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历史!

1465年: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约当成化~弘治年问(1465~1505),金沙寺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作成壶具,烧成传用。

1484年: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和紫砂器的独树一帜,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明代前期的“匠户制”,已较元代松驰,并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实行了“轮班制”。到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终于废除了轮班制,改为征银制度,使相沿达两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结束。这些改革使手工业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从而推进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1506年:明代正德~嘉靖(1506~1566)年间,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所制“树瘿砂壶”为世所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506年: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始兴盛,并涌现出了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

1522年: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2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径而走天下半”,紫砂陶的泥料,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公尺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砂泥料,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砂泥也就无从取得。1522年:明万历时期,一方面紫砂壶的声名已远播宇内,另方面工夫茶俗已风靡闽南、广东等沿海地区,这两股茶与壶的风潮随着商贾、官吏的迁移,陆续在东南沿海融汇,相激相荡,并且迅速取代瓷壶、茶盏,以「世间茶具称为首」之姿,与工夫茶俗紧密结合。

1522年:明代嘉靖~万历(1522~1619)年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同期的壶艺名家还有李茂林,他善制小圆壶,精美朴雅,不加款式,仅以朱书为号,人们认为可与供春壶媲美。

1572年:明末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被称为“三大壶家妙手”,时大彬所制茗壶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所景。1572年:万历时名工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陈君用、陈君等。

1573年:“名壶四大家“之后,另外还有一位著名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此时还有明代的欧阳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被后世广为流传,且被誉为“桃圣”

1573年:江南地区的士绅也“争向宜兴定制文玩茶具”,如太仓赵凡夫、华亭董其昌、上海潘元瑞、长洲顾元庆、常熟陈煌图和江西新城的邓汉等,此期最著名的紫砂艺人是陈仲美、沈君用、陈用卿和陈文卿四人。

1573年:万历年间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另还有陈仲美、沈君用、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周俊溪和邵二荪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名有绝技。

1620年:明未,紫砂器由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被称为“朱泥器”或“红色瓷器”,受到欧洲人欢迎。

1620年:项不损,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0~1166)浙江嘉兴人,字不损。名真檇,国子监生,能诗能文制壶朴雅,书法有晋唐风格,为当时之名工。1620年: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于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郑子候等。1621年: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

1627年:北京故宫所藏的紫砂胎剔红漆壶,李久芳先生根据雕漆的技法把壶的下限定在天启年间(1621-1627),该壶底部髹黑退光漆,漆层之下隐现竖行楷书「时大彬」四字款,这把壶并非完整,流的部分已经从壶的根部断裂,是经由黏合后才成为剔红的漆胎,漆壶外观呈四方形,圆口,底部四角突起矩形矮足。圆形盖微隆,中心凸起圆椎型盖纽。柄半弧形,呈C状,弯流向上斜出弧度稍小。四面壁墙平直,上稍宽,下略窄,腹部微鼓,似倒梯形。通高13公分,腹径8年:9公分。这件带有大彬款的宫廷用器证实了「宫中艳说大彬壶」的真实性,也再次的让我们感受到大彬壶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如此的一件残器,在奢靡的皇宫中不但能够躲过被丢弃的厄运,居然还有幸可以经过一番的改头换面而再度受到重视,这发生在皇室收藏的器物中绝非寻常。在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纸槌瓶》,原先属于盘口瓶的造型,推测可能是因为缺损了盘口部份而修饰成目前的状态,珍贵性显然是使这受损的瓶子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在宫中的这件漆胎(大彬款紫砂壶)肯定是被视为真正的大彬壶,才可能受到这种汝窑般的礼遇。

1644年:明未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师是陈鸣远,号鹤峰又号壶隐,所制茶具雅玩,不下数十种,无不精妙。书法雅健,有晋唐人笔法,是当时紫砂业中文人风格的代表,与海宁人杨忠讷友谊深,曾为杨氏创制了一批紫砂壶,据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

1644年:明末清初杰出砂艺家首推陈鸣远,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传世作品仅有几件,此时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1650年:荷兰人仿鼎蜀壶制成最早的陶质茶壶样本。

宜兴紫砂图片1661年:清初康熙年间,紫砂壶引起宫廷的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意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

1661年:雍正、乾隆年间,著名紫砂艺人有:善铺砂精制壶的陈汉文、善制菱花壶的杨季初、善仿刻唐代怀素书法的张怀仁、陈滋伟、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朱石梅、吴阿昆。善彩釉并承制宫廷御器的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陈文伯、陈文居等所作紫砂花盆亦曾畅销日本。1662年: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年)紫砂艺人陈鸣远,制作各式自然型的紫砂器,有南瓜壶、梅桩壶、束柴三友壶等,成为杰出名师。

1662年:清代康熙~雍正(1662~1735)年间,陈鸣远所制瓜果、砂壶为世称绝,所制茶具、陈设品逾数十种。

1672年:英国人模仿鼎蜀壶制成第一批茶壶。

1685年:康熙24年清朝海运开禁,紫砂壶大量销往国外,宜兴陶器生产发展迅速。

1723年:清代雍正、乾隆(1723一1795)年间,名工有: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等善制彩釉砂壶,并承制官廷御器。

1723年:”清初雍正和乾隆年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朱石梅、吴阿昆等。其中陈汉文善铺砂,杨季初善制菱花壶,张怀仁善于壶技篆刻,以仿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笔法知名。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壶,并承制宫廷御器、王南林的作品则以体质坚净、款式精雅而著称,邵玉亭所作“乾隆御制”壶,工雅可观。陈文伯和陈文居等所制紫砂花盆,曾畅销日本。”

1736年:乾隆时紫砂茶壶分成二类:一为普通日用壶采用贴花、玲珑、炉钧釉彩装饰,模制而成。一为上层名流指定名工制作,工艺精细,价格昂贵,以斋堂名款置于壶底。其后因商业大量生产,产品粗劣,出口锐减。

1736年: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名工有:陈文佰、陈文居、“寄石山房”、“荆溪水石山人”,所制紫砂盆,远销日本,陈觐候的“红砂雕花觚”、陈滋伟的“紫砂梅枝笔架”,极其精致。

1736年:清代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名工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吴月亭、华凤祥、贞祥、君德、吴阿昆、许龙文。1736年:清干时经济繁荣,紫砂壶工艺达新高峰,除陶刻书法,新创炉钊彩釉、浮雕、贴花、泥绘、玲珑、搅泥、包漆、磨光等工艺,并采陶模、木模衔造,分段合成之技法。

1742年:乾隆7年(1742年)一批紫砂壶再次入选皇室,作为皇帝每年往承德避暑山庄时的饮茶用具。

1742年:清代雍正、乾隆(1723一1795)年间,王南林、杨友兰、邵基祖等奉旨承制紫砂茗壶,以珐琅彩于紫砂壶上,精致华贵,另有雕堆的泥绘施于壶体,一面堆乾隆皇帝的长诗,一面堆绘园庭景色,增加壶的文学美感。1750年:清代前期宜兴龙窑约有四、五十处,除分布在鼎蜀镇周围外,青龙山南麓和北麓、任墅石灰山、川埠宝山寺及上袁、潜洛、汤渡等地均有。清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窑场的产品已是“鬻于四方利最溥,不径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贩云集,“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1790年: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艺名昭显,此人精书法、绘画、篆刻,与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他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精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796年:清代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名工有:陈曼生、杨彭年兄妹、邵大亨。陈曼生善书画、纂刻,曾任溧阳县宰,相传曾设计“壶样十八式”交杨彭年等制作,由陈的幕僚江听香、郭频迦等镌刻书铭。

