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阿尔伯特·芬尼,劳伦·白考尔,马丁·鲍尔萨姆,英格丽·褒曼,杰奎琳·比塞特,让-皮埃尔·卡塞尔,肖恩·康纳利,约翰·吉尔古德,温蒂·希勒,安东尼·博金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理查德·威德马克,麦克尔·约克
我只是想给个人物关系表,居然要140字才行。。。只能把文字复制下来了,虽然一点都不好看:
--------------------家人-----------------
搞事太太-Mrs.Hubbard-Daisy的祖母-LaurenBacall
公爵夫人-PrincessDragomiroff-Daisy的教母-WendyHiller
伯爵-CountAndrenyi-Daisy妈妈的妹夫-MichaelYork
伯爵夫人-CountessAndrenyi-Daisy妈妈的妹妹-JacquelineBisset
--------------------朋友-----------------
上校-Col.Arbuthnot-军官战友-SeanConnery
雷切特秘书-McQueen-仰慕夫人-AnthonyPerkins
--------------------家庭仆人-----------------
雷切特男仆-Beddoes-男仆-JohnGielgud
家庭教师-MaryDebenham-夫人秘书-VanessaRedgrave
公爵夫人女仆-Hildegarde-厨子-RachelRoberts
汽车销售-Foscarelli-司机-DennisQuilley
传教士-GretaOhlsson-保姆-IngridBergman
美国侦探-Hardman-女仆的恋人-ColinBlakely
乘务员-Pierre-女仆的父亲-Jean-PierreCassel
这一版忠于原著,把书中每一个角色与情节都完美具象化了,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阿嘉莎·克莉斯蒂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大胆地将当时的热点事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实质上是在向人们抛出一个现实命题:当法庭缺位于正义和情理诉求之时,私刑是否能够成为正义诉求的替代手段?合乎法律审判和运用模式的私刑又是否能够提升私刑的正义性质?故事中那个曾经慷慨激昂,将无数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的大侦探波洛在面对这样的案情现实,人性和情理的思考让他从对十二位嫌疑人充满了同情与悲悯,以至于最终在法律和人性中,选择了后者。波洛的身份只是个私家侦探,法理对他而言没有足以令他去与自己的人情相抗衡的地步,他只是做了一个自己觉得正确的决定而已。
一看这个案子就是女性策划的,这背后主导一切的必然是个女性。突然明白大地母神、命运女神、复仇女神和司法女神(公平)这些职司为什么都是女神了,她们和掌管雷霆之力的男神绝对是不一样的感觉。这些女神的原型在本剧中都有出现,尤其是这个版本的演员妈妈,更有集所有女神于一体的感觉,失去孩子的大母神的味道最浓。
这种正义在明面,在宙斯的雷霆层面得不到伸张后,用尽自己的力量,在巨大打击后还能坚忍不拔地站起来,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复仇的力量只有女性能做到,只有大母神能做到。就好像德墨忒尔在失去女儿后让大地迎来了冬季一样。这个妈妈再站起来时必然带着巨大的愤怒、复仇的欲望和公正得到彰显,生命得到轮回的力量,她其实是把数位女神的职责,数万人受过的命运背在身上来组织这十二人的复仇之旅的。是的,她更像复仇女神,对她来说这是复仇之旅。那句12goodpeoplemakesajury的话幸亏电影中是由那位男性军人说出来的,如果是由女性说出来的就崩人设了,这种到这时还翻典故的思路是只有男性才有的,只有男性才需要捧着本圣经宣读上帝的旨意,女性早在一开始就知道她们的使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本电影的改编中还有一处变动让我觉得很可惜,就是本应该老公主教母站出来说反正我也活得够久了,把我交出去吧。而不是妈妈在前面冲锋陷阵,妈妈永远在幕后,妈妈也是被“更老的母亲”所保护的呀。(这里有些不确定,查完原著再补充)
当现世明面上的,由文明所构建出的有关意识、理性与司法的所有这些男性力量的秩序失效的时候,必然由原始的秩序来进行补充,在我们的社会里,这就是女性力量所代表的母性、直觉、生命的份量、包容与保护,和潜意识等本能力量。题外话,所以所谓的moraldilemma,也不过是男性秩序失效的情境,这时候需要什么预先的假设与推演啊,每一个侧面都是不会对的,只有到时候跟着本能走出来的那条路才会是对的。没有真实发生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哈佛公正课开篇问的那个两铁轨都有幼儿,司机该如何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真有这事儿发生了,我们再来看看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它的复杂性和对人性的反应一定超出任何假设性的空想。
