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一、为什么要在洛阳凿石窟?
☆河南洛阳,老君山。传说中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在此地归隐修炼,唐太宗李世民特将该山赐名为“老君山”。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北魏,泥塑人面像,洛阳博物馆藏。洛阳永宁寺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遭雷击焚毁,据研究,永宁寺木塔通高约147米,如果留存至今,应是世界最高的古代木结构佛塔,图为永宁寺塔基附近出土的泥塑佛像,与同时期龙门石窟造像风格相近。
南北朝时期,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统治阶级、劳苦大众急需要一种精神鸦片来自我安慰,使佛教得以广泛传播。而在北魏前期,在山西云冈已经有大规模开凿石窟的先例,其后,迁都洛阳后,除了在洛阳内城兴建了永宁寺等大型的佛寺外,还着手在附近准备营造石窟。
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内已是寺院林立(佛寺共计1367所),僧尼十万余众。北魏皇室崇尚佛教,一直秉持开凿石窟寺的传统,开工前的选址十分重要,关乎佛窟“法力”的强弱盛衰。
☆龙门石窟,夜景。
龙门西山的风水比较好。佛教东传后,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理论,必然会选择风水佳地。而龙门石窟密集分布的龙门西山几乎呈南北走向,而伊水又穿流于龙门西山与东山之间,形成山口把门之势,符合中国风水学上的'藏风得水'、'负阴抱阳'等基本原则。
☆暮色四合的龙门石窟,游客散去,有着别样的宁静与祥和。
再者,龙门西山的地质条件优越。从地质构造上看,龙门峡谷基本上属于寒武纪中世石灰岩、下寒武世紫色夹灰绿色页岩等,石质细腻坚硬,可以雕刻出更加精致的、符合中国人审美特征的佛教造像。
并且,龙门西山有一些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如北魏时期的古阳洞等均是在自然石洞的基础上雕琢而成的,与中国'顺其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龙门天成'为这些佛教造像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伊阙,东西两山拔地而起,伊水中流。
☆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伊洛河水清,黄河水浊。这片山河也是”河出图,洛出书“之地。
龙门山体宽广,任君开凿;蜿蜒北去的潺潺伊水,不仅便利漕运,还为凿窟工匠和寺内僧侣提供了生活水源。开窟造像,虽然看似漫海拾贝般自由随意,其实,代价极为昂贵。斩平山壁、凿洞开龛、琢磨佛像,每一道工序,在古时均非易事,甚至倾举一国之力,朝廷设石窟署、营福署掌管造像工程。
☆龙门石窟,伊阙。
每一窟的创建,动辄耗时四、五年,或分数期完工,工匠的一锥一锤,以及石窟的后期维护,都开销不菲。今日龙门共2345座石窟(主要分布于西山,占石窟总数的87%),10万余尊造像。长达400余年的营造史,耗费不知多少人力物力。因而,龙门石窟的选址是时人在考虑到政治、文化、地理等各种因素后,做出的一个最佳选择。基于此,龙门石窟才能历经沧桑而傲然挺立。
☆龙门西山上的石窟,经由400多年的建造,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如今已然成为龙门石窟“代言人”的卢舍那大佛,就位于唐朝时开凿的奉先寺内。
二、龙门石窟佛像: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龙门石窟,古阳洞。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龙门二十品,局部。
☆图1:莲花洞局部。佛教石窟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般精美硕大的莲花,实属少见。图2:莲花洞全景。
北魏迁都洛阳前,造像仍保留云冈石窟的遗风,有古印度犍陀罗风格的原汁原味;北魏迁都洛阳后,造像受汉化改制和南朝士族文化影响,大多呈面相清秀、体态瘦削修长的“秀骨清像”,如宾阳中洞前壁窟门南侧上层的维摩诘像,头戴笼冠,身着宽松飘逸的褒衣博带式汉风服饰,斜倚隐囊,侧卧榻上,手挥麈尾,其滔滔奋髯,倨傲自负的神色栩栩如生。
☆图1:宾阳洞前壁浮雕全图。图2:来自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北魏大型浮雕《维摩变》中的维摩诘居士像片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历经周折转运至美国,浮雕从岩壁上盗凿到漂洋过海,受到了极大的损坏。博物馆非常努力地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修复,才能使我们有幸一睹一千五百年前的这尊大型浮雕的一个局部片段。
三、龙门石窟的历史发展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洛阳龙门石窟游人如织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洛阳龙门石窟的残损佛像。
☆雪中的香山寺和伊水河。
☆惠简洞。
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香山寺法音绵历、香火炽盛,以致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酬唱于该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蔼。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故居,白居易的亲属,根据他生前的遗嘱,将他葬于龙门香山寺下。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是各界来宾体验大诗人晚年生活的理想之地。
