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精致的发簪盘发尽显优雅气质,一袭立领白衣衬衫尽显高挑干练——初见金淼,我们选择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里。她在这里已工作了15年,是这里的副研究馆员,是北京自然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负责人,还是“环球自然日”北京赛区负责人。
她连续8年作为环球自然日北京赛区负责人,连续7年作为核心成员组织开展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连续10年组织参与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自然与生命探索奖”的评审工作。
环球自然日厦门赛区巡视评审会
环球自然日比赛现场
“
不了解不熟悉才要去
”
2004年,金淼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她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之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不仅为青少年服务,而且还面向全社会。由于她的本科专业是生物教育,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因此刚一到博物馆就接手了馆内公共教育服务的工作。青少年是北京自然博物馆主要受众人群之一,她就围绕着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开展和设计了很多教育活动。
2008年,全国大部分博物馆开始免费对外开放,也随着之后教育制度的改革,《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提出,以及《博物馆条例》的颁布等,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作为从业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学生,或者亲子家庭开始走进博物馆学习、社交、休闲娱乐。馆内的观众量逐年提升,而金淼也希望能给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观感受和教育内容。她们除了精心设计展厅外,也开始在博物馆内做一些教育项目,研究观众特征,并在后期又做了很多细分的工作,比如开始为学校、为社区、为亲子提供不同的服务,并细分出不同的类别。
作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社会大课堂”工作负责人、馆校合作工作负责人,金淼的日常工作除了常规开展馆内的馆校合作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入校活动、市区级教师教研活动外,还组织开展或参与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小课堂、博物馆奇妙夜、科普舞台剧等精彩多样的教育活动。
在2006年“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上,金淼为观众作讲解
在15年里,让金淼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面向未成年人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小课堂。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低龄(58岁)孩子的科普活动,科普小课堂自2009年5月2日开办以来,每个月1个主题,每个周六和周日的中午,金淼都会在自然博物馆等待一拨又一拨不同的学生和家长。
金淼认为,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小课堂是以58岁低龄儿童为主要受众对象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已经具备了浅显的知识背景,对“会动”的物体和色彩艳丽的物体具有浓厚的兴趣。小课堂的内容选择通常以他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或植物为主要介绍点,如蒲公英、蝴蝶、宠物等,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将在自然博物馆中参加教育活动的收获与现实生活相对接,加深印象,形成印记。此外,小课堂的“包装”也很重要。比如教师服装的选择、手势和肢体语言的应用,以及现场情绪的控制都会对活动的现场效果产生影响。
科普小课堂
为此,金淼一直都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反思。金淼说,科技场馆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非正规教育场所,可提供多种教育活动,比如展览、讲座、夏令营、培训等,都是对正规教育的补充。与校内开展的正规教育相比,科普小课堂没有固定的执行模式,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不需要强制性的学习过程,易被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接受。后来,认识到馆内教育的多个优势后,她和同事以此为契机,开始陆续给初中段、高中段学生开展多样的科普活动。
她说,如今社会上很多研学,包括很多综合实践课程的重点推出和强化,为她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她们现在遇到的契机和机遇。她希望有更多的学校、教师能走出以前固有的套路,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教育资源。而作为博物馆人,她们要再往前走一步,做好衔接,让教师和学校能发现她们的教育资源和优势。
馆校合作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2007年,金淼开始逐步转移到和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馆校合作。比如一些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对教师的培训,开设学生的一些兴趣班,以及一些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等工作。
如今已在馆校合作上摸索15年之久的金淼,对此有最深入的理解。她说,博物馆和学校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且我们有相似的学科内容。自然博物馆集中在自然科学,对接到学校就是小学的科学课程和中学的生物学课程,这为彼此合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2018年馆校合作课程,金淼给孩子们上课
“而不同点则让彼此自带光芒,且互为支撑。”金淼认为,无论是博物馆或是科普场馆,都将是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馆内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这也是他们正在做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后,金淼吐露真言:现在各种高科技在辅助科技教育,但作为一名自然科学教育的从业者,她更希望能够将孩子们从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中追回到真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她说:“虽然我们可以通过VR、AR观察种子萌发,但是这些都远远不如让孩子们自己亲手种一颗种子,用视觉、触觉去了解、去观察。”与其坐在密闭的空间用高科技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如走向大自然感受真实的世界。高科技手段仅仅是一种技术,无法替代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