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故里,在巩义市(1991年巩县改巩义市)站街镇南窑湾村的笔架山下。笔架山南北宽117米,自然形成三个山峰,远远望去,就像笔架。笔架山北峰西麓有一孔窑洞,这就是巩义人们千百年来传说的“工部窑”。
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正月初一寅时,在人们喜庆新年到来的时候,大诗人杜甫就出生在笔架山下的窑洞里。经过1300余年,窑洞也经历了沧桑变化。原来的喜庆辉煌已成历史传说。现在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大诗人杜甫诞生地的窑洞,高3.5米,宽3.3米,两段共深16.7米。窑洞门前有卓越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郭沫若题写的“杜甫诞生窑”几个大字熠熠闪光。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他的祖父曾在巩县任县令十年,将家迁于此。母早丧,从小寄养在洛阳姑家长大。青年时曾漫游江南各地,过着裘马清狂的闲适生活。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回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未中。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筑居洛阳与偃师间的首阳山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二人同游齐鲁,饮酒赋诗,议时论文,结为挚友。后去长安应试,困顿拮据,依附豪门,充当幕僚,官为左拾遗。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安史之乱起,漂泊西南,江淮等地,生活穷困潦倒,贫病交加。
晚年时常想起家乡,曾挥笔写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家诗句。几次打算回故乡洛阳,但因河南处在兵家争夺之中,交通受阻,未曾如愿。
在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客死在岳州湘江的一条舟中。死后因家人无力将其灵柩运回家乡,只得寄放岳州。43年后,唐宪宗元年(公元812年),杜甫孙杜嗣业将其灵柩遗骨运回巩县,“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一说后再迁葬于巩县的邙山岭)。
杜甫是一位创作宏富的伟大诗人,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初步统计约30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流露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后人称其诗为“诗史”。杜诗多伤时忧民,尖讥讽谏,陈述政见之作。诗人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融合在惊人的诗句里。
元稹也说:“诗人以来,没有如子美者”。
明人胡震亨称“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毛主席称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概括说明杜诗的思想意蕴。
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淑,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但河北未平。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郭子文、李光弼、王思礼等9个节度使,率兵60万围攻安庆诸所占的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指日可下。但到次年春,史思明援军至。唐军因内部矛盾,后而全军溃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为补充兵员,四处抽丁。杜甫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住所,把途中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写成有名的“三吏、三别”被后传唱,成为不朽的诗篇。
杜甫的故里,南瑶湾村,自秦汉以来就是连接黄河、洛河而通四方的渡口。古时这个渡口叫瑶湾渡,它距杜甫的故里只一箭之地。相传,洛河水由东到笔架山围湾北汇入黄河,转湾处积水打着漩涡,唱着赞歌。碧蓝碧蓝,好似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故称这里是王母娘娘的瑶池。经常有其仙女在此洗衣、洗浴,所以这里又称瑶池湾村。
巩义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是河洛大地培养了诗人高尚的性情。诗圣杜甫千百年来在国内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热爱。
他的诗造诣极高,诗歌形式多样,他善于融铸古典诗歌之精髓,加以创新和发展,五古、七古铺陈展叙,抒怀议论,回环弦复,气势宏伟。
五律、七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凝炼,形象鲜明,成为唐代律诗的楷模。
乐府诗尽脱前人之窠臼,自制新题,以咏时事,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严峻峭折,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故里巩义,现在正以一日千里的建设速度改变着它的面貌。1041平方公里,80万人口的巩义,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故里建有杜甫纪念馆,陈列着历代杜诗的各种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并计划把占地500亩的杜甫故里,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现代旅游景区,把杜甫的名字和杜甫的诗歌宣传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