1812年:嘉庆年间陈鸿寿,号曼生,精书法、绘画、篆刻,任溧阳、荆溪县宰(1812~1816年)期间,创壶式十八种,聘紫砂名匠杨彭年制作,并亲在壶上铭文,篆刻,督造茗壶逾千个,人们以三倍价格竞购,使“壶以字贵,字以壶传”成为不衰的时尚,简洁而生动的几何形体逐渐取代自然的花货。

1813年:吴骞着《阳羡名陶录》录紫砂名人与陶艺,载有邵二泉、瞿子冶等

名师,与用玉器及创制包锡紫砂壶的朱坚。

1839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古董商纷来我国搜购文物,紫砂器也在收购之列,因不足以供应无尽之取求,出现竞相模仿古器之风,工艺虽不如前,却扩大紫砂器市场,销往墨西哥和南美洲较多。

1850年:“鲍鼎泰”和“鲍生泰”两家陶器店在太平天国前就在上海设立的。

1850年:宜兴陶业的手工业工厂,形成于十九世纪的后半期,一批新兴的“窑户”,每年能独资烧出30~40窑的陶器。

1850年:清代道光三十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在上海开设“鲍生泰”陶器店,是宜与第一家在沪开设专售本乡陶瓷器的商号。

1850年:清未的制壶巧匠和雕刻名手还有邵友廷、黄玉麟、冯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产区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鹅蛋等壶。

宜兴紫砂的图片1851年:太平天国后,邵大亨所制鱼化龙灵妙天成,“一壶千金不可得”。1851年:咸丰(1851~1874年)时的战乱使窑业萧条,艺人流散,所产砂壶重复前朝之简单造型,做工粗劣,壶身饰以陶刻、炉钧釉。

1860年:清代咸丰十年,鼎山白宕客户葛翼云,在上海设“葛德和”陶器店,销售宜兴陶瓷器。

1867年: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宜兴紫砂输入日本,惠孟臣、陈鸣远制壶格外受到欢迎。

1867年:日本东京南画家富冈铁齐,出版《铁斋茶谱》,是日本最早出版的紫砂茶具图谱。

1870年:同治后期,制壶名手周永福善制鹅蛋壶,主要是学习邵大亨的技法,据说,其佳者可以夺真。邵赦大以杨彭年的作品为准则,“心摹力追,尽传其妙”。蜀山人蒋德休,壶艺极精而无师承,善制壶、盆、盘及书案陈设等器,“色工致,为一时冠”。

1870年:同治后期有学邵大亨、善制鹅蛋壶的周永福,力摹杨彭年的邵赦大,善制壶、盆、盘及书案陈设的蜀山人蒋德休,善制掇球、鹅蛋壶的紫砂产区上岸里人邵友廷,以及黄玉麟、冯彩霞等。

1875年:清末(1875~1911年)同治翰林、二广巡抚吴大征(注:征字为三点水部,非双人旁,因查无此字,故以此暂代,特说明)聘紫砂艺人黄玉麟合作并仿制紫砂壶,并要其观赏家中收藏之古器,使技艺提高,另聘艺人俞国良为其制壶,技艺精巧,传炉壶曾得芝加哥博览会优等奖。

1878年:清光绪四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宜兴紫砂名师吴阿根、金士恒,应日本国常滑陶瓷名匠鲤江高须之邀,赴日传授紫砂制壶技艺,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和伊奈长三人。

1880年:清未的制壶巧匠和雕刻名手有邵友廷、黄玉麟、冯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产区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鹅蛋等壶。

1880年:清未的紫砂雕刻艺人有沈才田、陈柏亭、陈砚卿、罗兰舫和邵云如等。其中沈才田、陈柏亭最为著名。还有一位邓奎,字符生,擅长书法篆刻,他曾为上海瞿氏(瞿应绍)到宜兴监制紫砂壶,并加刻花卉和铭记,署款为“符生”,器底有“符生邓奎监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但其艺术水平要比“曼生壶”略逊一筹。

1890年:清未紫砂雕刻艺人有著名的沈才田和陈柏亭、以及陈砚卿、罗兰舫、邵云如等。元邓奎,字符生,擅长书法篆刻,曾为上海瞿氏(瞿应绍)到宜兴第监制紫砂壶,并加刻花卉和铭记,署款为“符生”,器底有“符生邓奎监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艺术水平略逊“曼生壶”一筹。1902年: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

1910年:清代宣统二年,宜兴阳羡陶业公司和宜兴物产会生产的“海竹顶紫砂壶”、“宝鼎壶”、“传炉壶”和“大柿壶”,获南京“南洋劝业会”金牌奖。1910年: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1910年:清末宣统二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

宜兴紫砂壶1911年:1816~1911年间在上海、苏南和杭嘉湖地区开设的陶瓷商店就达十家。二十世纪初,丁山鲍、陈两姓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瓷店,销售大龙缸等贮存陶器。

1912年:1912年前后,宜兴芳桥开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父亲)提倡实业,创办“利用陶业公司”,聘任宜兴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咏常为经理,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设分店,扩大经营业务。

1912年:外地一些资本家也纷纷到蜀山、潜洛等地投资建窑设厂1912年:民国元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

1912年:民国初年﹝1912年﹞后,蜀山紫砂同业公所、利永陶器公司、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阳羡紫砂陶艺公司相继成立。

1912年:由国家投资创办的”紫砂陶业工厂”在民国初年创办,到民国十一、二年解体,请过程寿珍、俞国良、范福奎、杨阿时为技师,进行培训,学生中有冯桂林、陈汉西、陈继泉、叶德喜等。

1912年:蜀山、潜络、上袁一带形成紫砂手工业工厂(作坊),以同一姓氏家族合营,每窑有5~10个小作坊主,烧造的龙窑已有10条,全年产量逾100万件。1913年:民国二年,宜兴蜀山兴办“利用陶器公司”,聘请紫砂名师范大生为技师,创办“利用陶工传习所”,建造一座龙窑,招收学员多名,是有史以来第一所培养紫砂人材的学校。

1914年1月16日:民国三年一月十六日,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聘请樊均、葛翼云为参加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宜兴陶器公司的名誉经理。民国四年九月二日,“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的紫砂器,在“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得头等奖和二等奖。

1915年:上海专营紫砂店“铁画轩”、“吴德盛”、“陈鼎和”、“利永公司”、“葛德和”直接从宜兴订壶,刻上各店的店号或标记,销日本的成套茶具上刻有“枫桥夜泊诗”、“心经一卷”;销泰国的独钮茶壶;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彩釉茶壶”和“孟臣小壶”;销英、美、法、德、意大利的彩釉茶壶与浮雕茶壶;更远销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地。1915年:山西平定陶业厂,聘紫砂艺人吴云根、李宝舟、杨阿时任技师。1915年:民国四年,宜兴鼎蜀镇成立紫砂业公所,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砂贷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同时成立。

