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我在外面流浪很久了”,让无数人破防……
“从哪来回哪去。”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逃出大英博物馆》起初构想
断更三个月、暂停一切商单,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带着两位助理,奔赴英国实地考察,翻阅资料,推敲剧本。
8月30日,他们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终于上线,并迅速走红,俘获了大批观众。
01
“你是大英博物馆那只玉壶!”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视频截图
这部短剧用拟人的修辞讲故事。
女主角身着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化身文物玉壶。她脸上带着斑驳污迹、身背行囊,在伦敦街头偶遇男主——一名中国记者。
一样的黑眼睛、黄皮肤,一样的汉语母语,让小玉壶认定了眼前这名记者就是自己的家人。
“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被网友点上最高赞。
不畏艰难也要返回故乡的“小玉壶”深深撼动着每一位观看视频的中国人的内心。
网络上的各个平台,都被这部短剧霸榜热搜,因为它让人看到了小短剧也有大情怀,让人看到了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与民族情感的深处。
△截图自@煎饼果仔
其实这部短剧打动广大网友的不只是情怀和大爱,还有这其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刻画:
小玉壶纠正男主自己是一“盏”,而不是一只玉壶,这是因为中国的量词甚多,英语无法翻译,量词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回到男主住的地方,小玉壶说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的陈设柜无比拥挤繁杂;
当小玉壶知道男主的名字是“永安”便一直默念,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有个瓷枕,上面写的正是“家国永安”。
无数的细节和暗喻,是经过充足的阅读思考研究,才能如此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作品中。
02
前不久,大英博物馆再传失窃丑闻,大量珍贵文物下落不明,世界为之哗然。与此同时,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据统计,在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
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唐宋三彩、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件件都是绝世珍藏。
它们被簇拥在玻璃柜里,一个个冰冷的编号试图掩盖它们背后的故事。
网友感慨:“也许没有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
△微博话题截图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第一。
越来越多的国内民众,也呼吁文物回家。
据报道,迄今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主要有三种,即购回、捐回和追索。
据统计,从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中国通过各种途径,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共15万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近几年在各方努力下,又有多批次流失文物回归。
03
据报道,剧中所用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别称青玉薄胎茶壶,其实不是一件文物,而是苏州玉雕艺人俞挺的作品,曾获2007年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图源:@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
为什么会选玉壶做主角呢?
是疏漏?还是有什么特别的考量?
网友们忍不住猜测起来:
“可能是因为它是唯一记得回家的路的小孩”
“又或许是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对此,短片创作者表示,“关于玉壶的来历,在开拍前就了解到它是现代艺术品,但选玉壶作为主角,我们有自己的考量。”
△截图自@夏天妹妹噢
在玉雕技艺中,薄胎工艺享有“水上漂”的美誉,这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工艺,也是最有难度的玉雕技艺之一。早在唐代,玉雕的薄胎工艺已经诞生,清代乾隆之际,由于受到皇帝赏识,兴盛一时。
“一个手艺人保持初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留一些东西下来,做好手艺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俞挺
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喜爱、传承下去。
△视频动图
时评集锦
@央视网:
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文汇报: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知音无限、共鸣无限,其实也证明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
不到3分钟的短片中,贡献了颇多金句。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
“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自媒体创作者被时代赋予了更多自由创作的可能,但同时也肩负着更多传播有益社会声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