育人之本是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素养是一种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与积累从而习得养成的各种知识、品德以及能力等等,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则是个人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在通过后天的一系列自我习得与环境熏陶后,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内在品质与文化能力。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体认同。

随着各级教育的普及推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与骨干力量,本科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本科生作为本科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国家建设与民族振兴的人才储备力量,这要求本科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有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还要具备求善的人文素养,这些构成了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整体方向,也说明了本科生是具备继承、弘扬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主导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最合适的作用对象。

一、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与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养成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命题,但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本科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

(一)外来文化与网络文化冲击,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从边缘与沉寂再到重生与复兴的过程。但早年长时期的静默和疏忽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下了一些“后遗症”,发展步伐缓慢只是其中之一,外来文化“鸠占鹊巢”导致青少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冷淡更令人警惕,这也是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存在的困境之一。以西方流行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颇受大学生的青睐,对其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成长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为他们接触西方主流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然而,西方流行文化往往伴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同时,互联网对于新生代大学生的冲击也为其文化价值判断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力。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充斥着新鲜奇特的事物,独特的网络亚文化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度被边缘化。外来文化与网络文化占据上风,学习主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不高,进而导致本科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这是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的一大障碍。

(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局限性强

(三)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教育形式单一

此外,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丰富度不足,载体过于单一。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高校举办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文娱活动力度较小,且形式过于传统,不具有时代性,新时代下思想多元的本科生对此反响并不热烈。部分高校虽有例如“国学社”“书法社”“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的存在,但因其为学生组织,在活动的筹备等方面权限不够,且其影响力与吸引力远不如高校其他以音乐社、舞蹈社为首的文娱社团以及以提升技能为目标的应用型社团,例如英语社、辩论社等等。形式化的课堂教育与单一性的活动形式造成了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

二、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也极其丰富。因此,高校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并不统一,部分高校选择与自身教育特色以及办学教育定位相符的内容,也有高校可能选择自身擅长的领域或是出于师资力量等考量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无法面面俱到并不意味着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上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应在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充分考虑本科生个人发展的需求,确立高校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标准,为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提供主要方向。

(一)以传统经典为主的知识型内容

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经典诵读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基础资源保障。2021年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基础、最常见的教材,传统经典的诵读与学习是感受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之一。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基础传统经典读物,以及其他海量的诗、词、赋、文、曲都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载体,传统经典的诵读、讲解等文化实践有利于本科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与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二)以传统精神为主的思辨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不衰不只是因其在文学艺术上的丰硕成果,更得益于其蕴藏的深刻思想与深厚精神力量。它涵盖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主的传统美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民族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等,这些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精神范围。除此之外,传统哲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哲学更注重人的生命本性,中国传统哲学长期讨论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情景合一”的命题更是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现代教育的一股教育思潮,而同样具备思辨性与批判性的中国传统哲学在生命理念与精神价值上更具有中国文化特点,是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本科生塑造健全人格,坚定人生信仰,提高自身气质与修养提供不竭动力。

(三)以传统技艺为主的技能型内容

传统技艺承载着人类祖先的智慧,传达了特定的文化精神、民族工艺与审美艺术,每种技艺都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传统技艺包括:陶艺、茶艺、剪纸、皮影、刺绣、木雕、舞龙、戏曲等等。此外,技能型的还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美术等等,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技能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知识型与思辨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在传习的过程中注重演示与实践,相较于文本理论,技能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受到本科生的青睐。

(四)以区域文化为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

三、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的策略构建

本科生属于高等教育人才,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的学生,多元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与本科生个人的成长阶段特点,使得本科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无法简单地沿袭照搬或一成不变。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本科生是一股新生的力量与源泉,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本科生具备了更强烈的主体意识、思维意识与创造意识,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因此,高校需在深入全面地了解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后,针对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建立起适合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的策略体系。

(一)建构系统专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1.专业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要建立适合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和培养的教育体系,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与课程的设置,显性教育虽然在教育过程和结果上可以凭借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以及评估反馈机制等具有一定直观性的手段,但这并不能代表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例如考试等教学结果测评无法体现本科生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愿。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渗透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对本科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人格魅力、个性修养等起到影响作用,促进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与提高。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将本科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展示校园人员良好精神面貌的同时培育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3.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二)扩大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高校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以课堂为主的设施基础上增加符合时代性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备的物质基础为高校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与形式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提供物质支持。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传习所与社团

2.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

3.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研究中心

(三)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氛围,加强实践体验

1.打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2.注重仪式化实践与非仪式化的日常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本科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以及教育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等问题,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建构,提高教育环节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其次,应扩大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为本科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创造物质保证。最后,高校应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氛围,并通过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本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与日常体验。如此,才能满足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期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与方向。