1915年:利永公司由程寿珍(1858~1939年,别号“冰心道人”)制作的“掇球”、“仿古”壶紫砂器在巴拿马国际赛获得头等奖。

1915年:窑户联合成立紫砂同业公所,统一市价,以银两计算产业行情。1917年4月: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宜兴蜀山成立,招聘陶瓷专家和技术工人十七人,徒工四十多人,年产茶具、花盆、文具、罐和鼎等十二万件,并对泥质、泥色及造型进行研发。

1917年:江苏省议员潘宝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苏省政府提议在蜀山办一个陶业工厂,很快得到批准。本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

1918年:北洋政府出资十万余元在蜀山镇北厂开设“江苏省立陶器工厂”,潘宝熙任厂长,聘邵云如、程寿珍、范大生传习技艺,培育20名紫砂艺徒。1918年:宜兴蜀山创设江苏省立陶器工厂,专制紫砂陶器。1918年:迁宜兴县城内江苏省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至蜀山镇,以半工半读方式接受新知,提升陶艺技术。

1919年: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常全家参与制陶,或碎土、炼泥、徒手制坯、户外晒坯、研制釉料、绘画施彩、书画雕刻、装坯烧窑,男女老幼都不例外,工人近六千人。全县有窑货行二十五家,陶窑四十余座。其中,紫砂茗壶、花盆、花瓶和饮食器皿的制作,集中在蜀山、川埠;龙盆、罐皿等黑货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白宕;缸瓮类集中在汤渡。

1920年:20至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以及“福康”、“豫丰”等。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1921年:上海人在上袁、潜络开办“时评洋行”经营紫砂。1921年:利永公司在蜀山开办陶工传习所,建紫砂工厂与永安窑烧造紫砂陶器。

1921年:利用化工原料氧化钴配制成墨绿泥,氧化锰制成黑料泥及拼料泥。制成各种色调的炉钧釉,如均青釉、古铜釉。用抛光手法使壶体光滑如镜的“车光茶壶”。

1921年:宜兴鼎蜀镇的紫砂产区,主要分布在蜀山、潜洛和上袁一带,烧造紫砂的龙窑有十座,年产100多万件。

1926年:民国十五年宜兴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荼具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特等奖。

1926年:多式紫砂茶壶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中获金质奖。1926年:壶风传统,壶上刻花鸟、山水、诗句及铭款,正、草、篆、隶俱全,十究刀法,上品以双刀细刻,一般以单刀行刻。匠师有沈才田、韩泰、路蓝芳、邵云如、陈少亭,任淦庭等。

1928年:外国制热水瓶涌入,紫砂壶滞销,加以战乱使海通受阻,外销走低。

1928年:供春壶上有“供春”二字,这件真品相传于1928年为宜兴储南强所收藏。此壶的来历,据储南强自述:“上年(约1927年)在苏州地摊购得,为山阴傅叔和氏(绍兴人)所藏,傅之前为费念慈所藏,费氏以前为吴大澄所藏,又前则出于沈钧和家,再前待考。储氏以五百金辗转得来,初因无壶盖,吴大澄请当代名手黄玉鳞,配其盖为北瓜蒂柄,后被著名画家黄宾虹看到,认为壶为树瘿,盖为瓜蒂,不相称,储认为言之有理,遂请现代制壶名手裴石民重做树瘿盖,并在壶外由黄宾虹书铭文,凡四十五字,文曰:‘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百金易之而来,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这件壶是唯一的供春壶传世品。1953年,储甫强先生捐献给苏南文管会。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宜兴紫砂壶图片1930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在一九三零年创办,断续至一九五零年停办的,请过朱可心、谢严作实习指导教师.

1930年:江苏利永公司产的紫砂陶器在比利时列日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1930年: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开办窑业科,对紫砂造型、泥色质地进行研究和改进。

1930年: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拨款1年:2万元,就省立陶器工厂旧址设立制陶工厂,招男工十名,收艺徒20名专制紫砂产品。

1930年:宜兴紫砂茶壶在比利时举行的“列日国际博览会”获银牌奖。1931年:1931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减称“省宜陶”,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厂。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厂技师,从此改变了宜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32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

1932年:朱可心制成天然笋壳状的“竹节鼎”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特级优奖”。这件作品在上海蓬莱市场展出时,被宋庆龄以400英磅购去,现保存在宋庆龄故居内。

1932年:从业人数逾600人,全年烧140窑次,生产普通茶壶200万件,各种细货茶壶、盆、瓶、鼎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占江苏省陶瓷工业总产值的15%,接受日本、东南亚各国直接订货,是紫砂工艺近百年来极盛的一年。1932年:紫砂名家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和范福奎创作的“云龙紫砂鼎”、“掇球紫砂壶”、“仿古壶”和“传炉壶”,参加百年一度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工艺博览会”展出,并均获优秀奖。

1932年:量产大容量的寿星、洋桶、龙蛋等日用壶,茶馆、家庭用的端把壶,闽南地区的水平壶,创作圆条、柿子、犀登、线元、玉笠、上合梅、圆竹段等新型茶壶。

1932年:裴石民、王寅春、蒋燕亭、冯桂林、顾景舟、蒋蓉等受聘至上海、杭州,专事仿古,以历代名家时大彬、陈鸣远等遗品为蓝本,往往费时数月摹仿,作工精细,难辨真伪。

1933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的窑业科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厂,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厂技师。”

1934年:宜兴紫砂、粗货(缸业)、黑货、溪货、黄货五个行业,合并组成陶业公会。

1935年:紫砂名师范大生所创作的紫砂雕塑“鹰”,在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获金奖。

1935年:善制紫砂壶与紫砂雕塑品的范鼎甫,以大型雕塑作品“鹰”,在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37年11月:日军入侵,七座紫砂窑和100多间厂房被破坏,交通断绝,技工流散,到1940年前,紫砂生产陷于停顿状态。

1937年11月:地方军阀史耀民组成“陶业联营处”,强迫窑户生产茶壶,以低价收购后销往日本,少量流入当地茶馆,到1943年解散。

1941年:四十年代初期年产值最多时也只及战前最高年份的45%左右。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窑场一片萧条。顾景舟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一面精读紫砂专著、陶瓷工艺学及文艺理论知识,奠定了后成大器的坚实基础。1947年12月:宜兴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制作的紫砂壶,在“江苏省第一届合作社产品展览会”中,荣获特等奖。

1947年:江苏省建设厅给宜兴陶业公会发放低息贷款,维持生产;恢复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招收学生;组织丁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和川沪乡上袁村壶缸生产合作社,当年生产紫砂20窑次,供应当地所需的贡壶、瓢壶、四六方壶等及农村粗货茶壶。

1947年:紫砂茶壶在中国合作事业协会江苏省分会所主办的“江苏第一届合作产品展览会”中,获得特等奖。

1948年:全年烧了2740窑次,仅为1936年产值的58%。七座紫砂窑中只开烧了三座,烧造一些茶馆所需的粗茶具。紫砂业在整个宜兴陶业中的比重,从1936年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下降到1945年百分之八点九。曾经有过六、七百人的紫砂从业人员,到1949年前只余下三十余人。

