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的笔架山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窑洞里,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邙岭下。杜甫出生于此,成长于此,尽管他在故乡只度过少年时代,但是一生中始终怀念着家乡,给我们留下了怀乡的著名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
杜甫故里景区效果图。
进入故里景区大门,首先是第一个功能区──诗圣朝拜纪念区,一条“诗圣大道”向东延伸,路两侧分别有纪念性建筑,正在建,仿唐风格。
大道南侧建筑(自成院落,有门另朝南开,可能是游人接待服务中心)。
大道北侧的杜甫及唐代诗歌文化讲坛。
往前走就到了杜甫立像处。据说这座立像高达9.9米,用铸铜构造而成,选用青年时期杜甫的形象,向大家展示了诗人早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抱负。
过立像不远,上诗圣桥。桥下是泗河,泗河下流入伊洛河,最终汇入黄河。相传杜甫小时候经常在此玩耍。诗圣桥北边四公里多就是河洛交汇处,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河图洛书、太极八卦都出于此。无疑,这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对孕育一代诗圣杜甫必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过诗圣桥又见一门,这就是杜公堂的大门。
进得门来,赫然一座大院,正东尽头杜公堂正堂巍巍,四周四座厅房及廊庑相连。
正堂面阔五楹,单檐歇山。正堂后面可见土山即邙岭。
从杜公堂南门出,是另一个大院,从这里进入景区的第二个功能区——故乡风貌保护恢复区。
院子正中是一座重檐攒尖顶楼阁,叫做淳风阁,其名出自杜甫的一句名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在反映杜甫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辅佐有道明君,让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由淳风阁东拐,不远可到整个景区的核心区域——杜甫故居。
故居后面的土山包由自然形成的三道小山峰组成,因酷似古时文人墨客搁放毛笔所用的笔架,所以被称为笔架山。笔架山后有一块方形土坑,土壤非常湿润,传为杜甫当年写诗研墨所用砚台池。附近的老百姓一直传颂,说杜甫就是以高山为笔架,以大地为砚台,写下了流芳万古的不朽诗篇。
近观笔架山。
故居大门(乌头门)。
大门南侧的两通碑,一古一今。左侧碑亭中的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上刻“唐工部杜甫故里”,由巩县知士李天握书写。右侧碑为今人所立,上刻“杜甫故里纪念馆”,由郭沫若先生书写。
故居1962年经修葺恢复原貌,是一个坐东向西的长方形院落,杜甫故里纪念馆即建于此。院内原有坐西向东瓦房3间,硬山式灰瓦顶,室内陈列杜甫诗集珍本、杜甫生平连环画和张大千、蒋兆和、齐白石所作绘画以及曾竹韶所作杜甫铜像1尊。近年又新建坐东向西瓦房7间,中间高两侧低,悬山式灰瓦顶。
院子北侧笔架山下是一孔窑洞,洞口为砖砌墙壁,洞高3米,宽2米,深20米。初看极简陋,极不起眼,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一代诗圣诞生的窑洞。
院子里边种有许多枣树和梨树,这都是杜甫生前比较喜爱的植物,诗人晚年在成都回忆童年生活时,曾在《百忧集行》中写道:“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些枣树和梨树可以说是诗人童年幸福生活的见证。
故居的笔架山和诞生窑是杜甫故里景区最有价值的遗迹,其中诞生窑更是重中之重,其它扩建部分,再怎么着也不具有历史沧桑感,等它们也能有幸保存百十年后再说吧。我记得窑洞门上方原有“杜甫诞生窑”五个大字,为郭沫若手书。可现在这五个字不知道哪去了,在没有导游讲解的情况下,游人参观至此真能把最最重要、最最核心的地方给忽略了。为证明我所言不虚,特选用一幅网络图片贴上。
巩义是诗圣的故乡,是河洛水土培育了诗人高尚的性情,诗人在长大后的颠沛生活之中还写下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深情。巩义市人民也为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诗圣杜甫在国内受到人们千百年来的崇敬与热爱,在国际上同样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在一九六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会上杜甫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诗人的一生忧国忧民,他的爱国精神和关怀人民的真挚感情为我们后人所推崇,而他留下的优秀诗篇更是让人们世代传颂。(图文:文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