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看到标题,你是不是立刻联想到一些寻常之物,比如夏日“吱哇乱叫”的黑虫、空中盘旋的鹰、遗落在工位上的水杯、寺庙塞满香灰的容器、盛满快乐水的塑料瓶?
然而现代人眼里的“寻常之物”,在中国传统审美天花板中,兼具了造型与工艺之美,同时发挥了实用价值。
又是一年世界博物馆日,我们挑选了五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猜一猜它们长什么样,聊一聊它们为什么是珍贵的文物。
1.中国国家博物馆
01
猜猜这只“憨憨”是啥?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我憨,但我是一只鹰”
鹰形陶鼎/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鹰形陶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的一件代表性文物。1958年,鹰形陶鼎出土于陕西华县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之中,与石圭、骨匕等礼器物品放置在一起,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这件文物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和我们印象中英姿飒爽的雄鹰形象不同,这只陶鹰憨态可掬、肚大腰圆,小短腿牢牢抓住地面,与尾羽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对翅膀贴于身体两侧,被网友戏称为“遛弯的老大爷”。
鹰形陶鼎将鹰的动物神形特征,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巧妙地融合到一起,成为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型。200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这尊鹰鼎赫然位列其中。
2.故宫博物院
02
这个“酒杯”属于哪位帝王?
“乾隆最爱的酒杯”
金瓯永固杯/故宫博物院
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式样颇多,但以象鼻为杯足的杯子却很少,金瓯永固杯就属这其中的上乘之作。
瓯为古代器具之一,在《说文》中意为“小盒也”。金瓯就是金制的小盒,用来比喻国土的完整、国家的繁荣。
在清朝,金瓯永固杯是皇家专用法器,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清帝们都会用它书写“天下太平”等吉祥语句。
3.上海博物馆
03
这个鼎在古代的用途
和背后的故事?
“是礼器,也是家国记忆”
大克鼎和鼎内腹壁铭文/上海博物馆
穿越三千年,梦回青铜时代,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是西周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标志着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纹饰和造型的转变。大克鼎有着粗犷且非具象的变形兽面纹,有别于商朝青铜器精美细腻的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290字,记录了做器者接受周王的官职任命与赏赐。
鼎,既是食物烹煮器具,又是祭祀礼器,承载着周人对礼制的尊崇。在汉语中,“一言九鼎”、“鼎鼎大名”等与“鼎”有关的成语,也藏着中国古代关于国家统一、社稷昌盛的象征意义。
大克鼎的背后有一段文物保护的故事。晚清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收藏了大克鼎,在连绵不绝的战火中,潘家人将其藏于苏州南石子的潘家旧宅里,世代守护着。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后人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让现在的我们看到这尊大鼎背后,默默坚守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4.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04
这个瓶子有个好听的名字?
“中式审美的天花板”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元代青花瓷中的极品梅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藏于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梅瓶因“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而得名,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存在了一千多年,有“天下第一瓶”之称。在宋代,梅瓶主要用作酒具。它也可以用来插花,或者当作摆件陈设于家中。
梅瓶的造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到了元代,青花瓷兴盛,这件“镇馆之宝”瓶身上的五层元青花纹饰,层次分明饱满,由上而下分别是杂宝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仰莲瓣纹,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祥瑞之意。
5.南京博物院
05
这只金蝉几岁了?
“一只鸣叫了500年的金蝉”
金蝉玉叶/南京博物院
1954年,考古学家在苏州五峰山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里,发掘出一只金光闪耀的蝉,栖息在晶莹的玉叶上。考古学家判断,这是一支发簪。
金蝉玉叶仅约银行卡一半大小,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巧夺天工的工艺水平和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金蝉的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抬,口器微开,栩栩如生;含金量达到95%,蝉翼厚仅0.2毫米,不足一张银行卡的厚度。玉叶呈凹弧状,叶脉磋成棱,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经过复杂工艺雕琢而成,呈现出细腻润泽之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有吉祥长寿之意,而金和玉的结合意味着“好上加好”。这件国家级文物,堪称15世纪下半叶明朝中期的杰作,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金蝉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