1948年:燃料价格飞涨,产品滞销,业人员不到30人,年产细货茶壶不满千把,紫砂业陷于困境。

1949年:产量最多时不过是开烧抗战结束时还保留下来六十四座陶窑中的四十六座。

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促使销路渐大,年产8万件,产值1.2万元。

1950年: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象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

1950年:政府拨款恢复紫砂合作社。

1950年:烧造4窑紫砂产品,产值16000元。

1951年:成立了「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先后参加「江苏省物资交流大会」、「华东土特产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为出国展品。1953年9月:参加华东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工艺品观摹大会,裴石民所制的“上松段”茶具获大会优秀奖。

1953年:参加由轻工业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954年:1954年成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59人。

1954年:顾景舟、高庄相识是在一九五六年夏天。一九五四年十月,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文联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时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经常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前来订货,朱可心与高庄结为知友。

1954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价值7000元的高档茶具,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馥森、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建立紫砂生产小组制作。1954年10月: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生产合作社。

1954年10月:顾景舟积极参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厂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4年12月:三十一家小窑户与三十六名工人,组建紫砂工厂,并与紫砂大窑户合伙,烧造紫砂壶器。先后动烧十一窑次,产量四十四万件,比1949年增加了2.5倍,产值5.9万元,包括日用粗货与中高档细货。

1954年:成立紫砂生产工厂,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担任技术辅导。

1954年: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政府增资并改善生产设备和工厂,建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59人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出国展品的订货。1954年:组织起宜兴蜀山地段的紫砂工艺合作社,经多方招聘,紫砂老艺人和老工人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人,开始营销国内外。

1954年:紫砂产量增至28万件,产值7.7万元。

1954年:蜀山工厂紫砂生产组成立,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1955年10月到1956年:紫砂生产工厂转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招收艺徒二批61名,包括26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由任淦庭、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传授技艺。这批学生绝大多数是现在紫砂界的菁英栋梁。

1955年10月:前墅、蜀山砂货行和蜀山南街紫砂工厂并成「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莲蕊壶、海棠壶、汉君壶、八方壶、狮球壶、周盘壶、一粒珠壶、佛手壶、梅段壶等60种,以陶刻装饰的中档细货壶为主,价格在0.50~1.20元间。

1955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年产量已达75万件,比1949年增加2.13倍,年产值11.7万元,比1949年增加3.3倍。"

1956年10月: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6年:王寅春、吴云根各带徒弟十多名,三年才满师.师承徒习,研习至今,紫砂工艺厂还是设艺徒培训中心,习用此法培训后代.

1956年:汪寅仙1943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1956年进厂,曾师从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厂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首次采用石膏模生产6杯水平壶,使得规格统一,年产量90万件,产值55万元,出口28.2万件。

1956年: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恢复出口,销往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和东欧各国。

1956年:紫砂恢复出口。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出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额逾27万元。1957年:除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之外,潜络紫砂联合社也有一条龙窑烧制紫砂陶器,另蜀山东、北部农村中还有部份农民生产紫砂壶半成品。1957年:年产量106万余件,产值28.1万元。

1957年7月: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多元。1958年: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

1958年4月:“大跃进”运动开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招收农村青年进厂学艺,并成立紫砂陶瓷中学。

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厂”,有职工2067名,含青年艺徒299名。1958年8月:紫砂中学成立,1955年首批招收的艺徒成为小辅导,和老艺人一起培训青年工人。

1958年:1958~1959两年间,青年工人10余名分赴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深造。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产品供大于求而大量积压,故从1960年底起精简职工。"

1958年:改烧砂货的外西窑成紫砂(龙)窑,厂房移至蜀山河西新工厂,部分工艺品改采注浆成型,工艺粗糙,每窑产值却从2万元升到4.1万元,惟因缺柴草改用煤粉,使质量下降,供多于求而积压。

1958年:并蜀山、前墅、潜洛、川沪人员为宜兴紫砂工艺厂,人员2100多人。

1958年:蜀山制作砂货的宜兴合新陶器厂、上袁、潜络联社28个紫砂手工业户,合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一厂商品壶始有“中国宜兴”之落款出现。1958年:顾景舟积极参予紫砂技术革新,1959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副主任和技术复古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盘。

195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承制大型咖啡茶具,江苏省国画院‘亚明’等设计“迎宾壶”、“亚明四方壶”,并多次为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定制书画装饰的紫砂茶壶。另“牡丹壶”、“卫星壶”营销运苏联、波兰等50余国。

1959年:从宜兴紫砂工艺厂抽调人员传授新建宜兴西酒紫砂工艺厂的制壶技艺。

1959年: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获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60年: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1960年:政府投资45.6万元改善设备并建二座100立方米的倒焰窑,解决缺柴草问题。

1960年:开始精简职工,至1963年底,从业人数为578人。

1960年:经济萧条导致宜兴西酒紫砂厂关闭。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求高产值,采用注浆工艺量产荷叶壶、蛤蟆莲蓬壶等高档壶,因质量低劣滞销而降价,后改生产“丰灯壶”、“农家乐”、“大寿星壶”等提携方便受农村欢迎的粗大壶,并以倒焰窑逐步取代龙窑。

1965年:紫砂生产好转。

1965年:紫砂的年产量为109万件,比1955年增加45%,年产值72.2万元,比1955年增加5.2倍。

1966年4月: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产品设计和技术业务指导。

1966年4月: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使紫砂生产受到影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紫砂行业仅生产茶具和花盆,部分紫砂从业人员转产出口澳大利亚的釉陶啤酒杯及波纹板工业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紫砂茶壶被当成要抛弃“四旧”,百货公司工艺专柜每把价格仅为0.2元。仅以茶器、水平壶销往日本和香港。1966年: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打样设计,解决技术难关,使主产一级品率从76%提高到90.25%。

1968年12月28日,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岁。1970年:1970~197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广东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设计50种新壶,为法国承制8.24万件串钮胆壶。

1970年:应日本所提,将壶的出水口改成“球孔”。出口港由广州改为上海。

1971年:日本、香港透过广州订购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壶,并转口美国。大量制作微型花盆和日本来样花盆。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遂年增长。

1972年:宜兴利新陶瓷厂生产壶。

1972年:以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小型竹节茶具”和“可心梨式茶具”作为馈赠给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的国家礼品;紫砂壶恢复为出口紫砂的主产品。1973年:筹资29万元建造54米紫砂隧道窑,注浆采新配方泥料,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开发新品,参加美、日等国20余次展览。

197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54米遂道窑取代倒焰窑,并添置真空练泥机,扩大紫砂研究室。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名艺人专门从事新材质、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的开发,发展出镶银丝、纹泥、冰纹开片、镶瓷珠的新工艺,新创“永梅茶具”、“提璧茶具”、“荷藕酒具”、“集玉壶”、“镶金龙团壶”、“扁竹提梁壶”等壶种。

1975年8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杨永善、陈若菊、白雪石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受训一年。

1975年:1975~1977年外销扩及欧洲、美洲和澳洲,茶壶、茶具类占60%,出水口以球孔为主。

1975年:出口五十五万件,参加丹麦、法国、叙利亚等国的国际博览会,赴日本、罗马尼亚、西欧、北欧、北美、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香港等地展出。1976年7月: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考证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至明代早期。

