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多维度思考:怎么展?

这是在前两个问题已经得到明确之后,从实施操作维度展开的思考,主要是解决设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部分涉及的内容较为具体而庞杂,需要秉承务实的原则来深度思考可行性的问题。

(一)从工作机制的维度思考

众所周知,博物馆展览设计工作不是由单一学科、单一知识结构组成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交叉融合特征。博物馆的组织、合作、管理、服务、协调等能力会直接影响展览工作的推进以及最终的展示效果,间接影响着博物馆对公众的粘性和口碑。通常来说,这项工作会涉及以下几部分内容(见图8)。

可以看到,博物馆一方面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要完成大量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这是由博物馆自身条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我国大多数博物馆自身的展览职能均有缺陷,比如:不具备施工搭建所需的人力或物力条件,有些甚至没有设计或施工的资质,这也直接造成了当前博物馆展览工作需要大量的“外援”。即便是在自身条件完备的情况下,也会涉及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事实上这也是世界各国博物馆的通用做法,在很早以前,国外博物馆就已经开始实行策展人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策展人制是一种以策展人(Curator)为中心,组建策展团队,整合各项资源,完成展览任务的工作机制,基本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项目负责制”。策展人自身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将展览内容以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欧美博物馆的策展人职责涵盖了策划实施展览的全部内容,如:管理藏品、策划展览、学术研究、宣教工作、协助筹款事务等。

这种工作机制通过清晰的责权划分,不仅保障了展览的学术性、严谨性,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展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这种高效的工作机制在我国尚未得到有效普及,在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工作中,还是以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接为主要形式。这种涉及多个部门甚至多家馆外单位的工作机制很容易造成信息不畅,沟通成本较高,内耗巨大的情况,使工作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在我们提倡创新精神的今天,可以尝试从工作机制的维度入手,使展览工作得以根本性改观。

除了策展人,国外博物馆策展团队中还有一个专业岗位,被称为“释展人”(InterpretativePlanner)。其职责是对展览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将展览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社会连接起来,将复杂的学术研究和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展示形式呈现给观众,同时还必须要保持学术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当前国内博物馆行业,释展人这一职位尚未得到明确的划分和认可。因此,国内的策展人往往需要承担起释展人的角色,从研究、策划到文案撰写,全方位地参与到展览的筹备与呈现过程中。

此外,严谨的工作流程也是确保展览顺利高效进行的必要保障。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作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展览工作通常包括6个关键环节(见表3)。

(二)从教育形式的维度思考

博物馆教育主要是服务社会,使社会发展得更有创新性、建设性,以此来提升国家整体的软实力。这种教育活动并非是通过强迫的方式要求观众参观学习以掌握某种专业知识,而是采用了更加“柔性”的方法,为观众在知识、观念、情操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具有实物性、直观性、自主性、广泛性、寓教于乐等特点。因此,博物馆教育更倾向于一种生活式、伴随式的教育模式,让观众把这些文化讯息带到生活中去使用,而不是去考试,这与学校的强制性教育方式存在根本的区别[5]。

这也导致如今的博物馆对展品的研究与解读均要指向公众,且更加需要采用能够被广泛认知的阐释方式,以此来扩充人们的知识经验,达到丰富阅历、启迪心智的目的,其本质上是基于深度研究而进行的普世教育。但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多是以静态展示、讲座、讲解等说、教、视、听的形式开展,或是采用简单的互动、体验形式加深观众的理解,存在传播效率低,持续性差,效果难以量化等弊病。也正因如此,更需要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相互结合,综合思考博物馆展览教育形式的转变问题。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人类认知行为特征的维度对博物馆与观众的教育沟通形式展开思考。人类的认知行为可分为三个阶段:具象阶段、抽象阶段、意象阶段,并且受限于年龄、知识和感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①(见表4)。

根据上述逻辑,可以筛选适当的展览设计形式或互动环节来适应不同认知阶段的观众,从直观的展示到复杂的抽象概念,再到个人化的意象体验。这可能包括了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计不同的展览路径,为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提供不同程度的信息深度,以及为不同兴趣的观众提供多样化的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通过分析人类认知行为的多维度特征,创造一个既能有效进行教育传播,又能激发情感体验的展览环境。

(三)从创新创意的维度思考

从创新创意的维度展开的思考涵盖了较多的内容,包括了形式设计创新、观展体验创新、科技应用创新等。其中,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了当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重要推动力,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至展览行业中,这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展示手法受到挤压和排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直接的原因是其陈旧、呆板的展示形式,如同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以立体化的形式再现了一遍,观展如同看书,体验毫无新意。这其实是由于它只解决了展品在空间中的静态呈现方式问题,仅仅是在“展”,而忽略了“示”中所包含的指向性、告知性和示范性的含义。这显然回避了动态传播方式可给人带来的生动体验和形式刺激,无疑会造成信息获取方式的单一化、空洞化和似曾相识的枯燥无味感。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通过采用一些适当的科技手段对展览形式进行丰富和改善,使“僵硬”的观展体验得以活化,重新思考近距离空间信息传递方式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人类情感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展览加以创新改进。人类的情感认知可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次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一层次同样重要,但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层次都有不同的途径去实现[6]。本能层指的是视、嗅、听、味、触等人类共有的本能感知,具体到展览中,就是对环境、光线、色彩、材质、空间等设计细节的精准把握;行为层则是指观展过程所获得的体验感、兴奋感和满足感;反思层指的是观展结束后给观众留下的整体印象和持久度。而情感认知能否奏效的关键在于本能层与行为层是否调动了观众在反思层上的良性情绪反应,使他们与展览内容真实的建立起情感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可供创新创意发挥的价值点和空间(见表5)。

