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一笔,彩陶则是仰韶文化的标志。
彩陶是在器胎上用黑和红色颜料绘动植物或几何纹,烧后不会脱落,在众多彩陶中,彩陶双连壶以独特造型和新颖构思,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壶”,是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酒器之一,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彩陶双连壶于1972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口径6.4厘米,底径5厘米,高20厘米,由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两个壶体并列连接而成,其特别之处在于,用一个圆孔将两壶的腹部相连相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看上去是一个完整和谐的壶体,是大河村遗址中唯一的一件彩陶联腹壶。
值得注意的是,彩陶双连壶的纹饰也非常讲究,用黑彩绘制粗平行横线纹,横线纹中间以数组三条短竖纹装饰,一壶为垂直短竖纹,一壶为倾斜短竖纹,线条简单流畅,既对立又统一,让单调的几何纹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关于左右两边所绘纹饰的不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原馆长李昌韬表示,壶身的短竖线的直线与斜线,代表了不同的氏族和部落,也是一种友好的象征,两个氏族部落发生矛盾,后经第三方调解和好后,用此壶饮酒,冰释前嫌。
由此,对于彩陶双连壶的用途,专家学者的观点是,该壶是具有礼仪用途的酒器,主要是部落间结盟或者重大礼仪活动时,双方部落首领共饮之物,有着平等、友好、团结、联合的寓意。
炎黄二帝曾约在具茨山下举行结盟仪式,拿起酒壶共饮杯中酒,两人化干戈为玉帛,两大部落并最终融合成华夏部落,彩陶双连壶也成为炎黄时代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实际上,在彩陶双连壶发现之初,两个壶身是各自分裂开,并不是一个完整体,考古学家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壶身完全吻合,一件独一无二的酒器才重现天日。
出土彩陶双连壶的仰韶文化房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由“木骨整塑”而成,“三室一厅”在大河村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实属罕见。与此同时,从整体布局来看,很有可能是氏族部落首领或酋长的居住场所。
种种迹象都表明,彩陶双连壶是一件非常特殊的器物,有着“彩陶之冠”的美誉,对研究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和制陶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更是中国酒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