1976年:南京大学考古系会同宜兴陶瓷公司合力发掘丁山羊角山紫砂古窖址,考古证明宜兴紫砂起源在北宋中后期。

1977年:2年:紫砂名师裴石民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1977年:在美国纽约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受到高度好评。1978年: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被选为工艺美术师。

197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平均每年有150件﹝套﹞新品问世。

1979年5月:紫砂工艺陶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获佳誉。

1979年8月:紫砂工艺陶参加北京故宫举办的“宜兴陶瓷展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镶的一套15头四方藏圆咖啡具被故宫收藏,另一套被美籍华人以1200元高价购藏。

1979年:1979~1987年,每年平均有3000人左右慕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最多时达5000余人,由此带来的旅游外汇年收可达70~80万元人民币。1979年:江苏紫砂传统工艺品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同年宜兴紫砂陶器获轻工部国家质量评比银质奖章。

1979年:沈蘧华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子,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和技术改进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银质奖,出口量80.5万件,出口值105.9万元。

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创新品种从每年50种上升到120余种,单件出口值从0.1美元上升到0.5美元。

1979年: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的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的“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年: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年: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80年10月:由紫砂厂下放农村的技术人员为主体,在紫砂工艺厂的西侧建立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0年: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福建茶叶公司曾大量向“宜兴紫砂工艺厂”(台湾玩家称:一厂),大量下订生产过“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壶,泥料为“红泥”及“清水泥”,容量以十杯壶为主(台湾玩家惯称此规格的容量为8杯)。不过,该批壶的底款是繁体字,壶身筒正面刻上楷书年:“请饮”:(于上方),中国乌龙茶(这五字刻在“请饮”二字的下方),及一个小茶船(上盖下承),和六个很小的茶杯(也是红泥或清水泥做的),整个套组都是用同品种的泥料生产。这批货中的水平壶,因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所以于1980年代末期之后,厂外就有很多仿制品的出现,年:但都只生产茶壶(不附一茶船与六小杯),落款方式与刻字都类同。

1980年:香港双鱼有限公司罗桂祥先生8度赴宜兴收集资料,介绍紫砂茗壶作者,并订制17个高档茶壶,按作者的名望分订三种价,突出名家作品的声誉。1980年:紫砂的产量已达364万件,产值248.65万元,创利润68.1万元。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加,部分乡镇也开始发展紫砂生产。

1980年:顾景舟建立“紫砂特艺班”,按香港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艺术的基础。

1981年2月20日:宜兴周墅紫砂厂成立,1984年5月l日再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1年9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紫砂工艺陶》科教片,并译成英、法、俄、西班牙、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宣传。

1981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佰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并专题演讲“中国紫砂陶的历史发展与生产过程”和作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对紫砂茗壶的狂热兴趣。

1981年10月: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山东生产一批紫砂葫瓢壶,并提供包锡工艺之壶。另出口“木瓜、柿子、荷叶、蜜桃、瓜菱、佛手、南瓜、梅花、十二生肖壶”等25个新品种。

1981年:宜兴周墅公社紫砂厂(现紫砂工艺二厂)建成投产,在乡村招收技术工人制作紫砂壶等产品。

198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特艺生产班组,专门为香港市政局的亚洲第六届文化艺术节举行的“宜兴陶艺展”生产一批优秀作品,藉以宣传紫砂壶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为保护紫砂陶土资源,减少寿星壶、洋通壶的粗货生产,再创新上百个品种。

198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采用“方圆牌”注册商标,并在紫砂隧道窑安装烧成自动控制记录仪,保证烧成质量。

1981年:1981年:香港举办亚洲6届文化艺术节,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其参展作品定调为名人名作,藉以提高紫砂身价。

1981年:根据香港锦锋公司的需求,将“鱼化龙”改成大、中、小三个系列品种,制作小合梅、小集玉、小龙团、小樱花等10个200cc系列小壶,年产三万件,产值达30万元,深受东南亚和台湾的欢迎。

1981年:高档200CC紫砂小壶问世,畅销不衰。

1982年5月:中共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议”,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二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1982年5月: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1982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天安门内端门举办“紫砂工艺陶展览会”,展出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产品和创新产品400件(套),现场供应的20万件紫砂工艺产品,不几天全部售光。

1982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1982年9月:陶觉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82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园牌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经委金质奖;八件紫砂陶,获称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称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

1982年:香港专营紫砂公司每年轮办“紫砂陶艺展”,宣扬宜兴紫砂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积极推动“紫砂热”的兴旺发达。

1982年: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1982年:紫砂工艺陶列入单独行业评比,并多次获国内、国外奖。1982年:扩大高档壶产能,全年创新83件(套),出口订货80258件,新增产值69万元。

1982年:顾景舟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称。1983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谈宜兴紫砂”。1983年10月:周墅紫砂工艺厂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从此拉开了宜兴民间紫砂大镇的序幕。

1983年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台湾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是台湾首次获得较详尽的宜兴壶资料。1983年:民国73年之前,宜兴紫砂壶底均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荆溪X制”、“宜兴紫砂”,使业者常蒙当时的“警备总部”关切,“宜兴紫砂工艺厂”因此换掉印章,癸亥年、甲子年(1983~1984年)出现大批壶底刻上正楷年号“癸亥年”、“甲子年”之壶。

1983年:江苏省高淳县利用当地秀山等地的黏土矿,新建高淳紫砂厂,生产紫砂茶壶。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颁发金质奖。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金质奖和江苏省优质产品奖。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日本荣华公司仿制“供春壶”、“仿曼生提梁壶”、“掇球葵仿古壶”等7个高档产品,由日商指定紫砂艺人制作,出口单价在500元以上。

1983年:台北陆羽茶艺中心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湾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984年2月: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举办大规模“古代茶具特展”,大部分为宜兴古代紫砂茗壶,是台湾古壶收藏的高潮。1984年3月:李昌鸿应邀赴美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并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示范紫砂工艺。1984年4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沈汉生镌刻的“简紫砂茶具”和顾绍培制作、谭泉海镌刻的“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1984年4月:李昌鸿、顾绍培等人的紫砂『竹简茶具』、『百寿瓶』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4年6月: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藏品多半为宜兴古今紫砂荼具,促成港、台壶艺的研究风气,活跃了台湾古壶市场。

1984年:宜兴陶业界名人华荫棠,将珍藏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师杨氏作的“竹段紫砂壶”、“风卷葵紫砂壶”和鼎蜀医院中医杨葆清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师邵大亨作的“棳球紫砂壶”,赠给政府,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198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全年创作了377件(套)新品种。

198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应用“黑泥”和“红泥”等新材质生产茶壶。尤其用红泥制作的水平壶代替了沾浆红泥水平壶(台湾称为内紫外红标准壶)。1984年:香港举办的“江苏陶瓷展览”中,镶银丝凤形茶具以港币5.5万元出售。

1984年:紫砂“百寿瓶”、“竹简茶具”在民主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获得“金质奖”。

1984年:紫砂名师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示范紫砂制作。

1984年:紫砂名师顾绍培出席江苏省先进表彰大会,获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年:随紫砂陶的需求增多,宜兴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高淳紫砂厂相继建成投产;宜兴紫砂工艺厂与合新厂、红旗厂实行企业联营单位。1984年:顾绍培作的紫砂“百寿瓶”,李昌鸿与沈遽华合作、沈汉生装饰的“竹简茶具”,获得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的金质奖章。

