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能够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建筑,必定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翻开为这次展览出版的《高迪的世界》一书,可以看到对高迪建筑设计的形象分析,从而感受到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那么此次展览怎样才能叫观众读懂高迪的建筑呢?程:那就从高迪其人入手吧。安东尼高迪Antonio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雷乌斯,1878年毕业于巴塞罗那高等建筑学院。在建筑艺术探索中独辟蹊径,其作品具有典型的个人特征。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吸收了东方风格和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的形式,精心地研究着他独创的塑性建筑。也有西方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他生前在建筑界影响有限,由于其作品中看不出功能与技术上的革新,往往被当作与众不同的艺术偏爱充当了创作主题,而所有技术只用来为艺术服务。诚然,高迪建筑形式的怪诞与独特直到在近几十年来逐渐为西方重新认识,并被追封为伟大的天才建筑师。
圣家族教堂主体(1883-1926)
格尔教堂的反索模型
网站:中国的建筑专业人士也说过高迪的建筑艺术更多的是立体几何艺术,这次的展览的主题也强调了这点——建筑、几何和设计。为什么以几何为切入点?程:在造型上,高迪的构思如同富有变化的乐曲,与他的前辈——包括巴洛克时代的建筑师——相比,更加彻底地突破了传统的线、面、体构造方式,大量采用曲线、曲体,从形体和雕塑性上赋予建筑新生命;其次,高迪突破了传统的对称、和谐、稳定性的设计原则,在更大的规模上追求非对称、冲突性和动势感,使建筑因之获得了灵性与生机,又使设计者获得表现个性的充分的自由;第三,怪异的美学表现,使传统的建筑形式充满了戏剧性,也更加使其内在化和心灵化。
圣家族教堂细部(1883-1926)
米拉公寓(1905-1910)
巴特拉公寓(1904-1906)
网站:您这么一说我就更加有体会了。独特的建筑形象蕴含着加泰罗尼亚的热血和人文精神。那么再请您对高迪建筑中表现自然形象的地方进行创意分析,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效果?程:高迪建筑中最独到的部分,就是大量采用对自然界动、植物、海洋、洞穴等自然形态的模仿。“让我们想一想出生于地中海意味着什么吧……加泰罗尼亚有着自然的三维景观,这让人们能从整体上去看事物,并把握事务之间的联系。”显然,高迪确实已经找到了一种将宗教和科学、神圣和世俗相融合的方法。对自然的热爱与狂热追求,一直对高迪的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而含蓄的是古埃尔屋顶那些采光通风装置,如葡萄,又如海螺,让人感觉是出自自然之手。在其它的建筑细部上,都在有意无意的体现出高迪对自然始终如一的热爱。“楼顶的尖顶和烟囱,犹如荷马诗篇中的独眼怪的姿态”,奔放而又富有动势的檐线,即使这座建筑充满了雕塑的体量感和重量感,又使它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感。在这里,高迪为观众虚构了一场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压力与受力交互冲突的戏剧。这就是为什么高迪的建筑虽然不能说一定很美,却总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的原因。
巴特拉之家天台(1900-1903)
特雷莎学院(1888-1889)
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圣家族教堂模型,从室内顶部夹层的光室作用看,高迪考虑了利用屋顶的圆孔泻下自然光。来自于侧窗的彩色玻璃画强化了顶部设计的装饰花纹,同时也让支撑的石柱接受色彩的浸泡,宛如诗画的海底世界。更不同于西方教堂塔尖内部的设计方法,高迪以独特的视角在塔顶开光孔,接通人与上帝的灵魂高度的沟通和交流。接着目光下移,以石片砌合成的长形百叶窗孔溢出的光影仿佛众信徒对话之意,一睹90米高塔内光设计的形象也使所有造访观光者长思于空中的一方净土。
网站:高迪的顶部形象也很有特点,在教堂内的顶部充满了人类对神的精神寄托和希望。程:很有磁性的“场所精神”。顶部形象对于高迪来说就是文化的空间大舞台,在古埃尔公园的底层众多石柱托起的广场大平台下,顶部中间的海星圆盘和象征性海浪,大大减轻了人们心里承受压力,柱林组成的地下空间大厅由于早晚晨昏自然光的作用可以得到丰富的色彩表情。并成为巴塞罗那高地观光集会和娱乐休闲的场所。
格尔公园柱厅(1901-1914)
米拉之家楼顶上的晴云
网站:在展览的影片中表现的室内和庭院形象充满了人性尺度,特别是梦幻般的色彩和造型,流畅而富于动感。为什么?程:从米拉公寓里我们看到的墙面和楼梯、空间过渡均以圆形处理,高迪的想象与夸张揭开了艺术的帏幕,使观者迅速产生强烈的感情,从平静中脱颖而出,升腾起梦幻般的追忆。既给人跌宕多姿,流转起伏的美感,又给人舒服温馨,柔情似水之韵律。除了墙中间,你可以把窗户任意设在其他的一个位置上。因为窗子在中间,四周的墙壁就是一个僵死的外框,没有如何其他的含意。而窗子设在上下左右的位置,会使墙面变得开阔而又生机,窗子只是一个开口,而墙面作为一个实体并不是窗子的边框,此时墙中蕴含了一种动力,令人在朦胧中去揣度。欣赏扭曲的美和自然的美在当时会来自巨大压力的。传统建筑艺术中的静谧、细腻、缓慢、和谐、均衡的幽雅隽秀之美在这里受到冲击,粗俗朴拙的简洁之美让人耳目一新。
巴特拉之家主厅(1904-1906)
格尔公园内碎图拼磁法局部
卡尔维特之家的双人椅子
格尔府铁艺(1886-1888)
综上所述,建筑、室内、家具、铁艺的一体化的设计,是高迪风格之所以贯穿始终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对高迪思想遗产的构成进行整体分析,必然要从总体精神上展开研究。本次展览不仅使高迪形象在我们遥远的东方渐渐清晰起来,更重要的一环,建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相通的气质,让我们有机会在同一个地平线上的拉起手来。
首博博物馆展厅——观众在观看“高迪的世界”展览中的巴特拉公寓
照片提供:西班牙摄影师:雷·比瓦斯;里卡德·普拉;特立安格雷·坡斯塔尔;拉法埃尔·巴尔加斯;拉蒙·玛内恩特;机构:博物馆地方研究所;雷乌斯博物馆;加泰隆尼亚艺术学院;展览现场照片:首都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