其实这个故事本身也很有意思,居然是一个男人在几个女人中间搅和。他身边出现了阴险的毒蛇一样的情人,那个大家都以为会嫁给他的暧昧不清的模特。一个具有女神一般力量的妻子。捣蛋的妖精或咒怨小精灵一般有点危险性的独眼妹妹。一个未来的王储,虽然当时什么也不知道但必然会回来声称回自己的权利的女儿。在一堆女人中间他居然还觉得自己是猪脚。哎……果然便当领得早啊。他的瞎搅和,他用不当得方式对待几个女人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导致事物本身的规律被打乱,付出的代价就是命运线的改变以及他的被报复而亡。
最有趣的是,在这个案件中,所有相信妈妈的人都是女人,确切地应该说,几乎所有女人都相信她。管家/女佣相信自己的女主人,妹妹相信自己的姐姐,女儿不信当年的宣判结果,真凶情人也必然知道妈妈不是犯人。而毒蛇女情人其实是利用了当时所有男人的话语权,所有在场男性的判断而成功地把妈妈送进监狱的(当然不是她故意设计这个走向的)。但是确实所有男性都不信妈妈,所有男性都和爸爸一个思路,把外面的女人带进家了就觉得这两人一定是暧昧关系了,他们觉得身为被背叛的妻子的妈妈一定会因情仇杀了。可是偏偏连那个情人本身都是清楚爸爸和她没有那种情感的,所以她才要怨毒地报复。事情中几乎所有主要女性都清楚真相,可是男人们却都确信不疑妈妈一定是犯人,最后由男权社会组成的司法系统把妈妈送上了断头台。最可笑的是,就算是这个结果其实也是顺了妈妈这个女性的意。也就是说,这部戏从头到尾女性的意愿都得到了实现,不管是情人的还是妈妈的,甚至女儿。多年后女儿的身份其实有点像妈妈的代言人和继承人,她携带她的骑士波洛来以一往无前的年轻的生命力揭开了当年的真相。剧中情人在多年后已经容颜老去,使我想起“一切腐朽的终将逝去”。致阿加莎的女人戏。
英国这个国度真有意思,一位明智又克制的女王在位了这么久。不知道如果探究英国人的民族性会得到怎样的原型呢?肯定不是和日本一样在大母神的笼罩下了吧。
剧透提示:本文中包含对《东方快车谋杀案》的1974年版和2017年版的内容剧透。建议此文读者先看过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片。
本部片子主要出现的人物多达17个,具体如下(译名可能有差异):
死者:雷切特
犯罪嫌疑人(关系较近的列在一起):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阿布斯诺上校&德本汉小姐(两人为爱人);赫伯德夫人;安德烈伯爵&安德烈伯爵夫人;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福斯卡雷里先生;奥尔森小姐;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调查人员:波洛侦探;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由于出现人物众多,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多人场面的调度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于这两点,1974年版和2017年版有着不同的处理。与2017年版相比,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上有着更出色的表现,本文也主要围绕后者进行分析。
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
麦奎恩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一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紧张。例如,当董事比安奇向车厢里的人说明雷切特被杀的情况后,他质疑比安奇没有立即通知他的时候,说话十分结巴。又例如,在与波洛说到“母亲”这一话题时,他的情绪突然变得歇斯底里。
在1974年的版本中,麦奎恩的扮演者是安东尼·博金斯。此演员还扮演过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里面的精神分裂者患者一角。巧合的是,在《惊魂记》一片中,他同样也是存在恋母情怀的凶手,与《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角色一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在第一次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一直存有他是凶手的感觉。
安东尼·博金斯很好地演绎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胆战心惊、充满不安的秘书这一角色,将秘书心中压抑的对雷切特的不满和厌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英伦范儿十足的管家。优雅得体,举手投足礼貌有风度;且镇定自若,在波洛指出他与阿姆斯特朗一家的关系时,他也没有丝毫的慌张。
