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你已经逛过博物馆了?或是计划要去逛博物馆?还是此刻正在逛博物馆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兴致勃勃地预约了博物馆,到了博物馆之后,没逛多久就感觉很疲惫,脚疼、腿痛、注意力涣散……甚至不想再看下去。你说奇不奇怪!明明自己很想逛博物馆,怎么没逛多久就累了呢?
别担心,你可能只是在经历“博物馆疲劳”。
01什么是博物馆疲劳?
博物馆疲劳(Museumfatigue)指的是由于在博物馆和类似文化机构中体验展品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疲劳状态。生理上的具体表现包括脚掌疼痛、小腿肿胀;心理上的具体表现包括情绪焦躁,甚至心生厌恶,想要离开。
早在1916年,波士顿美术馆的本杰明就提出了博物馆疲劳的概念[1],他认为博物馆疲劳主要是由于博物馆展品的展示方式导致的。他提出博物馆应进行改进,如:
立柜应该更高,以减少弯腰的需要;
平面或桌面展示柜应该更窄,以减少侧身弯曲的努力。
通过改进展示柜的设计和展示方法,博物馆可以更完美地履行其作为宝藏守护者和展示者的双重职能。
福尔可等人于1985年在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博物馆疲劳进行研究。在观察参观者时,研究人员注意到参观者对博物馆中的任何事物都表现出高度兴趣,持续约30分钟,然后兴趣开始下降。
博物馆疲劳可进一步分为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
1.饱和感(Satiation)
博物馆疲劳中常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饱和感”。这通常发生在游客连续看了好几个相似的展品后,开始对接下来的展品感到无聊,注意力和兴趣都会随之减少。2018年,卡马雷罗和加里多的研究发现[3],自己规划参观路线的游客比那些按照固定路线参观的人更不容易感到饱和,而且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参观方式也更加满意。那些对博物馆展品没有预先期待的游客,也不太容易很快就感到厌倦。简单来说,自己决定看什么和对展品保持开放心态的游客,更能享受参观过程,不容易感到疲劳。
2.有限的注意力(Limitedattentioncapacity)
3.决策过程(Decision-makingprocess)
糟糕的博物馆设计也会让游客更容易感到疲倦,这通常是因为设计不好加剧了上述的疲劳因素。如果游客碰到设计得很差的博物馆或展览,他们可能会拒绝再看任何展品的信息,以此来避免感到更加疲倦。当然,这些导致疲劳的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有时候很难把它们分开来看。
那么对于游客的我们来说,怎么样可以缓解博物馆疲劳呢?
03如何缓解博物馆疲劳?
2.利用博物馆提供的辅助工具:许多博物馆提供音频导览、手机应用或纸质导览图,游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规划自己的参观路线,选择感兴趣的展区深入探索,而不是无目的地漫游。这些工具还可以提供展品的详细信息,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品。
当然,作为博物馆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如优化展品布局,提供足够的休息区域等举措都可以很好地缓解博物馆疲劳。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博物馆里收获满满的知识和美丽的心情!
参考文献:
[1]Gilman,BenjaminIves(1916)."MuseumFatigue".TheScientificMonthly.2(1):62–74.Bibcode:1916SciMo...2...62I.
[2]Serrell,Beverly(1997)."PayingAttention:TheDurationandAllocationofVisitors'TimeinMuseumExhibitions".Curator:TheMuseumJournal.40(2):108–125.doi:10.1111/j.2151-6952.1997.tb01292.x.ISSN2151-6952.
[3]Antón,Carmen;Camarero,Carmen;Garrido,María-José(2018-11-01)."Ajourneythroughthemuseum:Visitfactorsthatpreventorfurthervisitorsatiation".AnnalsofTourismResearch.73:48–61.doi:10.1016/j.annals.2018.08.002.ISSN0160-7383.
[4]Bitgood,Stephen;McKerchar,ToddL.;Dukes,Stephany(2013-07-01)."LookingBackatMelton:GalleryDensityandVisitorAttention".VisitorStudies.16(2):217–225.doi:10.1080/10645578.2013.827024ISSN1064-5578.
[5]Rounds,Jay(2004)."StrategiesfortheCuriosity-DrivenMuseumVisitor".Curator:TheMuseumJournal.47(4):389–412.doi:10.1111/j.2151-6952.2004.tb00135.x.
作者:伊伊中国科学院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审核:唐义诚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编审、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