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也是客家人首次南迁出发地。作为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客家之源纪念馆4月16日起向公众开放。
▲纪念馆外景
▲路边墙绘
期待已久的客家之源纪念馆
都有那些展厅?
快来,小编带你抢先看!
01环形游览线路穿起五大展厅
客家之源纪念馆是大谷关项目“关、馆、道、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新中式汉风建筑风格,主馆两侧各有一个厢房和阙楼。
▲大谷关
走进主馆大门,是一个挑高的大型拜殿,迎面墙上是高8米多的巨型主题雕塑。“这是伏羲、炎帝、黄帝三位人文始祖。”洛阳文保集团大谷关项目组组长胡明介绍。
▲拜殿
雕塑旁边是背驮“洛书”的神龟、伊洛盆地的山脉。雕塑下方是几排姓氏牌位,供海内外客家人恳亲、祭祖。
▲乡俗展示
从拜殿左侧开始参观,“天下客家根在河洛客家之源纪念馆”几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前方有棵异形树,树根和树干是全息成像设备,滚动播放着客家文化内容。树枝是蓝色灯柱,上面写着“江西”、“梅州”、“湖南”、“马来西亚”等全球客家人的分布地。
▲客家精神
“原乡”展厅采用玻璃地板,下面是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建筑模型。一侧的立体层板画,古人或看书、下棋,或弹琴、散步,再现了客家祖源地汉魏洛阳故城的繁华盛景。
全球1亿多客家人祖居于此,七成姓氏起源于此,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展厅分“根魂”“玉都”“文脉”三部分对华夏根源、黄河文明、河洛文化起源等进行了文图展示。
▲原乡展厅
02一楼展厅再现客家先民五次南迁
在“离乡”展厅内,有多处人物雕塑,有人手拿族谱,有人挑着扁担,有人扶老携幼,表情凝重,行色匆匆;墙壁上的巨幅彩绘,以及天花板上的声光影设备,营造了当年战火纷飞、百姓颠沛流离的场景。
1700多年前,曾经繁华的铜驼大街因战火变得残破。站在展厅内的洛阳桥上,脚下的洛河水滚滚流淌,仿佛看到了客家先民走出宣阳门,沿着大谷古道,穿过大谷关,踏上漫漫迁徙路。
▲离乡展厅
再往前走看到一个“海峡扬帆”的立体层板画,几名船员站在船头眺望。展厅通过地图与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客家先民经历五次南迁,在他乡“生根发芽”,让河洛文明遍地开花的过程。
“他乡”展厅是一个大坞堡,四周有望楼,中间是客家土楼,寓意客家土楼脱胎于河洛坞堡,传承河洛文化基因。仿佛在诉说客家人身处他乡,按照东汉魏晋时期的河洛坞堡建造著名客家土楼的故事。
▲他乡展厅
在土楼的外墙上,投影着一条巨龙,从祠堂飞腾而出,土楼内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土楼的另一侧设计了“九宫格”,不同的泥塑人物呈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片段,包括客家四喜——添丁、金榜、婚庆、寿诞的场景。
03二楼展厅凸显客家文化内涵
走上二楼,进入“望乡”展厅。迎面是一个大型雕塑,雕塑后方,悬挂着“黄、林、陈、李、郑、叶、谢”等上百个姓氏牌。在周围的展柜里,摆放着已发黄的《陈氏族谱》《黄氏族谱》《赖氏族谱》等。
▲望乡展厅
▲姓氏展示
胡明说,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人纷纷慷慨赠予族谱。目前馆内展示的最早的一本族谱是民国时期的《赖氏族谱(第一卷)》。
▲族谱展示
除了这些族谱,该展厅内还有很多门匾楹联。客家人“重本”的意识根深蒂固,为了标明世系,客家人将中原匾额文化带到南方,形成在祠堂等处悬挂门匾的习俗。这些族谱、家谱、门匾、楹联,串联出一族一姓的迁徙路线,成为连接客家后裔族孙与祖根之地的精神纽带。
▲匾额展示
在“归乡”展厅内,展柜里摆放着“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一个个物件、一本本书籍,无不展现了1700年后,客家人循着先辈足迹,终归原乡的经历。LED柱屏、环幕沉浸式影厅、投影特效半景画等多媒体技术,呈现了从福建的洛阳桥到洛阳的洛阳桥,客家人跨越千年的历史回望……
▲归乡展厅
洛阳以建设黄河文化根亲地标,打造“客家祖源地”品牌,开展精彩纷呈的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期盼客家人重回故里。最后,一棵写有“根永驻脉长流”参天大树,表达了对全球客家人寻根祭祖、交流客家文化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