1985年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共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发行。

198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颁授紫砂名师顾绍培“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他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85年9月18日:中共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高海庚创作的“集玉紫砂壶”为国家礼品。

1985年9月: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浆。

1985年:1985~1986年间,香港锦锋公司、英泰贸易公司、海洋紫砂陶艺公司、双鱼有限公司相继举办紫砂陶艺名人名作展览会、展销会,印制“壶锦”、“砂壶集”、“紫砂春华”等书籍,形成国内外的“紫砂热”。

1985年:1985~1986年间,紫砂工艺厂成为生产高档品为主,所产200cc高档壶有400多种。

1985年:没有“中国宜兴”印章后的宜兴壶,和台湾壶不易区分,因而销售大幅下滑,遂改落个人“姓名”章款于壶底,直接促成近代“名家壶”的迅速窜升。

1986年1月:紫砂名师沈遽华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1986年3月:27年:紫砂名师朱可心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1986年4月:以上袁,潜洛的制壶技术为基础,在宜兴川阜,成立了紫砂三厂.

1986年11月16日:紫砂工艺二厂举行“宜兴紫砂散文节”。1986年: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华艺牌”茶具)成为出口厂家,高淳紫砂厂也生产出口紫砂陶40多种,同时研制成功紫砂cs-A型寿星牌紫砂磁化水壶。1986年: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1986年:紫砂名师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1986年:紫砂名师鲍仲梅赴孟加拉国参加“紫砂陶艺展”。

1987年7月:川沪乡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9月周墅乡常安村办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随后大浦乡洋渚村改产宜兴紫砂五厂,均以生产紫砂茶壶为主,供少量出口。

1987年7月:川埠乡的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9月,周墅乡常安村办的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是年,宜兴紫砂产品有壶、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挂盘、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多个品种。4家紫砂厂的从业人数在2620人,年产量1290.22万件,年产值1850.9万元,创利润548.49万元。1987年:以原紫砂农村加工户技术为基础,在紫砂厂北建立了紫砂工艺四厂.

1987年:江苏省内已有6个生产紫砂壶的厂家,营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50余国,宜兴紫砂工艺厂全年创汇150万美元。

1987年:宜兴紫砂二厂评为“明星企业”,厂长史俊荣被评为当代中国优秀农民企业家。

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精品40件套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获国务院颁发荣誉证书。

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申报顾景舟为工艺美术大师。

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淘汰“云玉壶”、“龙眼酒壶”、“各式茶器”、“小水平茶具”等老产品。

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厂获轻工部优秀质量管理奖。

1987年:宜兴紫砂已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宜兴紫砂一、二、三厂的出口值共达673万元(含旅游产品值),比1978年增加5.63倍。

1987年:紫砂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夏意”工艺雕塑和“一节竹段壶”获中共农牧渔业部“创新产品”奖。

1987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蠡龙茶具”,获中央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奖。

1987年:紫砂工艺品种类达数千种,从业人数达2620人,年产1290.22万件,产值1850.9万元,创利548.49万元,营销54个国家,创汇631.39万元。1987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的“消费者满意产品”。

1987年:顾绍培创作的“天龙顶珠紫砂壶”和“紫砂大汽锅”,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

1987年:顾景舟创作的“五头提壁茶具”,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一等奖。

1988年3月16日:宜兴紫砂工艺厂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精制一万套刻有“全国七届人大政协会议留念”字款的“小水平紫砂茶具”,空运至北京。

1988年4月: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授予紫砂名师顾景舟“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是紫砂史上受此殊荣的第一人,自此而后,有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谭泉海、徐汉棠等六人获此荣誉称号。

1988年6月18日: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海四海茶具馆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览中心音乐厅,联合举办“复兴茶艺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讨茶艺、壶艺,并呼吁“复兴中华茶艺”。

1988年6月5日:顾绍培制造烧的“金声玉振巨型紫砂壶”,壶高90厘米、宽82厘米,容量88公斤,在香港展出被誉为“世界壶王”。

1988年7月6日:紫砂名师徐秀棠、鲍仲梅、范洪泉、储立之等应邀到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参加“紫砂陶艺术大屐”和“紫砂陶艺术研讨会”。1988年9月9日: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田志芳,紫砂工艺厂厂长唐伯年,紫砂名师谢曼偷、范永良和均陶厂厂长胡国荣,赴美参加中美合资天山有限公司在纽约、芝加哥举办的“中国节紫砂工艺陶瓷展览会”。

1988年10月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日中陶艺交流协会在日本东京联合举办“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览”,展出陶瓷精品1000多件(套),紫砂名师汪寅仙、张红华现场表演制作紫砂陶艺。

1988年:在蜀山以东的洋笃林,建立了紫砂五厂。

1988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茶具”,获中共农业部年度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五头“清风印纹茶具”,获“全国旅游品内销展评会”优秀奖。

1989年5月23日:紫砂名师顾景舟、李昌鸿、何道洪、王石耕、高丽君参展香港的“中国宜兴紫砂特艺大展”。

1989年7月: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茶具”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9年9月24日:紫砂名师汪寅仙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华全国国总工会授于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成就。1990年2月:宜兴紫砂工艺三厂为祝贺上海画坛大师朱屺瞻百岁华诞,特制作十种款式茗壶以志纪念。“莲心如意壶”祝愿屺老万事如意;“童帽园顶壶”祝颂寿星返老还童。按屺老提供的《长青-松》、《报春-梅》、《舞东风-水仙》、《黄金实-枇杷》《寿-灵芝》等十幅小品,由砚刻、壶刻艺术家徐孝穆、沈觉初、徐勇良等执刀镌刻。集名画、名刻、名壶于一体,堪称佳话。1990年3月:紫砂名师鲍志强、吴震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加“宜兴陶瓷艺术展”,并作“紫砂陶艺讲座“。

1990年6月9日:宜兴紫砂陶荣获全国陶瓷百花奖行业评比会的第一名。1990年6月7日:紫砂名师周佳珍、高建芳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陶艺表演。1990年8月21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迎亚运~宜兴紫砂工艺精品展览”。

1990年8月29日:紫砂名师吕尧臣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精心制作一只“熊猫紫砂壶”,以奖励本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获得者,亚运会组委会特授予吕尧臣“支持亚运”荣誉证书。

1990年10月10日:“全国陶瓷艺术精品展评”在江西景德镇市陶瓷陈列馆揭晓,紫砂工艺厂“九头源泉茶具”、“曲壶”、“嵌金搏浪锤壶”和“百帝紫砂鼻烟瓶”荣获一等奖。

1990年10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颁奖大会,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紫砂花瓶,获金杯奖;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陶,获银杯奖。

1990年11月28日:宜兴建筑陶瓷厂张奂生工艺美术师,赴日本安装无锡市政府捐赠的“紫砂九龙壁画”。

1990年12月22日:宜兴陶瓷公司副总经理胡国荣,紫砂工艺厂名师葛明仙、施小马、季益顺,紫砂工艺二厂名师范永良、徐雪娟,应邀参加香港锦峰公司举办的“紫砂名家作品展”。

1990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茶具”在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又获金奖;“紫砂乳白釉”制品在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获三等奖;紫砂名师李昌鸿创制的“九能紫砂壶”获”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