☆龙门石窟石壁上的小佛像。
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龙门石窟,东山石壁浮雕。
在众多石窟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奉先寺洞窟,位于最中间的是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细节图。似笑非笑的卢舍那大佛,在不同人的不同心境中,有着不同的模样。
因卢舍那大佛法相慈祥典雅,面貌丰满圆润,民间传说其是依据武则天面容雕凿的。皇室成员所开石窟还有魏王李泰造宾阳南洞正壁大像,纪国太妃韦氏造敬善寺石像龛等。
☆并非所有皇家石窟都臻于完美,因政局变幻,宏大的皇家造像也会被废弃,如凿造于武周时期的摩崖三佛龛,其内共七尊造像,均未完工。三大佛像并列而坐且弥勒居中,这种三佛题材在中国石窟造像中实属罕见。工程规模宏大却半途而废,且无任何文字资料可以考证。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
☆万佛洞
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万佛洞观世音菩萨像。虽面部残损,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他的优美身姿,梅兰芳大师参观龙门石窟时曾被他吸引,并在《洛神赋》的表演中得以引用。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梁县侯姚元之等造极南洞。
看经寺位于东山万佛沟北侧,洛阳香山。为东山最大的洞窟。洞的正面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砖瓦结构二层楼,门额上刻着“看经寺”三字。相传龙门东山万佛沟内的西方净土变龛是白居易开凿,其中的伎乐组图,或许正是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诗意的真实写照。
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东山万佛沟西方净土变龛
洞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绕着四个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洞内东、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台基上浮雕二十九尊罗汉像,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残毁,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象,与《历化法宝记》云“西国二十九代”相合,应是佛教中所谓“二十九祖”。神态刻划细致入微,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生动有致,栩栩如生,是龙门石雕罗汉群像中的杰作。
☆龙门石窟看经寺,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是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开凿的一座皇家洞窟。有世界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的29尊唐代石刻罗汉像。这是龙门石窟内文物极为珍贵、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的洞窟。
该窟开凿年代约在武则天时期。另外在窟内放置有宋代圆雕坐佛3尊,南壁雕造9排小千佛像,北壁除几排小千佛像外,还有一些莲花供养菩萨。
☆东山看经寺腰壁罗汉
四、龙门石窟与名人风采
唐以后,中国石窟开凿的高峰期已过,但游览龙门者仍络绎不绝,只是不再以礼佛祈福为主要目的。
宋代文人如文彦博、欧阳修、梅尧臣、宋庠、苏轼等,都曾创作有关龙门的诗歌,他们来到龙门,多寄宿于山中寺院,欣赏石窟之余,还常泛舟伊河,拜谒白居易墓园,偶尔于香山石楼下垂钓,或在伊滨把酒言欢,极尽风雅。白居易墓园又称白园,坐落于洛阳城南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占地44亩,是龙门石窟景区内的人文自然胜景,处于山间林海中颇有仙风道骨之韵,是全国唯一的纪念白居易的主题公园。
☆位于龙门石窟东山上的白园。作为龙门石窟行走的“代言人”,白居易在去世后也葬在了龙门石窟。
元代以后的600余年来,古都洛阳风光不再,龙门石窟也逐渐萧条,自然剥蚀和人为盗损,让大量造像被破坏,令人痛心。即便如此,也未阻碍后世的政要名流们流连此间,清乾隆帝曾巡幸龙门,御笔夸赞香山寺;庚子国难时,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难至洛阳,苦中作乐游览龙门。
☆乾隆御碑亭
蒋宋别墅,位于香山寺南侧,建成于1936年,是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大寿而修建的。这座中西合璧的青砖小楼,为典型的半歇山顶、两层周回廊的仿古阁楼建筑,清雅古朴,极具韵味。
☆蒋宋别墅内景
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游赏龙门,对书法经典《龙门二十品》爱不释手。
龙门石窟,不仅承载了人们太多的信仰渴求,而且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夜色下的龙门石窟,莫名有种玄幻的感觉。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龙门石窟宾阳北洞中的主尊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但由于拇指被破坏,所以如今呈现出来的手势像极了人们现在拍照时伸出的“剪刀手”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