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成为人类非遗博物馆如何助力传播与传承

原标题:春节成为人类非遗博物馆如何助力传播与传承

节日博物馆助力节日非遗传承

节日与中国民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凝聚着先民的智慧,维系着国人的情感,更建构了东方审美的哲学观念,成为串联起优秀传统文化事项的最佳方式。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以“祭祀信仰、庆贺游乐、节物风俗”为核心内涵,蕴含着“天人合一、敬祖孝先、贵和尚美、人伦和睦”传统观念与美德,它不仅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缩影,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更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当今,博物馆被视作一种社会文化实践(socialpractice)的新形态,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有力支撑。博物馆实践(museumpractice)是“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用杜尔干的社会学解释,这些事实包括人们的信仰、习俗、道德规范等,属于总体社会事实的有机部分。同时,博物馆也是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中“文化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文化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呈现。博物馆兼具社会和文化的功能,是文化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很多国家与地区,都有着体现本民族文化的民俗或非遗博物馆,其中节日类型的博物馆独树一帜。作为节日传播与传承的特殊文化空间,节日主题的博物馆具有突破节日时空囿限,通过节日的物质文化保存研究、活态展示教育、数字化传播等以提升社群与青年一代的非遗保护意识,协调不同群体、社区与个人的链接,助力节日庆典的再生产与再创造,从而发挥建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基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跨学科的节日博物馆,是通过对节日的社会史、文学史、图像史、民俗生活物证等举证,从节俗溯源、演进到节俗的固化、丰盈,再到现代都市语境下对节日文化的再生产,达成对中国传统节日精神与当代社会价值的再定义与新阐释。这种举证与呈现知识图谱与仪式图谱的建构过程,即是一种引领公众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价值的过程,可大大提升大众节日参与度、体验感与审美能力。从此意义上来说,无愧为活化利用节日遗产的有效路径。

节日博物馆讲好中国节日故事

春节口头传统的语言叙事

春节物象的景观叙事

春节的年节风物不胜枚举,从南至北,从东往西,从年节装饰到衣食住行,如窗花剪纸、灯彩年画、春联盆景、年货美食、新衣鞋帽等等,可谓是五彩斑斓,洋洋大观。在民俗谱系的框架阐释之下,节日博物馆便能将物质文化的万千样态,聚合出同一的节日主题——“迎祥纳福,和合生机”。比如民俗谱系对门神画的呈现,从最古老的门神“神荼、郁垒”,到武门神“秦叔宝、尉迟恭”“赵云、马超”“孙膑、庞涓”,与之相对的文门神“魏征、包公、海瑞、文天祥”;还有女将门神,如四川夹江和绵竹年画中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又如年画《莲年有鱼》,就有杨柳青、桃花坞、朱仙镇、杨家埠、夹江、佛山、漳州等不同区域的刻画,特色鲜明的色彩、线条,童子的发饰服装,怀中所抱金鱼抑或是鲤鱼,抱鱼的姿势,再配以莲花的布局方位等,于精细微妙处呈现出各美其美的形态,但无论是何种风味,其所表征的均是对家庭子嗣繁衍与富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春节仪式庆典的行为叙事

除了静态的物象景观,古老的仪典与仪礼展演,结合与时俱进的交互媒介,使得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审美方式完全融合,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节庆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力,更为提升青少年群体的节日参与度提供了节日知识的前提准备。

春节数字媒体的传播叙事

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博物馆,不仅可为节日的物质文化提供良好的管理与维护,更可通过节日文物与数字影像的互文,再现并非常时存在的信仰空间、仪式过程,便于社会公众随时调用观看,有利于提升对节日整体的认知。例如,以AI辅助节日庆典的呈现与互动,通过点击观影像,就可即时观看华夏各地春节的庆祝游行,通过游戏互动,即可参与新年美食与传统花灯制作过程。又如,以AR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V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等数字化手段,打破博物馆时空的藩篱,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节日中鲜活的事件、人群、文化生态环境等等,可赏、可玩、可学,而且同时再现多点的数据网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春节知识体系,数字化让节日变得触手可及。个体与群体的链接,更可以多媒介的手段与方式,通过互动平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节日的故事。

节日博物馆应有全球视野

节日遗产是一个集口头传统、地方知识、社会关系、仪式庆典、传统工艺、审美风格、宇宙观生命观等约定俗成的社会系统,远比博物馆所能呈现的要复杂得多。正是如此,我们更要从宏观的民俗谱系作为阐释框架,以节日链接日常生活的实践方式,通过展示、研究、教育、传播等方式,有效促进公众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节日精神的认知,亦协助该项非遗的持有社群建构与诠释其完整的文化观,增进持有主体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同时更促进传统节日为现代社会的服务效用,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形象。

中国节日博物馆亦是向世界讲好中国节日故事,同时与西方节日交流的窗口。相较于西方的节日更易成为世界普遍性节日,我们更应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让国际社会看到和承认中国节日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对于世界多元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组成的重要性。从中国节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走向国际,体现出东西方世界在文化层面相互的尊重与欣赏,在促进东西方民心相通、文化交融上大有可为。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真正意义上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事项,这是对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现出非遗所倡导的多元且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