1991年4月25日:杭州举行国际茶文化节,宜兴紫砂二厂的“井栏茶具”获一等奖,“一节竹段茶具”获三等奖,市旅游工艺品厂的“微型紫砂小壶”获二等奖。

1991年6月22日:“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名家作品展”在新加坡开幕,展出顾景舟、蒋蓉等紫砂名作300多件(套)。

1991年8月12日:“第三届国际残疾展能节”在香港举行,宜兴紫砂工艺四厂残疾青年女工夏淑君,以娴熟技艺在六小时内制成一套(一壶三杯)紫砂绞泥茶具,获制陶国际金奖。

1992年1月:《宜兴紫砂珍赏》在香港出版,主编顾景舟,副主编徐秀棠、李昌鸿,三联书店(香港)出版。

1992年5月5日:第一届“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国内外专家、教授、鉴赏家、收藏家八十人参加,收到论文三十多篇,对探索宜兴紫砂陶艺产生深远影响。

1992年11月13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宣布,紫砂名师吕尧臣被提名为1992~1993年度世界级名人,列入22版《世界名人证书录》与发给《世界名人证书》,翌年,吕尧臣被纳为“世界名人协会”的终身会员。

1992年11月:紫砂壶艺魔术师吕尧臣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聘入世界名人录,并开给世界名人证书。他是紫砂史第一个获世界名人称号的壶艺师。

1992年11月: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首度邀请大陆陶艺家访台,邀请徐汉棠、徐秀棠兄弟由香港转道台湾作为期11天的陶艺交流访问。在东海大学由秀棠作“宜兴紫砂陶”学术讲演,汉棠作紫砂成型表演;在莺歌和台湾陶艺界进行座谈。1992年:昌海厂成立于1992年,1996年底后,因缺乏订单与竞争力,在香港海洋公司撤资后,遂正式停产紫砂壶!该厂是宜兴陶瓷公司与香港海洋陶瓷公司合资成立,因缺少技术人员,故由紫砂工艺厂(即一厂)提供人员,以取得股权之交换条件。该厂位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正后方,当时支持该厂之技术人员有:施小马、胡永成、鲍利安、储集泉、及徐维明,和青瓷厂、美陶厂、建陶厂、均陶厂等名家技术人员。

1993年6月:紫砂工艺厂夏俊伟经数年试制,恢复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失传的泥绘装饰;倪顺生解决泥色与造型、烧结难度,获江苏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1993年10月:“中国书画名家金秋紫砂艺术笔会”在宜兴召开,应邀参加的著名书画家有陈大羽、高马得、玉孟奇和周韶华等二十多位。1994年10月又举办第二届笔会。

1993年10月:宜兴旅游工艺品厂承制的“大唐盛衰图”大型壁画,安放于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唐城御花园长廊内,由工艺美术师吴小楣设计。1993年10月:宜兴第一家由外资与壶艺人员合办的专业紫砂公司-鸿成陶艺有限公司成立。

1993年10月: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等11人,应台湾“财四法人知还研究发展基金会”邀请,赴台举办“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会”,顾大师在台作了“紫砂陶史概论”讲演,并作技术示范和学术交流。

1993年10月:顾景舟、汪寅仙、鲍志强等人,赴台湾举办『宜兴陶艺艺术展览』。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宜兴紫砂到台湾,与相隔几十年的同好面对面交流。1993年:李昌鸿、沈蘧华伉丽合制的“孔雀紫砂茶具”在山东淄博市举办的”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评大奖赛”荣获大奖。

1993年:汪寅仙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8年4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播放汪寅仙事迹。2001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汪寅仙紫砂艺术展。

1994年1月14日:芳权陶艺展14~19日在台湾展出潘春芳、许成权伉丽的50~90年代系列紫砂陶艺作品一百余件(套),现场并讲学和示范制壶。1994年1月:台北江度书先生创办发行《天地方圆》杂志,全面介绍宜兴紫砂艺术。

1994年3月4日:南京博物院在宁举办“紫砂工艺展”,展出清代与现代名家精品125件(套).

1994年5月7日: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海峡两岸紫砂发展研讨会”,与会的有海峡两岸专家、教授、紫砂爱好者六十多人。

1994年5月5日: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一套四枚。第一枚为明代时大彬“三足圆壶”;第二枚为清代陈鸣远“四足方壶”;第三枚为清代邵大亨“八卦束竹壶”;第四枚为当代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提璧壶”。邮票设计者为邮电部邮票印制局王虎鸣、李印清。

1995年9月18日: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高级工艺师谭泉海、汪寅仙、潘持平、鲍仲梅等13人参加由马来西亚大地茶行和永春茶行首次在吉隆坡和槟洲联合主办的《中国宜兴‘方圆牌’紫砂陶名人珍品展》,参展作品共500多件(套)。

1995年10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国民间工艺(紫砂轶闻)》专题片。

1995年12月2日: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及高级工艺师何道洪、顾绍培、周桂珍、潘持平、鲍仲梅、王石耕等八人,参加由台湾合成文教基金会、天地方圆杂志社主办的“当代紫砂精品展”,并作技术示范和学术交流。

1995年:紫砂的紫砂雕塑获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

1996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定:宜兴紫砂工艺厂汪寅仙、蒋蓉,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吕尧臣,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徐秀棠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97年:北京几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大胆创新,开拓了许多新艺术品拍卖项目。