阿布斯诺上校&德本汉小姐
阿布斯诺上校一角由007扮演者肖恩·康纳利扮演。该角色正义勇敢,并经常为自己的所爱德本汉小姐挺身而出。例如,在波洛对德本汉小姐严格审讯的时候,上校不顾大家阻拦,与波洛理论。又例如,在波洛展开案情推理,并讨论到德本汉小姐时,他为德本汉小姐辩护,并下意识把手放在德本汉小姐的肩膀上,给她以安全感。
赫伯德夫人
赫伯德夫人在本片中的戏份十足。她住在死者雷切特的隔壁,为谋杀案的主要策划者,并在破案过程中,试图给破案者以错误的引导,具体有以下几幕:
当波洛点出她的真实身份,她的眼神失去了之间的坚定、果断,变成了往下和往旁边的闪躲。
安德烈伯爵&安德烈伯爵夫人
在波洛的审讯过程中,两人显示出明显慌张却又故作镇定的样子。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是波洛唯一亲自去房间审讯的人。正是这一高贵的身份,她一直都表现出不屑和专横,但在案情推理时,被波洛几个“evasion”揭露真相时,她变得慌张,用抖动的手抽着烟,假装镇定。(不得不说,这部分的台词写的真好)
福斯卡雷里先生
福斯卡雷里先生的审讯过程中显得相当有趣,他认为雷切特先生是卷入了黑帮事件,并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显得自己像个过客一样。老实讲,要不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我一度觉得他只是一个多余的角色,为影片添加喜剧色彩而已。
奥尔森小姐
英格丽·褒曼饰演的这一角色让她顺利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电影中,英格丽·褒曼将神经紧张、迟钝愚懦的奥尔森小姐表现地惟妙惟肖。奥尔森小姐张口闭口上帝,十分虔诚;时刻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只会一丁点的英语,因此连话都说不利落。在奥尔森小姐的审讯中,导演用了五分钟的近镜长镜头来刻画奥尔森小姐的形象,而褒曼也用她精湛的演技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表现。
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同样也是案件参与者,但戏份不多。
波洛
相比2017年版中波洛的一味爽酷的无聊,1974年版的波洛在扮相、举止、神态、口音等各个层面特色都十分丰富鲜明,可以说将这一角色给演活了。列举几个片段:
相比,2017年版的波洛在审讯中一直是这样的表情:
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这两个角色添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极度想要参与在破案过程中,每次审讯完都是“他就是凶手”。
影片有两个主要多人场面,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来体现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场面调度上的优异表现。
场景一:比安奇董事向乘客说明情况(1974年版:41分钟开始;2017年版:41分钟开始)
在1974年版中,乘客都挤在一个狭小而吵闹的空间里,而2017年版则是大家轮流安静地论述自己的看法。相比1974年版版,2017年版缺乏了列车停运且杀人事件而带来的混乱感。
再细致化地分析199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一场面发生的片段:
频繁的打断对话而场景中展示的多个对话更好地体现了混乱感。
场景二:波洛推理案件(1974年版:95分钟开始;2017年版:87分钟开始)
与场景一一样,2017年版缺少了狭窄空间带来的冲突,更像是波洛1vs13的独角戏。不过2017年版中,有意思的一点是致敬了名画《最后的晚餐》。
在1974年版中,波洛更像是一个串联的作用。通过巧妙的对白和运镜,所有人的犯罪动机如同流水般,自然地被一一展开,而且狭窄的空间感让观众如临其境,深切地体会到了犯罪嫌疑人在狭小空间里增加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通过对1974年版的解析以及其与2017年版的对比,可以看出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对于群戏的重要性。只有把这两部分做好了,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影。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我想人生在世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问心无愧。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