(作者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中心特聘研究员)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当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12月3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国博要接待观众2万余人,其中有超6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 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是惊喜,但绝不是意外。随着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https://news.cri.cn/20241205/61ea2b0f-f036-d718-7171-8cf049d68d6b.html
2.被“国宝”闪到眼!银行博物馆又双叒叕上央视啦!银行博物馆又双叒叕上央视啦! 导语:文│许斌 ↑↑↑点击上方“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关注我们 文│许斌 古今对话,文明呈现。由工商银行总行独家冠名的央视《寻找国宝传颂人——中国国宝大会》大型融媒体活动第四季,10月22日走进银行博物馆,解锁金融文化“新地标”,节目已于12月8日晚在央视二套正式播出。来自全国各地https://www.shkp.org.cn/articles/2024/12/wx506080.html
3.M20+全球頂尖博物館大會:探索全球博物館合作的新境界凱萊赫説,能夠與中國及全球範圍內博物館的領導者會面,對她來説是建立&&的機會,她為能參加此次會議感到榮幸,曾經在15年前來過上海的她為這裡的發展和勃勃生機感到非常震撼。 “國際博物館社區,包括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也面臨着一些挑戰和問題。隨着世界變得更加複雜,我們需要應對文化差異、技術變革等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news.cn/local/20241206/5f709d89bde3487a803f85a76fb7472e/c.html
4.解密达芬奇!“跨时空科技与艺术重现”国际交流展将亮相艺博院展出展品共计约240件,包括达芬奇手稿数字修复与重建作品超130件,手稿还原实物模型及场景约50件,珍稀引进相关古书籍超10本——展出内页超100页,数字艺术修复画作超过40件,数字化内容:线上3D模型及2D展品展示超过1000件,数字互动体验10项。 国际策展团队通过对达芬奇5000多份手稿的深入研究,设计复原、重建部分手稿的三维https://culture.southcn.com/node_388e13a503/ac09e3ab03.shtml
5.在国博读懂文化中国:当百年国博遇到“文博热”澎湃号·湃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作为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国博地下一层展厅“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的展览,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共展出文物2026件,其中仅一级文物就多达521件。在这条展线上,你可以看到中国人耳熟能详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8215
6.34家国内外顶级博物馆在线接力展示近150件珍藏“云”上赏宝遨游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中,国内博物馆馆长推荐的部分珍贵藏品。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大盂鼎。 图为甘肃省博物馆藏品铜奔马。 图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品玉琮。(资料图片) 34家国内外顶级博物馆联袂上阵、近150件珍贵藏品线上展出、馆长亲自担当“讲解员”……7月6日晚8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7/t20220708_203773_m.html
7.#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俄罗斯国家来自长治联通#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之选”集锦之塔曼石棺】 @国家博物馆 #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之选”集锦之塔曼石棺】塔曼石棺重达5吨,在小亚细亚由整块巨型大理石制成。最初,它装饰着鲜艳的图案,玫瑰花结的花芯是镀金的,壁龛的背景也是粉色。#文博https://weibo.com/2002593675/JlwFRbUae
8.学生工作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10月底,我校全面完成面向全体2023级新生进行的心理测评。11月8日下午,本年度新生心理访谈工作暨心理测评结果反馈交流会于体育学院会议室,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大数据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数字传媒学院举行。各学院新生辅导员和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彭朗老师和古乾英老师参与会议。 http://xgw.sca.edu.cn/content/?2975.html
9.8K+AR+5G,今晚20点相约国博,看全球16家顶级博物馆“云接力”在本次接力展示活动中,最值得期待的是这些顶级博物馆的“馆长之选”——馆长们将为大家介绍本馆馆藏特色和馆藏珍品,与全球观众分享3至5件馆藏珍品,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 今晚的首场直播专场,将锁定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活动“第一棒”,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中外观众在云端奉上60分钟国博专场,采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287442
10.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近日举行,16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馆长在线介绍馆藏特色珍品,累计吸引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走进”文化宝库。受疫情影响,云上展览、在线直播等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方式https://www.jyeoo.com/shiti/1069e131-e152-4c15-589b-2d9900257099
11.国博获评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精品项目“双十佳”该展览及5G直播导览是国博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群众靠近的重要体现,开启了博物馆“云策展+5G直播导览+沉浸体验+深入参与+线上互动”智慧时代。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倡议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启动于2020年9月6日,来自全球16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博物馆馆长以在线接力的方式,https://m.btime.com/item/40ee1r6e3488nd8kpgv68jnvpk7
12.腾讯看点携手14家博物馆发起接力云导览:全国网友在家就能看兵马俑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陕西省文物局联合腾讯当天共同发起“云赏陕西国宝,一日穿阅千年”活动,14家来自陕西省的博物馆将在腾讯看点平台上进行14小时接力“云导览”,邀请用户共赏陕西国宝,共品千年文化历史。 参与本次活动的博物馆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共14家。用户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d.youth.cn/sq/tj/202005/t20200518_12333176.htm
13.两会8个文博提案建议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河南两文博基地挂牌在“线上办展”方面,王春法介绍,近年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国内博物馆界积极行动,纷纷将传统业态逐步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VR、AR、沉浸式体验等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应用,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云端文化“新供给”,“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文博事业新业态正在形成。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DY4NjA3ODOD35dnr5y4cw.html
14.重庆:力争到2025年底旅游综合收入4500亿元丰富云展览业态。支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合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馆、图书馆等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开展虚拟讲解、艺术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引导支持举办线上文化会展,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 https://www.tripvivid.com/3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