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刺绣作为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实地考察和阅读地方志《楚雄府志》基础上,从纹样构成与题材两个方面对其风格的表征进行分析,总结这一地区彝族刺绣的艺术风格,并试图找出影响风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为保护文化传承提供借鉴。研究发现,楚雄彝族刺绣风格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运用连续与对称图案、内容上将现实与虚幻进行结合。研究认为,风格成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首先,“赛装节”等传统习俗对风格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其次,相对落后的织造技艺为刺绣发展提供了直接发展动力。关键词:楚雄彝族;刺绣:组织纹样:风格研究:赛装节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刺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是楚雄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刺绣纹样的组织形式、题材内容等人手,对楚雄彝族刺绣的纹样进行表征分析,所谓的组织形式是指刺绣内容的排列与秩序。虽然目前有大批学者对彝族刺绣进行研究,但大多是在较大历史视域下从文化内涵、开发、保护等角度进行审视,且对刺绣风格形成的因素分析还不充分[1-7]。有的学者将风俗习惯与刺绣纹样风格进行联系,却没有进行深层次解读,且缺少论述过程[8]:也有学者提出织造技术与刺绣技艺存在关联,但大多是从正向观点出发,即先进的织造技术导致先进的刺绣技艺[9]。而笔者在《服饰导刊》编辑部李强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研究发现这种观点在云贵少数民族地区并非完全适用,因此笔者提出一种新观点,即相对落后的织造技术推动了刺绣技艺的发展。为此笔者以楚雄地区刺绣风格的表征为切入点,结合该地区特有的“赛装节”传统,论述楚雄彝族地区织造技术与刺绣技艺间存在的关系,论证相对较低的织造技术推动刺绣技艺发展的观点,为其他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需要一定组织形式对其进行表现,刺绣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根据楚雄彝族的刺绣风格可以从刺绣纹样的组织形式刺绣纹样的题材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它们的特点。从整体上看,中心对称与二方连续图形的适当运用、花草树木与图腾崇拜的巧妙融合是其纹样风格的具体表征。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刺绣的种类繁多,按组织形式分类难以找到其内部联系,但若将刺绣纹样的排列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进行分析,就可以概括出骨架式、缠枝式和几何式这三大类,其中骨架式在刺绣排列中最为常见,分为多边形与环形骨架两种。楚雄彝族刺绣纹样正是在这三种组织纹样的基础之上,灵活地运用连续和对称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符合当地审美的艺术形式。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骨架式刺绣纹样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骨架式刺绣是楚雄彝族刺绣中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一种。所谓的骨架式刺绣是指刺绣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结构组合,各个部分“各司其职”,虽相互作用,但无法互为代替[10]。骨架式刺绣又可以被分成多边形骨架(包括菱形、方形、三角形等)和圆环形骨架两大类,多边形骨架是指多边形相交、相切或者相离之后形成的骨架。彝族刺绣使用骨架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根据彝族传说,公元223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使得西南彝族归属蜀国,而孟获、孟琰的妻妾、家属随军前往四川。正是借助这个契机,随军的彝族妇女学会了汉族的刺绣技艺,并教会昆叟女子。孟获夫人因教会彝族妇女补衣、刺绣之法而被当地人奉为刺绣女神。由此笔者认为,彝族刺绣是由汉族女工所教授的,而根据晋宁石寨山挖掘出的战国至汉朝之间的文物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人们身上穿着的衣物已经隐约出现具有骨架结构排列的刺绣痕迹,而且在其他物品上使用也十分普遍[11]。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圆环形骨架指的是通过环形图案相交处理而得到的骨架。圆环形骨架在楚雄彝族刺绣中非常常见,从收藏于楚雄州博物馆的织物纹样,如小葵花纹样、石榴花纹样、山茶花纹样为例,可以看出这几件刺绣作品为平针和挑花针,画面宽大而粗犷,风格独特(表1)。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2缠枝式刺绣纹样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缠枝式刺绣是以缠枝作为基本骨架的一种刺绣,并用花卉、植物或鸟兽作为纹样的表现题材。缠枝式刺绣由于与主题相互融合,所以很难具体区分主题与骨架之间的区别。楚雄彝族缠枝式刺绣主要有对波缠枝式。根据存放在楚雄州博物館的彝族刺绣来看,大部分的缠枝式刺绣采用的是二方连续的“S”形线的这一形式,常与自然花卉交织在一起,有时也会加上鸟兽之类的纹样。从存于楚雄州博物馆的花鸟缠枝刺绣(图1)可知,在墨色背景上,以缠枝组成的骨架内放置着鲜花、飞鸟、藤蔓,而这两只飞鸟一只站在绿叶之上,另一只凌空飞翔似乎在吸食花蜜。从整体上看,纹样生动有趣,复杂中略微带着一丝对称之美,从对自然题材的表现明显带有自然崇拜的倾向。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3几何式刺绣纹样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谓的几何纹样刺绣是指通过对几何体简单地摆放组合成为一些纹样单元的刺绣,相较于其他两种组织形式,几何刺绣多运用在衣服的下摆处和饰品上。如存于楚雄州博物馆的楚雄彝族刺绣香包(图2),蓝灰色的底,衬托鲜亮的金色、红色、纯白三色,六角、圆点组成花朵纹。花纹每一排都略有不同,并且每一排之间都由彩色的线相互分割,不难看出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花卉表现形式非常有趣。又如图3所示的绣花图案亦属于此类,朱红色的刺绣纹样一排是左右、上下对称的矩(一种古代使用的直角测量工具),同时矩中间使用的是一个环形图案,并在里面绣上花草等自然景物,这种上下对称与连续的纹样自然形成一种美感。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刺绣纹样有其自身固有特点,即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12]。根据楚雄州博物馆与上海金泽工艺馆收藏的有关彝族纹样,笔者将彝族的刺绣大体分为三类:1)动物类纹样,如鸡冠、羊角、牛眼、鸡肠、蟹脚、虎、蝴蝶、鸳鸯、喜鹊、雀;2)植物类纹样,如蕨基芽、藤条、荷花、石榴花、野生花、山茶花、马缨花、葵花、八角花、牡丹花、卷草;3)图腾类纹样,如太阳、火焰、鸾凤、月亮、如意、羽毛。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刺绣风格的形成,正是借助彝族流传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作为指导,在落后织造技艺的反作用力推动下由彝族妇女一步一步创造而成,形成一种旨在传达认识最终实体——自然的风格[13]。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西南少数民族来说,相对落后的织造技艺对刺绣技艺的发展与演变反而能产生推动作用。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1织造工具的简单性无法满足贵族审美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2缝纫手段的灵活性弥补了织造工具的不足rw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