这种发现问题后再针对问题展开思考的解题思路才是创新的本意,而并非是将创新创意简单理解为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那些依据主观臆断、滥用、甚至是“神话”科技手段的思维并不可取,其结果不仅不会丰富展览的呈现形式,反而会对观展体验造成干扰。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设计应该遵循“有限理性”的原则,即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寻找“最优解”而是在寻找“满意解”[7],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往往没有所谓的“最优解”,为大众提供令人满意的展览才是设计的最终选择。事实上,技术本身具有中立性,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一些传统设计手法同样可以营造出较好的创新氛围。传统技术具有成熟、稳定、安全、经济、便捷等优势,目前在博物馆展览中仍是必须的、常规的展示设计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的确为博物馆展览面貌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特别是那些专为现代展览而设计研发的创新技术,更加有助于深化展览主题、提升展览效果、增强展览感染力(见表6)。

在使用科技展示形式时,必须要遵守适度原则,警惕由于滥用数字媒体技术而产生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毕竟博物馆不同于展览馆,应该是一个以静态展示为主的空间。因此,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创意一定是要有限度、有逻辑、要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制造混乱和冲突的,这样的创新创意才会更具有价值。

(四)从展览反馈的维度思考

展览反馈报告通常会分为几部分:一是对观众满意度的调查,二是对展览合作方的调查,三是对展览内部工作的调查。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观众反馈维度进行分析。

2019年5月23日至8月26日,大英博物馆(TheBritishMuseum)举办了名为“Manga”的日本漫画展,此次展览也是有史以来在日本本土以外展出的规模最大的日本漫画展[8],这也成为了本次展览的一个“卖点”。在展览结束后,由大英博物馆委托的第三方公司———莫里斯·哈格里夫斯·麦金太尔(MorrisHargreavesMcIntyre)咨询公司完成了一份长达27页的总结性报告,详细梳理了观众构成、参观动机、参观结果以及是否与办展初衷相匹配或超出预期等内容。其中还通过与多个展览数据的横向比较,得出了对此次展览的客观评价。

这种总结报告形式的反馈意见,实际上就是在建立一套完整的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在评价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策展之初既要拟定出展览将要实现的目标,也要将其贯彻于整体工作之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设定,一是从展览内容的维度,考察的是所展示的理论研究成果、展品精彩程度、展览规模等一些物理层面的显性指标;二是从观众体验和感受的维度,通过一些情感层面的隐性指标来反映展览的真实效果(见表7)。

THE END
1.“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第三期)——国际视角2.国外科技馆日益注重科学与美育、生态教育的融合。例如美国探索馆、康宁玻璃博物馆等美国多所科技类博物馆均设置驻馆艺术家项目。 ●王旭东:采用陌生的概念营造差异化情境,作为展览创新要素。 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办公室主任 王旭东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分享中西方在科普展览设计中理念与方https://www.cdstm.cn/subjects/ldkp/202406/t20240611_1080700.html
2.?2025文旅文创产品展文化旅游项目展文旅科技设备展“2024亚洲旅游景区装备博览会””2024亚洲夜游与演艺产业博览会”等专题展览会,展览规模达13万平方米,1500家来自全球游乐、文旅、景区相关的产品供应商和服务企业参展,展览范围涵盖电玩产品及配件、室内乐园、主题公园及游乐场设施、文化旅游、文创二消、夜游演艺、文旅科技、智慧旅游、景区装备及项目推介等游戏游艺及http://guangzhou.11467.com/info/18988022.htm
3.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项目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近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项目“大型展览馆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经过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烈度区、高等级展馆隔震设计与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由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承建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工程总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对抗震等级要求极高。建设过程中,https://www.bucg.com/kjcx/kjxw/20220720/23882.shtml
4.郑州警察学院龙湖校区校史展览馆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郑州警察学院龙湖校区校史展览馆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中建山河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市郑东新区圃田西路与七里河南路西南角明亮集团大楼312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4年09月10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SH-ZB-2024224 http://www.rpc.edu.cn/info/1095/13680.htm
5.中国展览馆协会中国展览馆协会招标采购专栏,每天实时更新有关中国展览馆协会招标公告、企业采购、拟在建项目等一系列商业信息,查询更多中国展览馆协会信息尽在比地招标网。http://www.bidizhaobiao.com/company_211677812591112192.html
6.2024年会展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国交通运输业展览总体情况分析 w 1、交通运输行业展会季度分布特征 w 2、交通运输行业展会区域分布特征 . 二、汽车展运营情况分析 C 三、船舶展运营情况分析 i 第八节 医疗行业展览项目运营情况分析 r 一、中国医疗行业展览总体情况分析 . 二、医疗器械及药品保健展运营情况分析 c 1、医疗器械展运营情况分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37/HuiZhan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7.项目动态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项目动态> 【名城保护进校园,文脉传承润心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万州区文德初级中学开展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加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教育工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与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从2022年起,持续开展 “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宣传教https://www.cqcpe.cn/mobile/index.php?c=category&id=16
8.无人机展馆设计项目无人机展馆设计项目 一、项目背景 被称为“空中机器人”无人机,从第一架无人机诞生到现在100年间,无人机技术持续进步,尤其是微电子、导航、控制、通信等技术,极大的推动了无人机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无人机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就有上千家单位在生产自己的无人机,相信以人为本的现在和https://www.weiya-expo.com/newsinfo/2241606.html
9.未来可期!广交会展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综合体之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目前规划部门已完成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审查,下阶段将继续以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服务,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四期项目的建设是广交会展馆发展史上最大的扩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预计2022年9月竣工。四期项目启用后,在展览面积扩容的基础上,专设会议中心,突出强化会议功https://m.gmw.cn/2021-03/23/content_1302185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