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六年,京师。你刚刚进入钦天监天文科,受命协助监正南怀仁向康熙帝呈进观候天象题本。在观象台上,南怀仁移动天空环,星图浮现,你将各星图连接,依次点亮四象圣兽。瞬间,随着一阵金光,你现身在巨大的星河前……”
这样如同影视作品或者小说描述一般的奇妙想象,如今借助技术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番。观众只需要头戴PICOVR一体机,便会像在真实的世界中一样,用手拿起工具,“穿越”到古籍问世的年代,以沉浸的方式直观体验古籍记载的历史和故事。在多维空间里游览,让厚重的古籍“活”起来、“酷”起来。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试水”
围绕四大发现的主题,字节跳动公益为更好地助力古籍活化,联合PICO依托产品的6DoF交互技术,打造了四集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当观众戴上PICOVR一体机,就可以去拜访甲骨收藏家刘体智,深入了解甲骨,或与南怀仁对话了解天文历法事业的薪火相传,甚至能够成为汉代戍边士卒,体验边塞生活的艰险与保家卫国的激情……
近年来,随着VR、AR、5G等技术的进步,以虚拟现实、数字展厅、智慧讲解等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博物馆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的应用,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汇聚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VR等媒体资源,在无实体展厅的虚拟世界打造的线上云展,已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观感和体验。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背景下,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成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探索的方向之一。
《古籍寻游记》这一项目是字节跳动公益在文博领域的一次古籍活化尝试。该VR体验项目不仅有实体体验区落地国家典籍博物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线下展厅,还以虚拟现实形式通过PICOVR设备平台,以特别策划形式通过抖音进行推广。项目一经推出,观众接受度很高,《古籍寻游记》体验区的观众接待量每周末都会爆满。不少年轻群体前来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于中国古文献和中华文明的了解。
据项目制作团队介绍,《古籍寻游记》系列VR纪录片共有四集,每个故事对应着“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这些故事从策划、建模、预演到最终的成片,均经过专家多次建议与意见,尽可能地贴合史实。第一部作品《殷墟甲骨:北图6006甲骨》带领观众“亲手”体验甲骨文刻字,通过PICO手柄中的宽频马达,观众可以非常真实地反馈刻字时的触感。第二部作品《明清档案:钦天监南怀仁题本》则会向观众展示天文历法使命的薪火相传。观众可以仰望星空,像古人一样亲手记录下自己的观测题本。在第三部作品《居延汉简:塞上烽火品约》中,观众将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化身汉代的戍边官兵。第四部作品《敦煌遗书:逆次占》通过扫描重建,对莫高窟220窟进行了精致复原。观众可以穿越时代,跟随当地名士翟奉达一起,感受造窟的美好与艰辛。其后的两部作品也将陆续上线。
科技手段是实现古籍活化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古籍保护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并通过“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促进古籍的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方式加快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业界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让原本冷僻的、被束之高阁的古籍,借助新技术、新的传播手段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古籍保护有三个方向,即原生性保护——古籍修复、再生性保护——古籍数字化平台、传承性保护——古籍活化。其中,以多种方式对古籍进行活化利用,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独特要求。为此,古籍保护工作者以及更多社会力量不断创新古籍的普及传播方式,把馆藏古籍通过多元艺术手法进行解读,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古籍中的文字之美、艺术之美、意趣之美等,力图让更多年轻人对古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实际上,推进古籍活化利用,让古籍的价值充分发挥,要用更新颖、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让古籍里的文字、文化、精神都“活”起来,这已是业界推进古籍活化工作形成的共识。
《古籍寻游记》项目的推出,即是字节跳动公益古籍保护中推进活化利用的重要一步。这一系列VR纪录片中涉及的30余件文物,都是对于历史原物的高精度复刻。字节跳动视频架构团队运用三维重建及视频扫描技术,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信息收集,并完整无误地体现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并且,纪录片中出现的场景也都是依托历史记载,经过实地建模进行复原的。制作团队将多项技术进行融合,在场景中制作出接近“虚拟游览”的视觉体验。剧情之外,这些文物都收藏在“虚拟博物馆”中,可以通过PICO《古籍寻游记》的纪录片主页进入。虚拟博物馆里不但可以近距离赏阅古籍,还能观赏多件代表性展品,将文物“捧在手心”,了解它们独一无二的故事。
古籍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社会力量
这些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活动,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以及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业界专家学者看来,古籍保护、数字化及其活化利用需要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等诸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同时也需要科技公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优势,以尽可能地激活古籍在新时代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近年来,字节跳动持续在古籍保护领域发力,在三个向度尝试为古籍保护工作助力赋能。在古籍修复方面,2021年6月,字节跳动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古籍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包括修复104册珍贵古籍(含永乐大典湖字册)、培训100名古籍修复师等。
在古籍数字化方面,2022年3月17日,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测试版于去年10月11日推出,目前上线古籍1100余部。今年2月8日,位列2021年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首批项目第一位,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规划指导,以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为基地,整合北京大学和字节跳动双方的力量组成联合设计与研发团队,完成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正式上线,免费面向公众开放。
在古籍活化方面,2021年7月28日,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招募推动古籍活化、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创作者,并在抖音上开设“抖音古籍”官号、头条古籍频道,开展“古籍公开课”等。
对于古籍来说,它的价值在于其穿越历史长河、存于当下的文化生命力,只有通过与现代生活的“活化”连接,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大力传播,才能更好实现在保护中传承,达到“汲古慧今”。对于一家科技公司而言,通过文化、科技、公益相结合,以科技产品吸引年轻人走近古籍、了解古籍,助力中华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这同样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和价值的体现。(于帆)