THE END
1.《何以文明》VR体验:五千年华夏近在咫尺殷墟陶寺vr技术中华《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体验内容场景:陶寺观象台四时变换 Q:在文化文博展示方面,VR技术有哪些优势? A:VR技术为历史文化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独特优势。借助此项技术,我们实现了传统展览难以呈现的“时空转换”。观众不仅可以亲身体验每个时代的特点,还可以看到时空中文化的演变与继承。可以说,VR技术为文史IP带来了数字化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2CO2G30553TKKM.html
2.汉喃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汉喃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以越南汉字、喃字文学经典作品为线索,聚焦汉喃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核心要素,为培养越南语专业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以及外国来华留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而开发的一款产品。平台使用VR、3D仿真、WebGL技术手段,将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与https://www.ilab-x.com/details/page?id=4216&isView=true
3.2019烟台市民文化节11月1日开始附活动内容优惠信息烟台人自己玩烟台的话,这些精彩的内容怎么能够错过呢?这次的文化节将会推出一项重要的活动,双演汇演活动,就在10月30日开启,这个内容其实就是烟台市民文化节里面的内容。 “双演”汇演 烟台解放》 此次参加汇演共有20件优秀剧(节)目,这些节目8月份经过第二轮评审产生,包括专业艺术舞台类作品8件,群文类作品12件。https://www.utyeur124.cn/hu-wai-huo-dong/448247.html
4.公共对话圣贤·品读经典,魏县图书馆走进魏县第一中学此次讲座作为魏县图书馆“阅百部经典,承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一,讲座开始前,学校师生还通过图书馆设备进行了经典场景的VR体验。同时,图书馆内还设有《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主题展及《百部经典》中已出版的经典图书精选展出,推出有经典试听服务、电影展播等活动,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https://news.ccmapp.cn/news/detail?id=7672fe8f-6a40-46bd-b1e5-6ea76aeb0740&categoryname=%E6%9C%AC%E7%BD%91%E5%8E%9F%E5%88%9B
5.探索者的精神遗产(精选十篇)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是奥运会历史上三次在亚洲举办的经历,而真正把东方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是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文化才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文奥运提出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人文奥运,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民族气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6vv17a.html
6.热点08《流浪地球2》爆火,北美排片却遇阻——文化交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1)文化传统: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孟泰精神、雷锋精神,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赞誉。 (12)文化传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节能减排,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赞誉。 第二部分“冷战”时期美苏的文化交锋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文化渗透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3446ct10065n275616.html
7.河南鹤壁市朝歌文化公园手绘地图VR导览系统带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河南鹤壁市朝歌文化公园手绘地图VR导览系统带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朝歌文化公园手绘地图VR导览系统功能,朝歌文化公园手绘地图VR导览系统价格,朝歌文化公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将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一、手绘地图VR导览系统介绍朝歌文化公园 https://www.xiaoniren.com/xw/3941.html
8.[吉林新闻联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全省中小学生见面来源: 央视网 2017年03月01日 20:14 内容简介 吉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新闻栏目推荐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新闻直播间 新闻1+1 朝闻天下 CCTV-1综合 CCTV-2财经 CCTV-3综艺 CCTV-4中文国际 CCTV-5体育 CCTV-5+体育赛事 CCTV-6电影 CCTV-7国防军事 CCTV-8电视剧 CCTV-9纪录 CCTV-10科教https://news.cctv.com/2017/03/01/VIDEOrREbrjl0dRqwVjEofaz170301.shtml
9.《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我院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在中学《语文》《历史》及其他人文或自然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人文素养课程,其功能是对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作岗位,通过对诸子思想智慧、中华礼仪文明、中国古代教育精粹、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国传统传统民俗及古代科技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https://jcb.sdwm.edu.cn/info/1020/2257.htm
10.中国文艺网宇文家林草书主要师法晋唐,兼取宋元明诸家。其书作法度严谨而能疏放,风格妍美而能俊逸,气息优雅而能古淡,鲜明体现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涵泳书法文化传统、融会新时代精气神的艺术理想与追求,在坚持守正出新的道路上作出了饶有价值的探索。 部分作品照片 http://m.cflac.org.cn/sylb/202411/t20241109_1331645.html
11.孙蕾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价值逻辑审美再现技术赋能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运用丰富多元的艺术媒介、叙事策略、技术手段创新内容生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价值逻辑 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扎根传统文化沃土,唱响时代主旋律,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http://www.jljjjwh.com/new_view_91304.htm
12.zhiwen山药产业发展的故事;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馆里,古籍修复师带领同学们体验古书装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凛凛子的电影作品 42.32MB 407好评 哈昂好爽啊下面进来嗯哦哦 男人自慰泄欲飞机Gay2023 欧美老火影忍者同人漫画大全 日本vr片源在线看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无套激情网 国产亚洲欧美http://zhiwen-education.com/xxxr23582064.html
13.汇思想还有不少作品运用了非常先进的VR及AR技术,把传统文化与新技术做到了完美的融合,将经典的东西通过新颖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精华。 ▲获奖作品中不乏运用VR、AR技术的案例(摄:邵大卫) 以下为一等奖作品“衣韵”的部分内容。 https://www.whb.cn/zhuzhan/kandian/20170815/10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