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5.11安徽
天津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有中国历代艺术珍品、近现代历史文献和地方史料等。拥有古代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玺印、绘画、书法、货币、甲骨、作木牙制品、民间工艺品、历代文献等各类藏品二十多万件,那么天津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呢?
一、西周太保鼎
太保鼎是西周时期青铜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清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等古器共七件,它们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梁山七器”。这七器中目前唯有太保鼎保存在国内博物馆,其他或流失海外或不知去向。
太保鼎通高57.6cm,口长35.8cm,宽22.8cm,重26kg,鼎为方形,四柱足。
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
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
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
腹部装饰扉棱的现象,最初出现在商代,主要是为了掩盖陶范的痕迹而进行的装饰,到西周时已演变为纹饰装饰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流行的纹样。而这件太保鼎柱足上所饰的扉棱是纯粹的装饰。
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中国古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按照金石学考证,这“大保”二字其实应该为“太保”,因此这件鼎就被称作“太保鼎”。太保,是周朝一种官职的称谓,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地位非常显赫,与同是辅佐周王的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
鼎铭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本人,召公姓姬名奭(shì),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先后辅佐文、武、成、康四王,被誉为旷代辅弼。
二、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雪景寒林图》纵193cm,横160.3cm。是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距今一千多年,描绘的是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
开卷显眼处是皑皑白雪中一座山势陡峻的山峰,此为主景。巍峨起伏的雪山层峦叠嶂,无边无际,主峰两侧画有形态各异的重重峰峦。
画面左方,位于山腰处有一座静穆的寺庙。
寺庙后方的谷壑中有淡淡雾气在回旋,仿佛寺庙的钟声也伴随着雾气在山间回荡。
画面右方,各种姿态翻卷着的云雾从天际间倾泻而出,由上而下,由隐而显,由虚而实,直至谷底。
画面最前方是从山中逶迤而来的溪流汇成的一片宽阔水域;溪流上有小桥连接着两岸;
掩映在树林中的村落屋舍俨然,错落有致。
村居屋舍之间,一人张门而望。
在村落和水域之间有一片生长茂盛的树林,
在画面前景的树干中,其中一颗树干上有“臣范宽制”四字,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不易辨认。关于此图是否为范宽之作,近年在绘画史家间尚有不同看法,但公认为北宋范氏流派中之杰作。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生卒年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据画史记载,他约生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在宋仁宗天圣年间年还健在。工山水。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范宽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字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他铁层。
此画画家巧用皴擦、渲染等技法,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出北方山石的质感,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画家还在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表现出雪景。
此《雪景寒林图》除“臣范宽制”手款,后人共盖十一枚鉴藏章。至于此图流传不甚清楚,中间八百年不知所藏。清康熙年间为著名收藏家安岐所藏。安岐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曾在明珠家任事,后为盐商,富甲一方。安岐所藏多为精品,且多为前代名家收藏,见于著录。安岐常用的鉴藏印记有“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安岐之印”、“麓村”、“仪周珍藏”、“仪周鉴赏”、“安仪周书画之章”等。安岐死后,其后人孙将《雪景寒林图》卖给了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又将此画献给了乾隆皇帝,藏之于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遭劫,此画被外国士兵拿到书肆出卖,为张翼所得。张翼时任居工部右侍郎、总办路矿大臣、开滦煤矿督力,很受慈禧赏识。民国以后,张翼在天津隐居,此图也就从北京传到天津。1981年,张翼的儿子张叔诚晚年将《雪景寒林图》捐给天津博物馆。
三、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造型创烧于北宋时期,由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是富有时代特征的陈设瓷之一,从元代盛行不衰直到今天。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高16.3cm,口径4cm,底径5cm。清代乾隆年间制作,距今已经有两百八十余年的历史。
瓶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
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
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
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
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
这件玉壶春瓶,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绘画图案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的手稿。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这样的瓷瓶在景德镇的御窑厂烧出一百件白瓷薄胎的瓶体,从中挑选出十件无瑕疵的送入宫中,经皇帝亲自选定花样和诗文,由造办处聘请宫廷中的西洋画师,使用进口的珐琅彩料,按照西洋技法画出芍药雉鸡图,然后入窑低温烘烤而成。皇帝最后从中选出一件最有眼缘的留下。”其它没看中的全砸碎。为了保证珐琅彩瓷的御用属性,当时,不仅是珐琅彩瓷成品,就连被砸碎的瓷片也不能有一片外流至民间。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时期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康熙时珐琅彩全由西洋进口,雍正中期国产珐琅料烧制成功。清代珐琅彩瓷器制作考究,先由景德镇御窑厂按宫中御样烧制素胎,再运到北京由宫中养心殿造办处的宫廷画家绘制珐琅彩,最后在宫中的小窑经低温二次烧成。珐琅彩瓷极费工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垄断,民间没有留存。
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原为清宫旧藏,1924年入住北京的冯玉祥勒令末代皇帝溥仪即日迁出故宫,期间宫中宝物大批外流,其中就包括这件玉壶春瓶。几经辗转和易手,最终被原北洋政府总统曹锟的军医处处长潘芝翘所收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曹锟旧日同僚耿朝珍以12000元的价格购得。当时国家政策规定,外地收购文物必须报请当地文物部门批准,经同意后方可携带离境。天津文物部门鉴定了耿朝珍带来的这件瓷瓶,确定为国宝级文物,经协商,耿同意在加价百分之十的情况下将此瓶留在天津。就这样,在天津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最终以13200元收归国有,保存在天津博物馆里。
目前所知的珐琅彩瓷瓶存世仅有四只,除了天津博物馆这只,瑞士和英国两个私人藏家手中的两只已有破损,另有一只于2005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以1.15亿港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