THE END
1.天工雕极致,神火炼珍奇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当之无愧的百变之王——石瓢,由紫砂界的不朽传奇陈曼生始创。子冶石瓢,将书法绘画与紫砂壶结合起来,称“书绝、画绝、壶绝”三绝。景舟石瓢,“壶艺泰斗”顾景舟所创石瓢风靡紫砂界,长盛不衰。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称“石瓢三绝”,代表着石瓢壶高度的三把标杆之作。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03270
2.2024年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景德镇百家名壶赏析(五)紫砂匠人周南辰丨潜心摹古寻真意,妙手拓新问大成。 陶艺匠人黄盈丨泥润含情藏妙意,火涤焕彩展灵姿。 紫砂伉俪范建军、费寅媛丨伉俪情深抟岁月,紫砂韵雅醉流年。 紫砂匠人华雪琴丨凝心妙手雕佳器,巧具幽怀赋美名。 陶艺匠人王首浩丨毫端勾勒寒云影,瓷雕冷岫素光斜。 陶艺匠人阎先公丨岁月难销工匠意,陶瓷长记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1/09/11222586_1141694586.shtml
3.紫砂壶艺术品图片展览中国陶瓷工艺的精髓紫砂壶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陶瓷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功能深受人们喜爱。紫砂壶的名字来源于其原料——一种含有铁氧化物的粘土,这种粘土在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淡紫色的外观,因此得名“紫砂”。这种特殊材料使得制作出的茶具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防滑性,非常适合泡制茶叶。 https://www.oegwsi2ak.cn/tao-ci-gong-yi/534160.html
4.展览内容详细介绍: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翰墨壶韵—中国画·紫砂壶艺术作品展”将于2012年1月7日在中外首工美术馆开幕。展览将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昌鸿的多件作品。与李昌鸿紫砂作品一起展出的有其夫人沈邃华、弟子沈美华和吴锦川的紫砂和中国画作品。沈邃华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http://www.paiorg.com/app/123/235-view-971.shtml
5.2024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暨紫砂茶器陶瓷书画二、展出范围 1.各地茶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普洱茶)等国内外茗茶; 2.紫砂茶具:紫砂壶、杯碟、紫砂工艺品;茶盘、茶具、煮茶器、陶瓷茶具等; 3.茶食品类:茶饮料、茶糖果、茶点、茶保健食品、茶叶提取物等茶类品牌; 4.茶叶包装:茶叶罐、茶礼盒、茶纸盒、茶玻璃器皿及其它包装类制品https://www.zhcszhan.com/exhibit/show.php?itemid=11602
6.朱泥非遗传承人谢华紫砂壶在国展一号厅展出古玩店铺2013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将于2013年7月12~1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举行,谢华紫砂壶在国展一号厅展出(展位1A162-163) 艺术家介绍 谢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泥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紫砂朱泥壶专业委员会主任。 谢华从事壶艺创作30年,大胆推动朱泥壶的泥料创新、工艺创新和造型https://news.artron.net/20130714/n476718.html
7.中国拍卖杂志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2018年第08期关键词:紫砂壶 名家 江浙沪 艺术品 现当代 文人 作品 紫砂专场是每年江浙沪地方春秋大拍的必争之地,近年来文人器物的市场渐热,文人紫砂逐渐发展为各路藏家争相收藏的艺术品,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主打现当代紫砂作品2018年度地方春拍的紫砂板块表现与京城基本持平https://www.youfabiao.com/zgpm/201808/
8.实时热点民藏杂谈 | 韩书茂:供春紫砂壶鉴藏举粹 中国网 · 中国民藏 民藏杂谈 | 龙年说龙:石家河的龙 中国网 · 中国民藏 民藏杂谈 | 神农的微笑,永恒的魅力 中国网 · 中国民藏 民藏杂谈 | 龙年说龙:红山文化的龙 中国网 · 中国民藏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 · 中国民藏 http://mc.china.com.cn/m/node_1013622.htm
9.艺人介绍谭泉海紫砂“博古百寿瓶”荣获江苏省新产品评比一等奖;1988年创作的紫砂“四体茶诗艺术挂盘”获江苏省新产品评比一等奖,同年参与装饰雕刻的紫砂壶艺术作品,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陈设;1989年书画作品参加苏、浙、皖毗邻县市书画大联展,同年8月书画作品在台湾台北市石涛园展出;1990年由江苏省轻工厅推荐为“江苏工艺美术行业高级职称https://home.51pot.com/tanquanhai/about.shtml
10.《孟艺风华》此壶制作者范承甫(大生),以制大生壶声名海内外,曾连续多次参加参加世博会,荣获国际金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紫砂大家。壶身铭文陶刻者戴国宝,子玉屏,刻瓷、刻胡、经营高手,1913年在上海创办铁画轩,常订制范承甫(大生)制作的紫砂茗壶。 范伟群老师介绍此壶用水磨抛光法对壶进行过表面处理,尤显得乌黑发亮,此类壶是当时http://www.cctvbr.com/feed.asp
11.谭泉海谭泉海紫砂壶“博古百寿瓶”荣获江苏省新产品评比一等奖;1988年创作的紫砂“四体茶诗艺术挂盘”获江苏省新产品评比一等奖,同年参与装饰雕刻的紫砂壶艺术作品,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陈设;1989年书画作品参加苏、浙、皖毗邻县市书画大联展,同年8月书画作品在台湾台北市石涛园展出;1990年由江苏省轻工厅推荐为“江苏工艺美术行业高级职称https://fangshapot.com/12397.html
12.东南亚紫砂壶展自明末清初以来,宜兴紫砂壶就开始外销东南亚。清中叶以后,紫砂壶在东南亚的销量随着华人移居当地而大幅上升。随着东西方航路的开辟,东南亚成为中国与欧洲贸易之间的桥梁,外销茶壶连同茶叶经由东南亚远销欧洲各国。 2020年8月28日起,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展出的“至趣——紫砂的另一面”展览,将带领观众走进一个https://www.homelifexpo.com/info/?id=1633
13.宜兴市紫砂艺术馆:美术陶瓷展览服务,美术陶瓷零售美术陶瓷展览服务 , 美术陶瓷零售。紫砂壶的鉴定 , 收藏 , 宣传 , 生产 , 销售 全国服务热线(0510) 您当前的位置:宜兴市紫砂艺术馆? 商铺首页 手机版 单位简介更多 一 企业简介: 宜兴紫砂艺术馆成立于2001年,馆址位于紫砂发源地—宜兴紫砂村,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专业收藏、展出紫砂大师及https://wuxi0170418.11467.com/
14.吴俊杰紫砂艺术展南京开幕大红袍紫砂壶亮相——中国青年网以大红袍料制作的紫砂壶 《壶润茶香》——吴俊杰紫砂艺术展于2016年5月14日上午10点30分正式在南京市爱涛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展览为期一周。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紫砂艺术展以大红袍料紫砂壶为主题,展出的大红袍紫砂壶皆出自于吴俊杰之手。大红袍是一种特殊的紫砂泥料,经过手工打磨抛光,有着润泽的光感。大红袍泥料目前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1605/t20160515_7998800.htm
15.“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展”在斋宫展出这些“宫廷紫砂”的制作技艺是顶级的,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无人能及,显然高出社会上一般的文人用器,与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众用品更有天壤之别。 除明清紫砂器外,此次展览还将展出宜兴现代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名人及高级工艺师的紫砂作品,其中国家级大师的9件紫砂壶将捐赠给故宫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show/226106.html
16.《文心金砂》展开幕,与200多年江南文人紫砂来一场夏日大聚会上海工艺美术大师黄鹏程 “陈佩秋花鸟六式”紫砂壶 本次展览策展人胡晓芒表示,通过对江南文人紫砂艺术的历史梳理,我们将当代文人紫砂艺术应该追求的方向,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关切点。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无锡工艺学院时尚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玮的紫砂创作,便回应了这一文化关切。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7022768378023.html
17.紫砂壶收藏入门有诀窍一看名头二看实力三看潜质看紫砂展,听鉴赏课 据记者了解,本次紫砂壶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共展出紫砂壶作品172件套。 “目前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类的共有11人,而此次参展的就有6位,包含有鲍志强、顾绍培、曹亚麟等人的作品,档次很高。”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紫砂研究中心秘书长赵炎介绍。 https://idg.timedg.com/p/20825212.shtml
18.茶博会志愿者服务心得(通用10篇)【展会内容介绍】福州茶博会展会辅以丰富多彩的主题配套活动,有第二届中国海峡茶王争霸赛、福建省第二届茶席设计大赛、福建省第二届团队茶艺大赛、首届紫砂壶制作大赛、高端工艺品鉴赏会等将为第二届福州茶博会带来更多精彩看点。 【展会优势介绍】福建省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蜚声海内外,茶叶种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2ss7yom.html
19.[分享]宜兴紫砂名人榜茶艺茶道金沙寺后继寺僧供春(又说姓龚)是艺术化紫砂壶的一位重要创始人。供春是宜兴当地一位读书人吴颐山的https://forum.hmlan.com/showtopic-127-499922-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